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和谐课程培养和谐发展的人

时间:2022-09-24 08:07:05

以和谐课程培养和谐发展的人

20世纪90年代初,北京史家小学卓立校长明确提出了“和谐教育”的办学思想。经过20年的不断探索,学校形成了以“人与社会、人与人、人与知识、人与自身、人与自然”为基本框架的和谐育人思想体系。我们努力创建和谐的育人环境,用和谐的方法培养人,培养和谐发展的人。

秉承和谐的办学理念,学校的课程设置基于学生现实,提出了“未来就在我们身边”的课程观念。通过对已有国家课程、地方课程、校本课程的整合、互补,对学校课程进行重新定位,构建出“适应社会、健全自我、自主学习、和谐成长”的和谐课程体系。

构建和谐的课程体系

我们依托部级课题《探索校本课程和谐发展,促进创新型人才培养的行动研究》,本着“重参与、实践;重合作、互动;重应用、创新”的宗旨,形成以学科拓展课程、创新体验课程、人文素养课程、健康教育课程为主体的和谐校本课程体系。

1.和谐课堂,整体落实国家课程

国家课程的内容体现了国家对公民素质的最基本要求,依据国家课程的普及性、全面性、科学性和发展性,依据社会、学生和学校的发展规律,我们力求最优化地发挥国家课程的功能,整体奠定学生的基本素养。此外,我们努力营造融洽的师生关系,注重课堂教学中各元素的和谐,热爱、尊重、理解、信任、宽容学生,促使学生身心和谐,健康发展。

2.探究体验,深入落实地方课程

深入落实地方课程,能够发挥其对国家课程的补充效能。我们依据地域资源优势,以“走进东城”为载体,培养学生认识社会的能力;以“健康教育”“预防”“环境保护”为主题,倡导健康的生活方式;以“蓝天博览”打开校园围墙,所开设的课程涉及400多家单位。每个学生每学年有16课时的地方课程,6年中在教师的引导下至少到12家资源单位去探究、去发现,在体验中逐步形成自主学习的能力。

3.满足需求,创新发展校本课程

史家小学的校本课程在兼顾共性的基础上,突出因材施教,激发创造意识、完善创新人格,为学生适应社会多样化需求奠定基础。

(1)学科拓展类课程

以语文课教学为基础,按照低、中、高不同年段,拓展学生的识字量、阅读量、写作量,让“会读书、爱读书”成为伴随学生一生的良好学习能力和学习习惯。以数学教学为基础,设计趣味性、思考性、操作性突出的数学活动素材,形成系列的数学活动课程,如“立体块钻洞”“磁力棒构造”等,引发学生在活动中思考,在思考中活动,让学生眼中的数学充满趣味,爱上数学、爱上学习。以英语教学为基础,设置外教英语,创设英语语言环境,促进语言教学的功能性发展。以“和谐校园阳光少年”为主题,让学生在趣味田径活动中锻炼身体,健康成长。

(2)创新体验类课程

依托学校丰富的科技资源,中国科协在史家小学成立了小学科学教育资源中心,此外,学校还与中国科技馆联手设置、完善了系列科技课程,这些课程将学生引进了科学探秘的神奇殿堂。如低年级的“模型”,中年级的“植物”,高年级的“天文”等。其中“揭秘科技馆”贯穿6个年级,充分发挥了学校科技馆、数字科技馆和社会科技馆的资源效应。

学校专门成立了科技部,设置科技部部长1人,科技教师、品德与社会教师、计算机教师、部分美术教师、部分劳动技术教师等均为科技部的成员,共计27人,同时班主任、语文、数学、英语等学科教师在学科教学和德育工作中渗透科技教育。学校通过“科技创新教育”引领师生的成长,让教师的成长加快学校的发展,同时,一批批“小院士”、“小诺尔贝奖”得主、金鹏科技论坛的“小坛主”在这里诞生。

(3)人文素养类课程

我们倡导“将课堂变为学生喜欢学习的乐园”的人文教育理念,注重培养提高学生的基础鉴赏、感悟、表演和创作的能力,全面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形成了“家艺”“茶艺”“厨艺”等系列课程。让学生由外到内地感受生活和生活中的文化、艺术、修养,以内养外,以外带内,内外结合,全方位地塑造“活泼、文雅、健康、快乐”的“史家文化人”。

(4)健康教育类课程

依据低、中、高学生的身体、心理成长规律,我们设置了系列体育课程,比如乒乓球、手球、游泳等课程。此外,“心理”和“中医”课程让学生理解身心健康的意义,真正做到健康成长。

和谐课程体系的特色

教育是大事业,教育是大人生,我们要把对教育的忠诚落实到每一个孩子健康、快乐的生命历程中。为此,我们努力为每一个生活在史家的孩子埋下可持续发展的种子,精心打造符合现代社会要求的优质课程。学校构建的和谐课程具有以下特色:

1.尊重差异的“菜单”课程

学校本着科学性、必需性、开放性、实践性、互动性、趣味性原则,设置了机器人实验室、厨艺活动室、创新思维工作室等17个富有特色的资源教室;结合学生未来发展的需要进行补充性研发,开发如“天文摄影”“3D产品设计”等高端课程,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创新意识;此外,学校还形成了“有趣的水试验”“JA小小企业家”等菜单课程,以“点单式”供学生选修,最大限度地满足学生的需求。

2.满足需求的“多师制”建设

“多师制”是学校课程资源中心的授课方式,包括“小小联动模式”,是指聘请有专长的小学教师来校授课;“中小联动模式”,是指聘请特色的中学教师来校授课;“校内外联动模式”,是指聘请少年宫、天福茶庄等校外优质教师来校授课;“家校联动模式”,是指挖掘家长中的专业人才,聘为义工做学生实践活动课的教师。4种模式充分保证了学校课程建设的师资需求。

3.同伴协作的“走班、走校”制

“走班、走校”制是学校课程资源中心的学习活动模式,即打破校际、班级界限,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自主选课,跨校、跨班与兴趣相投的同伴组成新的学习共同体。例如史家小学与七条小学共计5个班的学生,从设置的选修课中每人选择2科重新编班,以“课程选择”为标准,进行走校、走班。这种学习模式,关注了学生的发展取向,扩大了交往的范围,增强了同伴的影响,培养了同伴之间应有的竞争、合作意识。

4.科技、艺术课程完善创新人格

“超新星”是一种未爆发能量的天体,一旦爆发,它的能量将超过太阳。学校视每一个孩子为“超新星”,教育就是在帮助他们储藏能量,促进爆发。为此在和谐课程体系建设中,我们正在探索为特色学生设置的“个性化课程”,建立导师制,在培养史家小学科技新星、艺术之星的同时,更加关注学生人格的发展。

“我们给后代留下什么样的世界,取决于我们给世界留下什么样的后代。”培养学生掌控未来的能力,让他们拥有能够选择未来的力量,是史家小学和谐教育不懈的追求。特别是尊敬的同志亲笔写下了“学思知行”的校庆题词,更鞭策着我们深度思考“和谐教育”的未来。我们将继续探索生命与教育的和谐,用阳光点亮孩子的未来,用和谐奠基生命的底色。

上一篇:称呼里的学问 下一篇:中英“学校发展计划”之比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