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不是无情物,字字句句吐衷肠

时间:2022-09-24 07:45:06

文章不是无情物,字字句句吐衷肠

摘 要: 本课题主要从初中语文教学的主阵地――阅读教学入手,进行“挖掘人文因素、展示人文关怀、拓展人文内涵”等环节的有意实践。作者通过本课题的研究,提高了学生的阅读兴趣,增强了人文意识,拓宽了阅读视野,开阔了学生眼界。

关键词: 语文阅读教学 人文性 人文功能 阅读教学

一、挖掘人文因素

(一)遵循认知规律,体现人文关怀。

语文阅读教学应当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新教材中突出的一点就是对人的情感态度的重视。教材的内容中除了正文之外,每一单元还设计了单元提示、学习建议、专题小结等,另外,每一课前面有“课前提示”,课文后面有“讨论与练习”、“知识链接”,特别是每一单元最后的综合性学习,里面的资料卡片、学习思考、史学争鸣、材料阅读与思考等项目,不仅极大地丰富了教材的内容,而且是教师挖掘情感因素和人文因素的重点,这些内容能帮助学生从整体上理解教材,体现了对学生的人文关怀。我们在阅读教学中要充分发挥它的作用。

如《我所了解的孔子和孟子》,作为综合性学习活动课,我将活动步骤设计为以下几个阶段:

准备阶段:组成活动小组,选定活动主题。

实施阶段:充分利用学校图书馆、同学藏书、互联网,搜集相关资料,并进行筛选、梳理,“去伪存真”。

采用多种多样的形式进行成果展示,如“报告会”形式、建立名人档案、小论文写作等。

在评价总结阶段:采用“自评”“互评”“教师评价”等多种形式相结合。

这样的设计,充分运用教材,挖掘相关的人文资源,学生的人文素养在潜移默化中得到了提高。

(二)利用课文资源,挖掘人文因素。

把文本当作开发人文功能的主阵地,对学生进行字词教学和语言训练,深入体会和品味,培养、训练语感;挖掘、利用其思想内容,对学生进行理想、情操、信念、诚信、感恩、人生观、价值观等思想熏陶和情感陶冶;挖掘、利用它的文学文化资源,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和传统文化教育,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情趣和热爱祖国灿烂文化的感情;挖掘、利用它的表达和篇章的资源,训练学生传达思想、表现情感。

我在执教冰心的《纸船》时,在教学第一板块,首先播放与诗歌情感相吻合的音乐《烛光里的妈妈》,以营造氛围,之后学生读中悟、悟中读,让学生走进思念、走进美好的情感,让课堂被真情萦绕。冰心的这首诗歌语言比较浅显,因此在教学的第二板块,我以诗歌语言为切入点,以一封信掀起课堂波澜,以“诗歌评改会”作为载体,引导学生炼字炼句体会诗情。学生抓住“抛”、“舟”等词,展开了精彩的辩论,如此,既体会了诗歌语言的凝练,又真正进入了诗歌的情感内核。在这一环节,我真正地把课堂让给了学生,成为了课堂讨论的“首席”。这是教学的中心环节,也是教与学的精彩对接。

“姐姐,倘若你梦见了弟弟的信鸽,

请不要惊讶,

那可写满了弟弟的无限思念与爱呀!

但山长水阔,何寄彩签兼尺素?”

“母亲,倘若你梦中看见一支流泪的红烛,

不要因它无端入梦而惊讶,

这是海外游子的思乡泪,

万水千山,它也要点燃心中爱的火花。”

这是学生在“诗歌评改会”后,仿诗歌末尾四句所写的诗,尽管还显稚嫩,但其中也不乏可圈点之处。从赏诗到写诗,第三个教学板块可以说经历了由一个诗歌教学的难点向另一个更高难点的跨越。在这堂课中,我以语言为抓手,充分挖掘了文本中的情感因素、语言因素、写作技巧因素,学生不仅锻炼了语言文字运用能力,而且在小诗的创作中,进一步体会了“母爱”这一朴素情感的伟大。不少学生在朗诵自己的诗作时眼噙着泪花。

