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视新闻评论的特点

时间:2022-09-25 01:49:39

电视新闻评论的特点

电视评论方式之所以成功。是因为媒介观点隐于节目背后,各种观点百家争鸣,增强了评论的客观性。更易为观众信服和接受。

社会舆论,林林总总。既有正确、进步的舆论,也有错误,反动的舆论。这样,要求进行舆论引导之前。对诸多舆论,进行鉴别和筛选。对错误、反动的舆论进行驳击和引导,并向正确的方向转变;同时,对正确、进步的舆论予以积极有力的支持。我国电视新闻评论担负着舆论监督的神圣使命。人民利益高于一切,社会利益大于经济利益。对社会舆论的引导,我们坚持的影响是政治方面的保证,而不是市场或者商业行为的保证;应该是公众利益的维护,而不是公众利益的损害。人民利益原则,要求新闻评论旗帜鲜明地维护人民群众的利益,代表人民群众发言,发出强有力的声音。一是要求新闻评论紧紧跟随新闻事实,而不是成为“马后炮”;同时还强调评论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将引导的对象和需要向公众传播的内容和观众有机联系起来。

一、电视评论最大的特征在于它的视听互补和声像兼备

电视新闻评论的传播符号既有声音和文字、更有图像的直接展示。电视新闻评论是综合运用画面、字幕、实况音响和论说语言的评论。符号的多样性,决定了电视新闻评论具有不同于报纸文字、图片、广播语音的特点,只有把听觉上的声、和视觉上的流动的画面有机结合起来才能充分发挥出电视新闻评论的独特优势。实际上,电视新闻评论画面与声音结合是一项比较困难的工作。要想使画面贴近声音,编者必须付出更多的努力。

例如中央电视台的《焦点访谈》在节目报道中,很善于捕捉细节,通过镜头的推拉摇移和景深的运用,以及特写镜头的使用,将人物的内心世界巧妙地展现在观众眼前,例如一则揭露执法办案人员在办案中徇私枉法的节目,当记者采访当事人时,表面上看去似乎镇定自若,但镜头摇到他的手上时,观众可以看到他的手正在不停地颤抖。这一个细节,就真实地反映出他作贼心虚的内心世界。这一个画面抵得上许许多多的文字所表达的内容。使观众直截了当地明白了画面所表达的内涵,细节最能够体现事件的实质,揭示事件意义,也是最能引起观众共鸣的部分。因此,抓住细节,以小见大,是电视评论常用的手法。这也是电视画面的优势所在。

二、突出真实、突出现场、突出感染力

电视评论的记者可以到达新闻事件发生的现场,跟踪拍摄事件发生的整个过程,将现场发生的情况通过画面准确、全面、集中地传递给观众。现场性越强,真实性就越强,就越能打动观众。抓现场,对电视评论来说至关重要。中央电视台《东方时空》里的“生活时空”中报道了北京最大的家具城失火的新闻。记者与消防车同时到达火灾现场,对火灾情况、灭火情况、灭火后现场的情况作了完整、连贯的报道。记者在现场进行解说和采访,画面冲击力很大,现场感很强,紧紧抓住了观众的眼球。

电视新闻评论不仅要晓之以理。还要动之以情。《焦点访谈》的记者在采访麻风病村时,记者主动与麻风病人握手。打破了人们对麻风病人的疑惧,非常有感染力。同时也改变了观众对麻风病人的偏见。记者以平等的态度与这些受人歧视的病人们交谈,并通过报道这些人的生活和被人们孤立的现状。唤起人们的关注和同情,来帮助这一特殊的群体。观众在观看这期节目时,情感受到了很大震动。

三、注重独家报道

现今的独家报道有两层含义。一是独家发现的报道,即完全由自己独家发现的新闻事实和过程。这是真正的独家报道。二是独家表现的报道,即新闻事实和过程的各种素材是各家新闻频道共有的,但是它们在组织和分析素材、报道新闻方面表现出差异和高低。这则是独家报道的另外一个竞争领域。前者主要看策划和记者的实力,后者则主要看编辑、智囊和主持人的实力。

在媒体竞争如此激烈的今天,要讲素材新闻,即谁能拥有独家的新闻素材,谁就能独占鳌头。恐怕越来越没有这种可能性了。当代讯息传播渠道、手段迅速多样,很多新闻资源可能同时在被众多媒体利用,要比素材的原创独家,具有相当的难度,只有在寻找自己原创的观点和言论上,发展的空间才是巨大的。

中央电视台《新闻调查》以追求信息含量、逻辑力量和故事性取胜,以创立典型的“电视调查主体”作为自己在新闻改革中的突破口,这种调查理性的基本特征是:冷静、平视的调查视角;厚重、大气的调查风格;探寻、求证的调查样式。《新闻调查》栏目有意避开其他媒体争夺的焦点、难点和热点问题,另辟蹊径。电视新闻评论的选题往往都是一些社会关注的焦点话题,上到国家大事,下到百姓生活,牵涉面比较大,冲击力、震撼力、影响力可想而知。就新闻性和社会性而言,《新闻调查》和《焦点访谈》在选题上有共同之处,共同关注在社会转型期出现的具有普遍意义的事件和现象。但在具体新闻事件的选择上,《新闻调查》要求事实富于变化、大容量、多层面,层层递进。

