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的产业融合

时间:2022-09-24 09:59:13

江苏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的产业融合

摘要:随着工业化的成熟与服务业的发展,服务和制造已经卷入高度相关和补充的阶段。通过灰色关联分析发现,江苏制造业与服务业的关联度较大,但与现代服务业的关联度低于与传统服务业,因此,随着江苏制造业原有的竞争优势逐步丧失,应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促进制造业生产效率的提高和产业结构的调整。

关键词:现代服务业;制造业;产业融合;灰色关联

中图分类号:F1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1605(2008)12―0063―05

改革开放以来,江苏经济建设成就世人瞩目,特别是制造业高速发展,总体实力不断壮大。然而,随着我国经济发展水平的逐步提高,原有的劳动力和土地等竞争优势逐步丧失,制造业的可持续发展受到了严重挑战。适时进行产业结构调整,加快发展服务业特别是现代服务业,通过服务业的发展,提高制造业的生产效率和国际竞争力实现经济可持续健康发展,是江苏新时期经济发展面临的一项重大课题。

一、江苏制造业可持续发展的成本约束

按照现代制度经济学的理论,制造业的生产包括制造成本和交易成本两部分。随着生产迂回和专业化的加深,制造成本大大降低,制造效率提高。江苏制造业发展速度惊人,2006年规模以上制造业完成总产值10309亿元,工业总量居全国第二。但江苏制造业的发展严重依赖于土地优惠、税收优惠、低廉的劳动力成本和对资源的高强度消耗。近年来随着宏观经济环境的日益趋紧和生产服务业发展的相对滞后,工业用地成本、劳动成本上升较快,商务成本居高不下,这些因素已经导致江苏企业的产品价格和利润一同下跌的局面尤其是苏南出现了产业竞争力下降的迹象,非常不利于制造业的可持续发展。江苏迫切需要寻求新的增长空间和发展资源,创造新的发展动力和竞争优势。

1 工业用地成本不断加大

随着江苏经济和社会的高速发展,工业化、城市化进程逐步加快,在经济快速发展的过程中,依靠投资拉动经济增长的格局还没有彻底改变,大部分地区的招商引资是以土地作为优惠条件的,有些地方是零地价甚至负地价来吸引投资者。苏南地区土地供应紧张,但工业用地的地价不断降低,许多地块以低于成本价出让。根据2005年江苏省城市地价动态监测报告,江苏省省辖市的工业地价低于全国主要城市地价水平,两者相差66元/m2;与长江三角洲主要城市相比,工业地价相差更大,两者相差竟达309元/m2。江苏省省辖市的综合、商业和住宅用地的地价水平都高于全国主要城市,唯独工业地价低于全国主要城市。

2006年江苏省城市地价动态监测报告显示,2000年~2006年期间商业用地地价的每年的增长率大致在5%~10%,期间商业用地地价上涨49%;住宅用地地价的每年的增长率大致在5%~12%,期间住宅用地地价上涨60.99%;而工业用地地价的每年的增长率大致在1%~2%,期间工业用地地价仅上涨8.80%,也反映出工业地价明显偏低且增长缓慢,这与江苏的经济发展和经济水平极不相称。工业用地获得的低成本性,存在很多弊端:城乡建设用地规模迅速扩张、工业用地比重明显过大,近年来工业年度用地总量占年度总用地量一直保持在58%的比例;低水平的重复投资建设,使工业用地被长期圈占、撂荒闲置;以工业用地的名义申请用地,暗地里搞房地产开发等违法用地屡见不鲜。而江苏人地矛盾已经非常突出,至2005年年底江苏预留2010年规划发展空间也已基本用完。现时我省人均耕地已不足0.97亩,接近联合国粮农组织确定的0.8亩人类生存发展的警戒线。随着国家加快完善土地管理制度,提高征地补偿标准,确保被征地农民原有生活水平不降低,以及规定工业用地出让价格不能低于当地基准地价等措施的实行,土地成本将趋于上升。2007年江苏按照国土资源部《全国工业用地出让最低价标准》这一蓝本,并结合2002年的全省协议出让土地最低价标准,制定了《全省工业用地出让最低价标准》。依据标准,各地工业用地的价格与原来相比,均有较大幅度提高。就全省而言,用地价格将平均提高30%,其中苏北地区将提高50%左右。工业用地必须采用招标拍卖挂牌方式出让。其出让底价和成交价格,均不得低于所在地土地等别相对应的最低价标准。

