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平实语言打造精彩文章

时间:2022-09-24 11:11:44

用平实语言打造精彩文章

辞藻华丽的语言,是考场作文中出彩的一个很好因素。然而,对于还在学习写作的学生来说,在学生的体验和认知还比较肤浅的时候,教师如果只偏重于语言外在形式的雕琢,就往往会使学生偏移对事物内涵的挖掘而使文章流于矫情和浮靡。从这个角度讲,我们不妨先要求学生用朴素的语言进行写作。不过,用朴素的语言写作,并不是在语言运用上就可以随意为之,无所用心了。相反,要使语言做到“朴素”而“美”,是非下一番苦工夫不可的。根据自己的教学体会,我从以下几方面引导学生追求语言的朴素美。

一、深思熟虑,透彻分析,朴实之言也可震撼读者

在写作中,尤其是一些议论性的文章中,深思熟虑,透彻分析,往往能使文章的思想性显得尖锐深刻,与众不同,而入木三分、鞭辟入里的思考和分析也最能吸引读者的眼光。我曾经让学生依据下列材料写百字短评:

“赵、钱、孙、李四人外出野游,赵发现一只野鸭,钱立即兴枪打死野鸭,孙飞快地把它捡回,李主动把鸭弄净烧成美味佳肴。最后四人共享成果。请问若重奖贡献最大者,奖当属谁?”

一篇作文是这样写的: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事物之间是相互联系的,事物的发展是事物内部矛盾各方面斗争的结果,而最后的结果则是多种因素共同参与和努力而形成的。重奖谁都不合理,因为这是一个团结合作得很好的战斗群体。”

另一篇作文则是这样写的:

“赵首先发现了‘问题’,钱解决了问题中较难的部分,孙和李只是锦上添花而已,有句话说‘发现问题就等于成功了一半’,没有赵,钱就连举枪的机会都没有,更别说后面的捡、烧了,也就是说,赵给钱创造了机会,钱又给孙、李创造了机会,所以,赵的贡献最大。”

这是两篇观点和语言都不同的作文。孰优孰劣,不言自明。通过对它们的比较,我要告诉学生的是:不要以为写议论文就非要用理论色彩很强的语言,如果只在文章里堆砌哲学术语,不仅无济于事,反而还会壅塞思路。伏尔泰有一句名言:“词是思想的敌人。”因为那些硬搬照抄的词用得再多,也无法表达自己真实的思想,也无法使别人看到任何有价值的观点。中学生写的议论文多是生活偶感、一事之议之类,完全可以用平实简明的语言把道理说得很有逻辑,很有深度,因为思想可以驾驭着文章自由驰骋,而文章也完全能充分而精确地反映出人的思想。朴素的语言照样可以蕴含哲理,雄辩有力。

二、锤炼字词,赋予内涵,普通词语也当意味蕴藉

有些学生总觉得写文章用些冷僻晦涩的词语,才能显得高深。其实,用意深切和言辞浅显并不矛盾。原课文《内蒙访古》中有这样一段话:“秋天的阴山,像一座青铜的屏风安放在它们的北边,从阴山高处拖下来的深绿色的山坡,安闲地躺在黄河岸上,沐着阳光。”这段话很朴素,却把阴山、原野写得恬美而有生气。其中“拖”“躺”“沐”三个普通的字就用得很好,使阴山南麓的原野有了生命,这一生命有着安详宁静的神态,有着悠然自得的情调。所以,字词本身并无优劣雅俗之分,只要调遣得当,赋予丰富的内涵,普通的字词也能出色地担当重任。

有位学生在作文中写了一所贫困地区的小学:“远远望去,在那黄褐色的小丘之下,有着一圈黄色的用土块造成的平房,唯有那旗杆上飘拂着的国旗告诉你这是一所学校。”我让他借鉴《内蒙访古》中的那段话,作点修改。最后他改为:“在那黄褐色的小丘之下,卧着一圈黄色的用土块垒砌起来的平房,唯有在它上空飘拂着的国旗告诉你这是一所学校。”用“卧”字代替“有”,用“垒砌”代替“造”,用“在它上空”代替“那旗杆上”,就更形象地写出校舍的低矮、简陋和黯淡。只换了几个字,就意趣大异,这是因为换上场去的字词携有更多的视觉信息,可供人寻味。