四、电视评论所传播的意见是一些立体化的,多方位,参与式的整合后的观点。它的论据与论点。发挥电视现场感的优势。无论来源还是表现形式。更为丰富和多样。这也是有别子报刊评论和广播评论的特点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以及社会的发展进步,许多社会现象已经由过去较为简单化而逐渐向多元化转变,人们的思想也更趋于多元化和复杂化,这使得一些社会热点问题和敏感问题本身就相对复杂,而且对这些问题的看法也更是多种多样。而许多观点之间也并非泾渭分明,观点的交叉融合成为重要的特征,而人民群众对社会规则和生活质量要求的日益提高,又使得这些观点的论争具有了特殊的社会意义和时代感。由于广大群众对观点争鸣具有天生的偏好(曾经风靡一时的争鸣以及目前报刊上流行的时评言论便是证明),而这种形式可以使百姓观点得以尽情发挥,形成争论的局面,可以有两种甚至更多的观点论争,由专家评说。这种电视评论方式之所以成功,是因为媒介观点隐于节目背后,各种观点百家争鸣,增强了评论的客观性,更易为观众信服和接受。

而这种评论的关键是发挥电视现场感的优势,有电视评论员,具备渊博的知识和高度的政治敏锐性,有专家见解,发表时评、解疑释惑。有群众声音,发表观点,表达心声。有主持人穿针引线,画龙点睛。使观点交锋更为热烈,而不是“每人一两句话,一两个观点,主持人从中调节”式的。

需要界定的是,在电视新闻传播中,在节目中发表个人观点的人包括两种类型一种是在电视新闻信息采集过程中,出现在镜头里、对新闻事实直接发表观点的人,包括新闻事件的当事人和知情人、乐于发表观点的群众,他们对于新闻事件表达直观而浅显的观点;另外一种是因新闻采集的需要,记者对

相关专家的采访,以及在演播室环境中主持人邀请嘉宾就某一新闻事件或社会现象直接发表观点的访谈类节目,专家和嘉宾提供对新闻事件和某一社会现象深层次的解读。

1998年2月美英联军对伊拉克“沙漠惊雷”行动期间,中央电视台邀请军事战略专家张召忠直接参与新闻评述,这是我国内地第一次有关战争题材的综合评论性电视直播。2003年伊拉克战争报道以及“神五”报道中,中央一、四、九套节目、凤凰卫视普遍采用了“新闻报道+专家点评”的新闻报道模式,由相关专家评论新闻事件的性质、国际影响,以及对发展趋势做出判断。

普通人作为嘉宾走上电视,直接表达老百姓的心声,成为电视新闻评论中一个有益的趋势,这表现出电视评论在“精英论坛”的强大话语权之外,开始注重民间,关注民间杰出分子的声音。

电视新闻节目的主持人在电视评论的形成中发挥的作用包括对新闻事实做出点评,在演播室访谈节目中对嘉宾的言论做出适当的引导。在一些成功的电视新闻栏目中,主持人因为平易近人的主持风格,和维护群众利益、说出群众心声的勇气,被冠以“平民主播”的称号。

五、以“平视”的视角。突出“人文关怀”的特色

平视与“俯视”、“仰视”不同,“俯视”是宏观观点的播发,站在一定高度上,进行宣讲和立论“仰视”是站在下级的角度上,聆听、接受与领会;而平视是不论对方的地位与角色,传播者始终是站在平等的角度上交流、探询和对话。

当前的电视新闻评论节目除了以“焦点访谈”为代表的一事一议型的节目以外,多采用的就是以“平视”的角度,将人际交流按照电视的特性引入到节目中,不论是主持人、嘉宾还是现场的观众以及场外的参与者,始终都在进行的是交流与对话。甚至是一些庆典和直播节目,都采用这种形式体现出平等的特点。例如凤凰卫视对“9・11”恐怖袭击事件的直播中央电视台一套和四套同时直播的美国对伊拉克的战争,采用了谈话节目的形式出现的,整个过程营造一个“观摩现场旁观评论”的氛围,由主持人担当谈话的中心组织者,引发嘉宾积极的谈话状态,尽可能地将话题深入,并通过联线、热线、手机短信、互联网等增加观众评论。紧紧追随事件发展,直播过程中突发事件层出不穷,嘉宾妙语连珠,观众集思广益,时间性、故事性,悬念性强,互动性强,牢牢吸引着观众。

六、当代电视形式的新闻评论增加了媒体互动这一特性

许多老百姓已不仅仅满足于单纯接受观点,他们有在公共传播媒介发表自己看法的欲望,而网络除了可以传播现有媒体能够传播的所有图像、声音、文字、动画等信息外,恰恰又可以满足这部分老百姓的要求。同时还引进了观众热线电话打到现场发表评论、发手机短信和观众投票等互动形式,这是电视评论超越自我,迎接新媒介挑战的有益尝试。

上一篇:电视文化品位生成及传播规律探析 下一篇:故事类节目的困惑与解决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