2 劳动力成本继续上升

近年来江苏经济保持较快发展,出口持续增长,企业内销比例同时提高,劳动密集型企业产能扩张迅猛,用工需求大幅增加。同时劳动力供需总量和结构变化,以及完善社会保障制度和公共服务,使劳动力成本在逐渐上升。中国作为一个人口大国和劳动力资源最丰富的国家,不仅现有就业总人数超过7亿人,而且农村还有1.6亿剩余劳动力,劳动力供给相对过剩,使得过去一个时期劳动力特别是“农民工”工资偏低且增长缓慢。中国劳动力平均工资水平约为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的1/20到1/30。但近两年来,劳动力成本上升的压力明显加大。2003年前,75%以上的四川农民工主要流向广东、福建沿海及江苏、浙江等地,而2004年以后,向西、向北流动增多,同时有明显回流省内的趋势。就业机会与就业地域的分散必然导致局部的劳动力短缺。随着对农村发展扶持力度的加大,农业增收,从农村到经济发达地区的务工人员也有所减少。而农民工工资清欠工作等一系列保护劳动者合法权益的政策措施逐步落实,医疗保险、养老保险和公积金提取等社会保障制度的逐步完善,也导致中国劳动力成本上升。沿海地区出现的“民工荒”及其对提高工资的诉求,从一个侧面反映了这种压力。而且随着产业结构升级对劳动力素质要求提高,劳动力供需将出现结构性短缺,推动劳动力成本上升。

另外从工资水平来看,江苏职工最低工资标准在不断上调,由2000年的210元、250元、290元和320元上调至2006年的520元、620元和750元,2008年最低工资标准更是提高至590元、700元和850元,是2000年标准的2~3倍。而从实际工资增长来看,2000年至2008年上半年,江苏制造业在岗职工平均工资增长了180.4%。

3 资源和环境的瓶颈制约

江苏省目前面临的资源环境压力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经济社会发展对资源的依赖性加大。我省总体上已进入工业化、城市化加速推进期,重化工业快速发展,2006年全省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中,重工业比例高达2/3强。交通用能、生活用能也呈现刚性增长。二是资源的人均占有水平低,支撑力不足。江苏资源匮乏、人口密度全国最高、人均资源全国最少、单位面积的污染负荷全国最重,人均耕地不足1亩,能源自给率低,一次能源自给率一直在20%―25%之间,而且呈现逐年下降的趋势80%以上的能源要从外省输入。例如占全省能源消费

70%的煤炭资源现已探明的储量仅占全国的0.58%。原煤自给率在25%左右,原油自给率仅为10%左右,全省原油对进口的依存度为46%,远高于全国35%的对外依存度。对石油进口的依赖程度,也使得国际油价涨跌幅度对我省国民经济的影响越来越大。由此可见,能源问题在江苏经济发展中仍然是一个较大的威胁。三是能源、资源的过度消耗带来严重的环境问题。在江苏,高能耗、高污染产业还占相当比重,发达国家上百年逐步出现、分阶段解决的环境问题,在我省20多年的快速发展中已集中产生。水污染问题较为突出,如2007年3月下旬开始,太湖爆发了蓝藻事件,虽然进行了治理,但全湖富营养化程度平均仍为中度富营养状态,根据《江苏省“十一五”水污染物总量削减目标责任书(2006―2010年)》确定的水质目标要求,太湖流域53个水质目标考核断面中有21个断面达标,达标率仅39.6%。全省大部分地区二氧化硫和二氧化氮浓度年均值虽然达到国家环境空气质量二级标准,但形势依然比较严峻,可吸入颗粒物(PM10)仍是影响城市环境空气质量的首要污染物,13个省辖城市中仍有4市均有不同程度的超标。

如果继续沿袭传统的发展模式,以资源的大量消耗实现工业化和现代化,资源将难以为继,环境不堪重负。但江苏省制造业企业规模普遍偏小,高昂的治污设备和治污费用会增加企业的成本。虽然“三废”的排放达标是可持续发展的要求,但这同时也对江苏制造业企业的快速发展造成一定的障碍。

4 交易成本居高不下

制造业生产的迂回化和专业化增加了交易环节,增加了交易成本。在现代经济中,交易成本在企业总成本中占有越来越大的比重。江苏省制造业的交易成本较高,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企业的效率。原因之一就是现代服务体系不够发达,表现为金融保险业的落后、第三方物流的不发达、法律服务水平不高等。这就使企业不得不在内部提供大多数生产。而在企业内部,职工不具备充分的专业化知识,其数量也不能根据需要的变动进行调整,因此这些生产就具有高交易成本和低质量的特点,从而降低了企业绩效,进而影响了整个制造业效率的提高。当前某些产品产业链过短的原因之一就是生产不发达,使得很多服务都内化在同一企业中。另外,我省制造业产品附加值过低是因为技术创新能力不高,而要提高技术创新能力,则必须提高智力型生产的水平。

