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视文化品位生成及传播规律探析

时间:2022-09-24 08:13:56

电视文化品位生成及传播规律探析

在电视的“产业”和“事业”诉求,“公共电视台”和“商业电视台”属性是否要区分的论争声中,中国的电视事业正在有条不紊地继续大胆探索,锐意改革。不过,在总体良好的发展态势下,电视“低俗化”依然是当前令人高度关注的问题,电视文化品位正在困扰着电视节目的创作人员,受到文化管理者、学界和业界的普遍重视。

电视事业发展迅猛,而电视理论往往滞后于电视事业的发展,对于电视文化本体就其品位进行的研究屈指可数,尚缺乏对于电视文化品位进行系统归纳梳理的研究。本文试图在这方面进行一些开掘。研究电视文化的品位可以让我们通过理性地审视电视现象来发现电视文化品位形成的规律。从品位逻辑自身找到低俗化的根源,发现抵制低俗化的有效途径,这对于当下大力整治媒体低俗之风将有着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指导价值。

电视文化品位界定

在中国传统文化以及西方的文化研究中,彼此都不谋而合将文化按照品位进行了雅与俗的划分。高雅文化和通俗文化的分野产生于阶级社会形成以后,贵族阶级拥有了富余的物质条件、精力和时间,他们的精神生活和物质生活逐渐和下层劳动群众相分离,来源于人民群众中的文化被专业人员搜集整理,并进行专门化,逐渐形成了高雅文化。历经世世代代的发展,越来越细致深入。这种文化呈现出专业化强、接受准入门槛高等特征。而下层劳动群众由于生产劳动和精神生活的需要产生的文化形态具有通俗易懂,不需要专门的知识准备、接受门槛低,口耳相传,易于消逝等特征。不断地有通俗文化被社会上流阶层搜集整理,经过适当的改良后进人高雅领域,登上大雅之堂。雅俗文化之间具有紧密的联系。

大众文化的兴盛,电视文化的繁荣,使今天的文化生态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以电视节目为基础和核心的电视文化品位取决于电视节目。对于广播电视节目,我们可以从内容和形式两个方面来加以评定。中国传媒大学张颂教授认为:“节目内容和形式共同确立节目的品位,人有人品,诗有诗品。节目也可以有品位,用以考察节目的规格、档次。节目中,有高雅品位、平实品位、通俗品位,每个品位又分上、中、下三级。”由于电视技术的“广”播性质,电视文化先天的总体上就具有大众化、通俗化的属性,即使在传播高雅文化的时候也是在这一前提下的。在这种情况下,电视文化中的高雅和通俗属性的界定已经发生了变化。

高雅品位传播

在电视节目中,有相当数量的定位在传播先进文化和健康有益文化,表达上注意艺术表现力、思想性强,制作精良的节目。这类节目具有鲜明的高雅属性。高雅的节目主要有两种传播方式:即审美化传播和通俗化传播。

1、高雅品位审美化传播

1978年,英国广播公司BBC电视台播出了一个系列节目,共15集,这是一个给普通观众讲授哲学的系列节目,节目的嘉宾包括以塞亚・伯林、郝伯特・马尔库塞、奎因、诺曼・乔姆斯基等英语世界一流的哲学大家。《时代周刊》这样评价它的播出效果:“在严肃性和影响范围方面,以往所有普通电视台都不能与它相比。”这可能是迄今为止最为典型的电视传播高雅文化的案例了。我国的中央电视台也制作了一批纪录片,如《望长城》、《江南》、《故宫》等。

这些节目共同的特点,就是以传统的高雅文化的内容作为传播对象,如哲学、文学、艺术等。注重思想性,弘扬人类思想的文明成果作为直接或间接的传播对象。传播方式上借用各种艺术手段,制作上也比较精良。然而这种传播比较难以克服两大难题,首先是内容专业化,不利于有效传其次是可视性较差,由于电视的优势在于画面展现,而传播思想对于电视来说优势并不明显,因此,总体来说还会略显枯燥。