(三)梳理课文内容,进行单元阅读。

在一组课文内容中有选择地进行阅读教学,着重引导学生掌握阅读方法,留给他们足够时间思考,提高阅读水平,培养人文精神。

如七年级下册,以语文与生活的联系为线索,按照人与自我、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三大版块组织单元。本册书中的六个单元依次安排了如下内容:成长、祖国、名人、文化、探险、动物。全册书六个单元,

第一单元中选取了五篇与个人成长有关的文章,能给我们成长中的青少年以有益的启迪。《假如生活欺骗了你》和《未选择的路》是诗人用凝练的语言道出的殷殷嘱托,一行行的诗句曾激励过无数成长中的青年。《伤仲永》促使我们反思一个天资出众的人最终变得“泯然众人矣”的原因。

第二单元的五篇课文都是歌颂祖国、抒发爱国激情的文章。

第三单元中的文章写的是名人故事。有科学家邓稼先(杨振宁,《邓稼先》),有艺术家贝多芬(何为,《音乐巨人贝多芬》),有诗人、民主人士闻一多(臧克家,《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有个性鲜明的作家群(莫泊桑,《福楼拜家的星期天》),还有孙权对将军吕蒙的劝诫(《孙权劝学》)。

从阅读部分的选文来说,课文从情感、态度、价值观和语言文字两个方面作了严格筛选,吸取了大量的名家名篇,我们在阅读教学中以整体感悟、品味语言、理清思路、把握意蕴、抓住要点、发表见解为阅读能力的实践环节,全面考虑、组织单元,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

二、展示“人文关怀”的操作

语文是人类“诗意地栖居”的精神家园。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并不是向学生添加某种外在的思想或精神,而是注重在语文教育中发掘诱导学生精神世界中潜藏的自由精神,使学生的个性得到充分张扬、充分发展。因此,在阅读教学中营造一种民主、开放、平等的教学氛围,这将是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所不可缺少的阳光、气候、土壤。

(一)开展平等对话,体现人文关怀。

英国哲学家宾沙夫茨伯里说过:“在各类人际关系中,最变化莫测的是读者和作者之间关系。”对文本来说,教师是读者,每个学生也都是读者,教师、学生都是通过文本去探寻作者的思路,体会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教师与学生的阅历不同,理解程度不同,因此对文本理解也不同;不同学生由于个性的差异,理解起来也有不同。体验之思,就是在教师、学生、文本的对话中进行。

这种对话的特点如下。

1.平等互动的师生关系。

这种对话中的师生关系是平等的、有机的、自然的、协调的、互动的。教师就像是一个“菜单提供者”,学生可以在“菜单”上圈点自己喜欢吃的菜;教师是一个引导者,为学生的学习活动提供组织与指导;教师是学习的帮助者、设计者和促进者。

2.多类型、全方位的师生对话。

师生之间的对话是多类型的,既有“师―生”、“生―生”的人际对话,又有“生―本”的对话。同时,师生之间的对话又是全方位的,这种对话不只是日常的交际,也不只是情绪、情感上,更重要的是心灵上的。

如:“你真不简单,要是你刚才坐下了,不就失去了一次展示自己的机会了吗!”

“请同学们仔细地读一读,老师相信你们一定会有惊人的发现!”

“你的朗读真棒,一下子把我们带进了……”

“这一点老师也没有想到,你是怎么发现的?”

这些是我在教学时的课堂用语,由于我人文化语言的感染,课堂始终处于浓浓的人文关怀氛围中。我以思想点燃着思想,以自由呼唤着自由,以平等造就着平等,以宽容培养着宽容。

以《三峡》“对话式阅读”教学为例:

(1)创设对话的良好氛围

运用多媒体课件展示三峡雪白的急流、碧绿的潭水、飞奔的船只和凄异的猿啸等自然风景,引领学生亲历课文意境。

(2)创设对话的主导问题

譬如:回溯三峡的过去,细看三峡的现在,展望三峡的未来,你想到了什么?

(3)设置刺激参与对话的话题

①教师与学生的对话。如:《三峡》先写山后写水,是如何写山的?又是如何写水的?为什么要这样写?

②学生与教师的对话。如:《三峡》语言凝练,虽然只有几百字,却能绘尽四季景色,罗列山水猿啸,为什么能达到这种效果?

③学生与学生的对话。如:《三峡》第二自然段“或王命急宣”似乎不属于自然描写,这是否与本文写景的宗旨背离?你有什么看法?