因此,城市要素成本的提高,将迫使政府和企业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和先进制造业,特别是技术、知识密集性产业,进而降低企业特别是制造业的交易成本,从而提高整体经济的竞争力。

二、江苏制造业与服务业的灰色关联度分析

纵观世界产业发展的历史,制造业和服务业的关系走过了从分工到互补,再到融合的历程。在工业社会的初期,制造业与服务业的产业关联度低,服务业的主体是消费服务业,因此,二者主要是分工关系;伴随着工业社会进一步发展,社会分工的专业化程度不断提高,企业既按照比较优势的原则生产,也为了得到规模经济带来的效益,将原来由自己完成的业务外包给其他厂商,至此,生产业获得空前发展,专业化部门问的互补性大大提高。工业化后期,以现代服务业为代表的服务业将加速向制造业生产前期研发、设计,中期管理、融资和后期物流、销售、售后服务、信息反馈等全过程渗透,服务业与制造业融合发展成为全球产业经济发展的主流和趋势。江苏2007年人均GDP已达4430美元,根据钱纳里的工业化阶段的划分标准,已经进入的工业化中后期,那么江苏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的关联程度怎样,是否已经进入融合发展的阶段,本文采用灰色关联分析方法,发现江苏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的关联程度不大,并分析问题的症结,从而为加强产业融合提出对策建议。

1 灰色关联理论

灰色关联分析以部分信息已知、部分信息未知的“小样本、贫信息”不确定性系统为研究对象,通过对已知信息的开发生成提取有价值信息形成对系统运行规律的确切描述。其基本思想是根据数列曲线几何形状的近似程度来判断其联系程度,曲线形状越接近数列之间的关联度越大反之关联度越小。灰色关联分析的基本步骤如下:

(6)依据灰色关联度大小,进行灰色关联分析。

2 江苏制造业与服务业的灰色关联分析

本文选取规模以上制造业和服务业(第三产业)各自的增加值作为进行灰色关联分析的基础指标。为了反映服务业中不同产业对制造业的影响,把服务业划分为传统服务业和现代服务业两大类。其中现代服务业包括金融保险业、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与软件业、房地产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科学研究、技术服务和地质勘查业。其他类型的服务业均归入传统服务业。

表2所示结果表明,江苏的制造业与服务业之间存在着较大的关联度(0.691),这表明一方面服务业的发展需要相应的制造业的支持,另一方面服务业的发展又会推动着制造业技术与效率不断提升,任何一方得不到发展或发展滞后都将使另一方受到制约。江苏在发展制造业的同时应发展服务业,服务业的滞后发展将制约制造业的升级。同时表2还表明,江苏的制造业与传统服务业的关联度大于与现代服务业的关联度,表明江苏制造业发展的传统服务投入多于现代服务业,原因在于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江苏制造业的主要特征是接受FDI的外资加工贸易,这些处于产业链低端的生产/加工/装配环节,所具有的基本特征是对资源的高强度消耗和高密集化使用。外资制造业与本地服务业的产业关联薄弱:外资制造业中加工型、出口型、生产型企业居多,而且大多属于跨国公司全球生产组织体系中的封闭环节,产品线和产业链延伸不足,对本地金融机构的信贷服务依赖程度低,对本地研发或技术服务需求少,产品设计、关键技术、零部件依赖于进口,产品直接出口多,而且多进入跨国公司营销体系。

二是江苏缺乏引导制造业与服务业融合发展的政策。江苏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虽已形成较为完整的产业政策体系,但现有产业政策基本上是引导自我增强型的产业内循环发展,缺乏引导制造业与服务业融合发展的政策,没有明确的产业融合发展的战略规划和在资金、技术、税收等方面的配套措施。受行业管理体制的制约,不同行业的企业可能分属不同部门管辖,使产业的融合发展变得难以协调。现代服务业的一些行业(如邮政、电信、金融、铁路运输等),由于政府管制所造成的市场进入壁垒和垄断,也导致服务创新和竞争环境不理想,服务业与制造业融合发展的成本较高。

三是服务业与制造业融合发展所需的复合型人才短缺。与制造业高度融合发展的服务业是典型的现代服务业,是知识密集型、智力密集型行业,能否健康发展关键取决于人才的竞争。但是,从专业知识结构上看,当前跨行业、跨领域、跨学科的复合型

人才尤为短缺。虽然江苏在人才储备方面具有明显优势,但涉及产业发展,尤其是产业融合发展所需的复合型人才,如既懂汽车制造又懂金融、既精通软件开发技术又熟悉企业生产流程等方面的人才短缺。