所以,学习写作固然要增加自己的词汇量,但更要用好那些普普通通的字词,使之在特定的语境中具有丰富的内涵。朴素平实并不等于平淡无味。

三、体味直觉,反映真情,平常字句也能优美动人

直觉是人的情感的最直接的感触。在作文过程中,如果过多地注重概念化、逻辑化的语言而忽视无意识的直觉,也许可以做到文笔娴熟,却不可能产生顿悟,就不会有种种新奇的想象;如果只是搜肠刮肚地寻觅妙词佳句,就会使本该是“情”与“思”载体的语言变成干瘪的外壳,不会有一种优美的意境和咏叹的意味。

有位同学分班后进入“快班”,她在作文中写道:“对原来的班,我始终还有一种恋恋不依,依依惜别、藕断丝连之情。”我对她说:“你用的这三个词语都不错,但我在读的时候,想得更多的是它们的一般意义,却看不到那一份属于你的真实的心理感受,我相信你离开原班后的心情是复杂的,甚至是不好受的,你能不能用朴素的语言来真切的表达这种感受呢?”经过修改,她写成了这样一段话:“我觉得,仿佛不是我进入了快班,而是原先的班把我分了出来,我不但没有得到原先想象的进入快班的那种欣喜,相反,我像是丢失了什么似的。”我认为这话虽然没有用一个漂亮的词,却写出了对原班的深厚感情,写出了离开它后的那种孤独感和失落感。我把这种最直接地反映内心一刹那间的感觉的语言称为“直觉语言”。直觉是可贵的,它虽然只存在于短短的一瞬间,有时却比长时间的冥思苦想更精微,更有灵气。我以此例告诉学生:要忠实自己的内心感受,质朴无华的语言往往是最深沉、最感人的。

四、灵活多变,巧用修辞,朴字旧词也能推陈出新

朴素的语言要给人以美感,也当求一个“活”字。可是我们现在的语言训练只求合乎“规范”而已。语言的运用是必须合乎一定的规范,但又不能限得太死。过于讲究规范,语言就会变得单调板滞。自从辨识修改病句的题目频频出现于各种复习资料与试卷以来,既有其利,亦有其弊,它可以使学生懂得一些语言规范,但有些学生过分强调“规范”,以致把一些本来不是病句的也当成了病句。如有这样两个句子:

(1)穷困的生活并没有窒息他的那一颗热爱艺术的心。

(2)自强精神的又一重要表现是以一种积极乐观的精神来主导人生的态度。

不少同学认为(1)中的“窒息”按字典解释是指呼吸被阻,不能与“心”搭配;(2)中的“主导”按一般习惯应是名词,不能用作动词。如此拘泥于字典解释和所谓习惯,又怎么谈得上语言的灵活多变呢?以上两句正因稍稍违反了常规才显得生动。

中学生正处在稚气和调皮尚未脱尽的年龄,可是写起文章来,不少人就显得过于老成和老实。其实,有时不妨“调皮”一点,语言虽是形式,也可为文章带来新鲜生动的气息。比如不说“他的人际关系不好”,而说“他的周边关系紧张”,比如不说“使你的中年人生成为精致的艺术品”,而说“精致你的中年”,比如不说“开阔我们的思路”,而说“开通多频道思维”。诸如此类的词语的改用、移就,词性的活用以及流行语的插入都可给语言带来一种活泼幽默之趣,可使朴素的语言更具奇巧灵动之美。

清水出芙蓉,素颜也动人。近几年来浙江高考作文阅卷严打“套话作文”,力倡“真情作文”,要让抒发真情实感的文章得到高分,坚决不能让那种一味追求文采,专写历史人物,不注重联系现实的文章再得高分。也就意味着我们平时习作训练要注重真情实感,少一些简单堆砌的华丽辞藻、无病的胡乱煽情、内容空洞的大段修辞。朴实为文,其实是学生作文的一次理性回归。朴素平淡、简洁洗练,用平实的语言展现深入的哲思,用平实的语言表达真情实感,用平实的语言照样可以感人肺腑、震撼人心。

把山珍海味烹调成美食算不上真正的高厨,能将家常菜烧得人人称赞才成食神。文章讲究的是自然和谐,返璞归真才是最高的境界。看惯了过多矫揉造作、无病的“作”文,那弥漫着淡淡草香的文章不是让人眼前一亮,给人一种扑面而来的清新感吗?

(作者单位 浙江省嵊州市第一中学)

上一篇:历史课该怎样教 下一篇:让政治课成为使学生聪敏的课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