(二)珍视独特感受,张扬学生个性。

每一个学生都是活生生的个体,有个性、有喜好、有悲伤、有寂寞。在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充分展示自己的个性,说出自己独特的体验和感悟。教师要尊重学生的阅读感受,重视学生独特的阅读体验。教师与学生的体验的共鸣和争鸣都是阅读经验的真实反映。只有这样,语文教育才能真正实现“一人一特色,一生一个性”的理想的个性化教育理念,让他们从学习中得到乐趣,成为一个用丰富的触角去感受美丽人生的人。

1.重视学生对语言的体验和感受。

语文课文中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远的,学生对语文材料的反应又是多元的,“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因此,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应创设人性化情境,如:“你是怎么理解的?”“能把你的看法说给大家听听吗?”让学生亲历亲受,自感自悟,静思揣摩,使语言在心中彻底内化。

如我在《第一次真好》阅读教学时,鼓励学生在没有任何提示的情况下直接面对文本,充分地读书,而后畅谈自己的感受。学生的感受丰富多彩,有词句方面的,如:为什么说结实累累的柚子树是“一幅秋日风情画”,不说是“风景画”;有结构方面的,如:“我觉得这一课的结构安排特别好。”我相机引导点拨,让学生在充分阅读中品味语言,全神贯注地去体验文本,理解文本,发展文本。

2.重视个性化的朗读。

学生通过对文本的体验、理解之后迫切希望通过朗读来传递自己的独特体验。传统的做法是请几位学生朗读,教师与其他同学评价读得怎么样,看似尊重了学生的意见,其实教师的心中自有一杆秤,或者说是一个统一的标准。学生的朗读一旦偏离了这个标准,就被视为不成功的。这样做抹杀了学生的个性,尊重学生的个性体验也就成了空话。因此,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应摒弃这种整齐划一的朗读方法,重视个性化的朗读。如:“你怎么理解就怎么读。”“把你对课文的独特见解用朗读方式表达出来。”“你为什么这样读,能说给大家听听吗?”

有这样开放的、重视个性化的朗读指导,必然就有各种个性化的朗读,以人为本才能真正得到保障。

(三)巧用教学策略,让阅读充满情趣。

教学策略是教师教学智慧的反映,教学技巧多种多样,比如,故设悬念,引而不发,巧设铺垫,“插科打诨”,激将引思,“以子之矛攻子之盾”,思辨疑惑,……教学策略要根据文本特点、学生实际和教师自身特长来选取。

1.根据不同文体,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

(1)在讲授小说、戏剧作品时,让学生扮演角色进行表演,去体会文章中人物的内心世界,从而让学生加深印象。

如我们组的一位教师在讲析小说《孔乙己》时,要求三个男生分别扮演“我”、“掌柜”、“孔乙己”,有表情朗读,并辅以适当的动作和眼神,结果很成功。“我”的善良诚实,掌柜的势利冷酷,孔乙己的迂腐穷酸,更深刻地烙在学生心中。

(2)在讲读、赏析抒情散文和诗词时,要注意引导启发学生饱含感情地去思考、探究、理解作者是如何将“情”和外界的自然或社会景物有机地结合,创造一些生动、鲜明具有深刻意义的生活画面,并多让学生饱含情感地反复诵读,细细品味。

2.科学使用教学资源。

借助多媒体去创设美的情境,渲染“诗画”背景。多媒体教学最大的特点就是能把抽象的语言文字诉诸视觉、听觉,拓展出一片充满想象的意境,营造诗意氛围,让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去感受课文的美,感受语言文字无穷的魅力。教师利用多媒体的多感官刺激优势,可高效地激发学生审美心理和创造美的兴趣。

3.选用多种阅读方式,提高阅读效率。

阅读方式单一,势必造成课堂上的心理疲劳,造成学生不愿读下去,乃至恹恹欲睡;只有教师根据教学需要不断变换阅读方式,学生觉得新奇,才能产生继续阅读的欲望,从而提高课堂阅读教学的效率。