江苏已经进入工业化中后期发展阶段,要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转换经济增长方式、提高区域增长效率,就要提高制造业的技术水准和附加值,而这又取决于现代服务业的发展状况。只有大规模、高质量的现代服务业才能为先进制造业的发展提供所需要的资金、技术、信息和人才等高效资源,支撑江苏制造业的领先优势。

三、加快江苏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的产业融合

目前国际服务业正经历新一轮的产业转移,江苏应抓住机遇,积极争取成为国际现代服务业转移的承载地。而实现江苏服务业特别是现代服务业的跨越发展,必须跳出服务业的范畴,在更高的层面上协调制造业与服务业的发展关系,实施制造业与服务业融合发展战略,推动先进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融合、协调和可持续发展。江苏已于2005年江苏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的《实施纲要》和《若干政策》,为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加快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推进产业结构的战略性优化调整,提升现代服务业规模、层次、能级和竞争力,以占领未来经济发展的制高点开通了政策上的绿色通道。在此基础上,应进一步优化产业发展环境,促进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的融合发展。

1 创造宽松的政策和制度环境

为了顺应产业融合这一趋势,政府应制定相应的措施来促进产业融合及产业的健康发展。通过放松政府对被规制企业的进出壁垒、增强可竞争性的办法,为产业融合创造宽松的政策和制度环境。在相关政策和资金、技术、税收等方面,对制造企业开展现代制造服务活动和现代制造服务企业给予一定的支持和扶助。加强行政区划和经济区域间的经济交流与合作,有序推进现代制造服务业的企业化、产业化和社会化。进一步拓宽投融资渠道,对于有利于制造业升级、符合条件的企业可以通过税收优惠、放宽审贷条件、项目融资、设立现代制造服务业产业投资基金的方式,充分调动民间资本和引进外资,积极安排符合条件的企业进入资本市场融资,支持有条件的制造服务行业设立产业投资基金、积极探索金融资本与产业资本相互融合的新途径。

2 推动国内国外市场有效融合

产业融合使得产业之间的边界模糊化,两个或多个产业之间形成了共同的技术和市场基础。探索承接国际服务业转移的新型模式,就是要重点承接与江苏制造业相融合的生产业。引进国外服务业时,要注意本地是否有相应的制造业配套需求,要根据本地制造业发展的重点和趋势,进行服务业引进的布局。利用江苏的开放优势和较完善的城市服务功能,进一步发挥已初步形成的软件和信息服务业的集聚效应,有针对性地引进国内外以技术研发和采购、营销中心等离岸服务为主的大型制造服务商,并争取其在江苏设立地区总部或区域服务中心,变单纯的制造业集聚为集成制造与服务功能的产业链集聚。江苏省作为重要的制造业基地,大量国际知名制造企业在江苏落户发展,这些企业出于竞争战略的选择,必然通过将为生产服务的环节外包,进一步提升核心竞争力,这对江苏省来说,将产生更多的软件、物流、业务流程乃至知识外包业务发展。

3 加快信息技术基础设施建设

先进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的融合,是建立在信息化平台上的;而且,随着信息技术应用的深度和广度的不断延伸,融合的范围会越来越大。推进制造业与服务业的产业融合,就是要通过产业问关联的生产技术、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实现制造业与服务业在产品、服务和市场的横向耦合,信息技术在提业融合的技术平台的同时,也将有助于解决产业融合中的制度障碍。因此,加强信息技术基础设施的建设,是融合的物质基础和载体。江苏应加快以信息化带动生产业现代化的步伐,大力推进金融、商务、技术交易、物流等现代生产业的信息化建设,促进行政管理、财税、贸易、工商管理等社会公共服务领域的信息化。大力提高计算机和网络在现代生产各个行业、各个领域的普及应用水平,广泛应用数字化、网络化技术。

4 强化智力支撑

服务业与制造业融合发展迫切需要兼备较强项目管理能力、良好技术背景、快速学习能力的复合型人才。这种人才既要掌握本行业前沿技术,并且对未来技术融合发展走势具有高度的敏感性,又要熟悉跨行业流程的理解和操控,具备高度的商业敏感性,且具备管理、沟通、合作能力,拥有较强的综合素质。应当引导高校更多地制定跨专业学习的激励机制,引导专业培训机构,定向培养相应制造服务业复合型人才。推进人才培训的国际交流合作,建立境外培训基地。进一步完善服务业人才、智力和项目相结合的柔性引进机制,放宽户籍以及就业市场等方面的限制,大力引进国内外有制造服务业管理经验的高级人才。建立健全人才评估体系和激励机制,通过有力的措施吸引、留住、用好人才,努力创造让各类人才充分施展才干的良好环境。

上一篇:俄罗斯政治发展的逻辑路径及其启示性意义 下一篇:农村劳动力就业现状及对策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