2、高雅品位通俗化传播

随着电视事业的发展,频道专业化、专业频道品牌化成为了当代电视传媒界的主流话语。在实际运作中,每个频道、每个栏目、每个节目都有自己清晰明确的定位。例如,湖南卫视就明确提出“娱乐”立台,就栏目而言,中央电视台《新闻社区》、江苏卫视的《1860新闻眼》,湖南卫视的《晚间》等都表现出了明显的通俗化传播趋向。美国的Discovery、国家地理频道在其发展过程中,越来越多地使用娱乐化手段,一些以传播历史和文化的节目具有很强的可视性。大制作投入、故事化等手段使之更加有利于有效传播。

央视科教频道的《百家讲坛》应该说是高雅品位通俗化传播的成功的受益者。就其内容来讲总体上趋于传播高雅文化,特别是栏目开播后的前两年时间里,其高雅理念得到较为严格的落实和坚持。在叙事策略上故事化。比如《百家讲坛》在运作中强调每期节目都必须按照戏剧化的结构来设置悬念,规定每隔3~5分钟必须有一个悬念。整个节目由连续不断的悬念链紧密地结构在一起。而设置悬念是评书、章回小说等艺术形态中常用的策略,是通俗文化的基本特征而画面表达的通俗化效果则满足视觉的需求。

然而在通俗化过程中,由于表现手段的误用,已经使其表现出更加鲜明的通俗化特征甚至已经沦为低俗之作,当然也就登不了大雅之堂了。

通俗品位

通俗品位以大众为收视对象,以娱乐为目的。

1、通俗品位审美化传播

其一,将高雅文化的元素运用在电视制作中。近年来随着国外大片的引进,国内电影业的急起直追,喜爱电影艺术的人越来越多。正是在这一背景下,自2004年2月9日,科教频道推出了时长90分钟介绍电影文化的新栏目《第10放映室》。这个节目以全新的节目理念和形式,介绍国内外著名的电影大师、电影史上的有代表性的影片,展示电影精华片段,同时结合国内权威的电影研究专家的讲解和评说,提出新颖的学术观点,带领观众以专业的视角来解读电影和评价导演,使节目有一定的学术价值。

其二,崔永元认为,知识分子的不介入是包括电视文化在内的大众文化低俗化的一个重要原因。而知识分子的参与是通俗文化审美化的一个重要策略。而科教频道吸引了大量的知识分子加盟,他们或者作为策划人员,或者作为编导人员,或者作为嘉宾甚至主持人。专家学者的介入使科教频道节目的文化品位得到了很大提升。《大家》、《人物》、《百家讲坛》追求专家身份和大众兴趣的最佳结合点。除了选题内容是历史文化外,叙述人的文化身份提升了节目的文化品位。

2、通俗品位通俗化传播

这是当前电视传播中使用最为广泛的方法。它适应了当前的社会需要和产业化市场化的现实。

然而与此同时,通俗品位文化传播出现的一系列问题必须引起重视。首先是低俗化,这一点各种论述已经很多,本文不再赘述。其次是盲目克隆。湖南卫视的《快乐大本营》成功后,各台纷纷效仿,江苏台有《非常周末》、浙江台有《假日总动员》、山东台是《快乐星期天》、广东台是《欢乐有约》、云南台则有《快乐周末》……这种多台一面的现象,既浪费了社会资源,又使观众的可选择余地很小。

此外,通俗化传播还存在着专业性缺失,节目没有个性,趋于同质化,表达和叙事的手法上故弄玄虚,娱乐化等问题。然而传媒对市民文化淋漓尽致的渲染和市民文化最重要的娱乐功能的发挥使得两者产生了不可忽视的负面效应。它的商业性使得传媒和大众逐渐变得物化。在利润最大化原则驱动之下,传媒的内容变得肤浅,显示出享乐倾向和游戏特征。这些欲望刺激产生的文化垃圾无助于人类精神境界的提高和心灵世界的升华,造成文化消费的媚俗低级倾向,严重地败坏了大众的品位和文化修养水平。对于有理想的电视人,应该努力增加节目的审美价值。

上一篇:DV:你要走进哪个市场 下一篇:电视新闻评论的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