比如在教学《山中访友》时我就运用了多种阅读方式,感觉教学效果非常好。

首先是听读,让学生听录音,看画面,感知作者拜访了哪些朋友;接着让学生用自己最喜欢的方式阅读课文,理解作者是怎样介绍这些朋友的;然后采用了指名朗读、齐读、角色朗读、教师范读等多种方式,引导学生深入文本,体会课文的内容、写法和语言。

多种阅读方式的运用,使课堂充满琅琅书声,极大地活跃了课堂氛围,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学生对文本的解读深刻、独特,达到了有效阅读的目的。

4.注重课堂中的人文交流。

课堂,作为阅读教学的主阵地,在人文素养的培育和语文能力的培养方面更发挥着主导作用。为了真正利用好语文课堂,我们探索出几种课堂模式,效果很好。

(1)“聊天室”式课堂

这样的课堂一改过去那种“以教师为中心,一切围绕教师转;或以学生为中心,一切从学生兴趣出发,从而导致课堂教学师生双双被动”的情况,从“教师中心论”、“学生中心论”走向“师生对话论”。

(2)“操作间”式课堂

这样的课堂不再存在“教师讲学生听”、“君子动口不动手”的现象。“新课堂”创设了一种自然的氛围,让学生自主地活动,自主地学习。

①自主学习。“新课堂”下的学生是主动学习,变“要我学”为“我要学”。学生在课堂中可以选择自己喜欢的学习方法,选择自己喜欢的段落,选择自己喜欢的学习伙伴。学生成为课堂真正的主人。

②小组合作学习。在这样的“新课堂”中,除了师生交流外,更多的是生生交流。在小组学习活动中,因为同学之间的年龄、生活经验相仿,每个学生都愿畅所欲言,思想上也不容易开小差,真正达到自主学习,积极参与。小组合作学习也能促进组员间团结协作,相互激励,彼此帮助,默契配合。

③“游戏活动式”课堂。玩是学生的天性,活动是学生生命得以表现的基本形式。马克思认为:“自由自觉的活动恰恰就是人类的特性。”因此,学习者往往能通过活动实现自身的发展。游戏活动式综合学习就是根据学生的这一特性,结合课本精心设计的,或动口,或动手,或动脑,或表演,或模仿,或比赛,或竞答,或辩论,或演讲,或个人,或小组,或集体,或师生共同参加的系列活动。它能让学生在轻松、活泼的活动中学习,在丰富多彩的活动中培养情趣,习得知识,训练能力,开发智慧潜能。

如综合性学习中的“宇宙之旅”知识大考场主题:认识宇宙,激发探索宇宙奥妙的兴趣。步骤:(1)收集资料,主动探究;(2)合作互助,小组竞赛,竞赛形式多样,有自选题,抢答题,类似财富大考场。学生情绪高涨,比赛激烈,调动了所有学生的积极性。这样,学生在玩中互动,不仅充分激发了好奇心、求知欲,而且提高了社会实践能力与人际交往能力,一举两得,其影响是深远的。

(四)充分调动各种评价手段,激活课堂氛围。

课堂教学评价非常重要,运用得好,可以促进和改善学生的语文学习,提高阅读教学效率;反之则影响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在学习中,我教会学生运用各种举止和言谈鼓励本组成员主动参与小组活动,列表如下:

如在教学《山中访友》时,我将多种评价方式结合起来,激活了课堂氛围,提高了课堂阅读教学的有效性。比如,在学生齐读课文感受家的温馨后,让学生自己谈谈感觉读得好不好,学生自我评价道:“没读出感情、亲情,没有把自己当作大自然的一分子。”然后让学生体会后合作分角色朗读,让学生和先前的朗读互相比较并谈谈自己的体会。这种自我评价实际上是在引导学生深入地进入文本,将文本语言逐步转化为学生自己的语言。

三、拓展人文内涵

拓展人文内涵,通过实践体验是开发语文阅读教学过程中的人文功能,培养人文精神的又一途径。在语文课堂上,学生受到的文学作品的熏陶毕竟是有限的。因此,教师要充分利用课外时间,布置具有人文性情怀的作业,引导、组织学生去阅读、感受中外优秀作品,从中受到感染与教育。在阅读的同时,指导学生写读后感,组织进行交流。

