浅析初中物理考试中的“三十六”计

时间:2022-09-24 10:40:25

浅析初中物理考试中的“三十六”计

【摘 要】考试是对学生综合能力的考核,包括学生的知识、心态、解题技巧的考核,也是对学生反应力和应变力的考核。很多教师注重学生知识、心态方面的研究,而对解题技巧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因此,强化学生解题技巧的研究是考试策略中必须尽快解决的问题。

【关键词】中考 物理 审题 程度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3)03-0149-01

考试是国家选拔人才的重要标准,每年的中考、高考,牵动着每个家庭的神经,考试不只是检验学生的学习情况,也是检验教师的教学水平,所以,每次考试不只考学生,也是对教师的考验,因此,对学生考试技巧的训练是关键。

一 恐慌蔓延

小学生经考试进入初中,所谓一帆风顺。由于所学内容和年龄的原因,知识结构比较简单,而且受九年义务教育影响,不管怎样都可以读初中。考试竞争无非就是选校的竞争,对考试、分数、排名没有概念。进入初中后,由于习惯和考试心态、技巧未调整好,学生一时不适应,考试屡战屡败,产生“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的心理,学习遇到很大困惑,时间一久,经家长、教师的训诫,对学习产生厌恶感,甚至与老师、父母发生顶撞,逃学逐渐沦为差生。

二 咬文嚼字

物理题很多条件隐藏在题目中,读题时,注重关键字、词、句,并把这些关键勾画出来,“盘根错节、辨利器”找到关键的解题条件,排除干扰项。对必须画图思考解题的,必须要求画图,把抽象的物理思维变成形象的图示。降低审题的难度。如果一道题读不懂,就多读几遍,反复揣摩出题人的心思。

初中阶段的学生喜欢直接、简单,一心想用一个公式直接得出答案,如果一道题稍微转一点弯,学生就会感到头痛,对于抽象思维较差又不愿意画图的学生来讲,是个致命的问题,所以,解决物理问题,必须要求学生会咬文嚼字,还会画图解题。

三 速战速决

读懂题目后,把所学知识联系起来,找出解题思路以及对应公式。这也是由听讲到做题的过渡,有学生总抱怨,老师,你所讲的知识我都懂,但一做题我就什么都不知道了,这是典型的光听不想、光想不做的懒惰习惯造成的。一旦解题找到了方法,必须要速战速决,加快计算过程,这是对咬文嚼字所耽搁时间的有效补充,可以把失去的时间抢回来。解题时,平时对数量级、带分数、通分计算必须熟练,平时,我对学生这方面要求非常严格,这是抢时间的最好方法,注意到了这些细节,解题绝对又快又准。

四 滴水不漏

物理A卷基础知识较多,90%的学生都没有问题,100分考90分是没有问题的,因此,做A卷要胆大心细,题目基础,一般情况下运算要求不高,运算过程简单,因此,在求解运算过程中,不要花费太多的时间。另外“快”中要注意运算的准确性。对于想拿高分的同学没有任何优势。有的就是对知识的熟练程度,为B卷多项选择和综合题赢得更多的时间。

物理B卷20分是优生的机会,B卷综合知识较多,一般优生可以得到16分以上,较优秀的可以得到18分以上,中等学生可以得12分左右,成绩中下的学生得8分左右还是有把握的。

五 兵不厌诈

大多数难题思路较灵活,方法看似多样,很多学生自以为解出来了,可考试过后,几乎全错,刚好掉入出题人的陷阱,对此我认为应认真审题,把解题的有用条件用笔勾画出来,把其他无用条件去掉,并在草稿纸上写出基本的解题思路,再仔细揣摩,以避免掉入出题人的陷阱,一旦找到了解题思路,做起来就容易了。任何难题都是由几个基本知识点构成的,关键是怎样在最短的时间内,最快捷、有效地找出解题方法。比如说每一年的中考题都是以一道大题带一道小题的形式出现,小题的解决不仅为你赢得一部分分数,而且还为大题的解决创造了条件,很多大题的解题思路隐藏在小题里面。只要做到细心、耐心、静心。我认为,一般都没有问题。再次,适当采取物理中的等效替代法、理想模型法、等效替代法、特值法等方法解题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六 骄兵必败

一套看似简单的考题,有些粗心学生做起来,半个小时就可交卷,可成绩一出来,却一塌糊涂。做题要多疑,走一步,瞧一步。若发现不对,立即改变做题思路,以免越陷越深,难题最好做,解题思路较死,不易出错,最难解的就是貌似简单的题,稍有不慎,错误百出,防不胜防。每次考试总有些学生考不好。因此,题做完后,一定要静下心,仔细检查,简单的程序,做起来十分困难,因为他们平时没有养成检查的习惯。源于验证,高于验证,不要轻易忽视甚至放弃验证的过程,要在验证中得到提高。

参考文献

[1]曹长远.教师职业技能训练教程[M].天津: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1998

[2]乔际平.初中物理教材的选择与分析方法[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1

[3]阎金铎.初中物理教学通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8

上一篇:土木工程材料开放性实验实践研究 下一篇:《计算机图形学》教学探索与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