(一)结合教材搜集资料,内化人文气质。

引导他们进行民间考察,去发现搜集民间的优秀艺术作品,去发现民间艺术的魅力,感受祖国文化遗产的源远流长。作业体现出无限的情味、无穷的趣味,学生能自觉、主动地去完成作业,感到完成作业是一件愉快而有意义的事。

如学了《杨修之死》一文后,学生对曹操这个人物有了一定的了解。此时,我请学生课外去阅读古典名著《三国演义》,加深对历史名著的认识。这种超文本的阅读教学,拓展了阅读教学的人文内涵。学生读懂的是名著的内容,领略的却是人物的品格。

(二)运用实践活动,提升人文素养。

学生通过各种实践体验,进入现实生活,进行语文实践活动,从中不断提高自己的语文素养和人文素质。

又如在教学《散步》一课时,我在最后请学生回家后晚上给妈妈洗洗脚,然后通过洗脚时的所见、所闻、所感,进行练笔。许多学生写道:“我从来都不知道妈妈的脚这么粗糙,脚跟的老茧这么厚。我想,妈妈每天为我劳累,为我奔波,我却经常惹妈妈生气,真不应该啊。”实践体验缩短了社会现实与学生语言交际的距离,为学生语文学习创设了入耳、入眼、入心的实践活动,激发了学生的悟性、灵性与创造性,学生会自觉地做一个懂得爱护人、体贴人、关心人的具有高尚情操的人。

(三)通过古诗词背诵,增加人文素养。

我每学期举行古诗诵读赛,每周背诵一首古诗,每天花十分钟阅读一篇文章,并作好摘录。在活动中,学生的才能和创造性得到了充分的发挥,找到了自尊和自信,真正体现了新课程所倡导的以人为本的价值取向。

四、关注学生人文情感体验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阅读教学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的熏陶,获得启迪,享受审美乐趣。”在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要让学生自读自悟、合作探究、讨论交流,或读一读(有感情地读),或说一说(说体会),或演一演(体验角色),让学生用不同的方式充分地体验并交流自己的情感。

如教学课外篇目《拉萨的天空》时,我让学生站起来,要求用手摸摸天:你们能摸得到蓝天吗?(摸不到)好,请你们坐下来,你们看(出示图片)你们摸不到蓝天,为什么在拉萨的人们就好像伸手就能摸到蓝天呢?(指名说。如果还说不出来就可以问:同学们,你们看看我们这里的天空,和拉萨的天空有什么不同的吗?)(你真聪明,真会想,请你坐下,拉萨的天空就像她说的那样蓝得让人感觉到用手就可以摸到。)然后让学生闭上眼睛:想象假如你们现就在湛蓝的拉萨天空的下面,请你们把手伸出来摸摸,现在你们摸得到蓝天了吗?再要求学生带着自己的感受把这句话读读,体会“拉萨的天空真蓝啊,拉萨的天空蓝得真美呀”。

拉萨的天空,蓝得让人好像就浸泡在蓝色里面,让人感觉到它伸手就能摸到,那同学们你们还有喜欢其它部分的吗?有的学生说:我喜欢“有人说‘掬一捧蓝天可以洗脸’,这话真是太妙了!”这个部分;也有的学生说:我喜欢“有贴着山顶的白云映衬,湛蓝的天空显得越发纯净;有拉萨河畔草地的对照,湛蓝的天空显得更加明洁”这个部分。读、说、体验,使课文内容反映的价值取向得到了挖掘,课程中的人文内涵深刻地影响着学生的思想精神。最终学生不仅发现了大自然的美,而且发现了人类内心的美,进而体会到那种关注自然的深刻的人文意识。

参考文献:

[1]刘华.中学语文(现代文)阅读教学研究.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

[2]程红兵.偶然苦丁――程红兵教育随笔选.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

[3]胡明道.阅读教学现状探因.语文教学通讯,2006-7.

[4]张友慈.熏陶渐染厚积薄发.语文教学通讯,2006-9.

[5]张富.张富中学语文教学法新探.山东教育出版社,1999.

[6]张定元.中学语文特级教师教育思想精粹.语文出版社.

[7]闫承利编著.能力教育课堂优化策略.教育科学出版社.

[8]朱幕菊主编.走进新课程――与课程实施者对话.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9.

上一篇:高校辅导员在就业指导方面所发挥的作用 下一篇:论职业学校创业教育模式的构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