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智慧的花朵开放在手上

时间:2022-09-24 05:40:39

让智慧的花朵开放在手上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教师应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探究数学的机会,帮助他们在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数学是一门抽象性、逻辑性很强的学科,而小学生的思维正处于由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的阶段,动手操作活动架起了抽象的数学知识和形象的学生思维之间的桥梁。重视动手操作,是发展学生思维、培养学生数学能力的最有效途径之一。

一、营造氛围,开启学生动手实践的大门

好动是小学生的天性,好奇是小学生获取知识的内在动力。要让小学生积极主动地进行思考,就要设法引导学生对所学数学知识产生兴趣。小学生好动,有意注意时间持续很短。对于他们来说,动手既是一种乐趣,也是一种心理需求。在教学中,利用学生好奇、好动的心理,恰当地引导,使他们主动参与到学习中。根据教学内容,精心组织有关的动手操作活动,就能唤起学生潜在的动力,对学习数学知识产生兴趣。例如,在教学“游戏公平”这一课时,我设计了让男女生各一人玩下棋比赛,我用“掷瓶盖”的方式来决定谁先下。这时有的学生就有意见了,他们认为这样不公平,但有的学生认为很公平。就在这时,有几个同学提议:“试试不就知道了吗!”于是我顺水推舟,“试试就试试。”我刚说完,大家就迫不及待地操作开来,经过多次操作记录,盖面朝上的可能性比较大。我趁热打铁:“这个方法不公平,那你们能设计一个公平的方法吗?”话刚一说完,同学们就热火朝天地忙开了,有的用掷硬币的方法,有的制作起转盘――学生在这平等、民主、合作的教学氛围下,在毫无压抑感的气氛中学习,敢于设疑,敢于动手操作论证,充分调动了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使学习成为其内在心理

需求。

二、展开活动,搭建学生自主探索的广阔舞台

“儿童的数理逻辑知识不是源于物体本身,而是来源于物体的操作和他动作的内化”的数学教育思想,使数学教学从教师的“教”为主转向学生的“动”为主,力求让每一个学生通过自己动手操作的建构,通过自由摆弄和探索,感知内化,积累经验,促进各自水平的发展。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展开具有操作实验性的活动,为学生提供自主探索的广阔舞台。例如,教学“圆的认识”时,我出示一组实物图形。有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圆形、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然后让学生动手用铁丝围成自己喜欢的平面图形。

让学生感知这根铁丝的长度实际上就是围成图形的周长。通过动手,从而感知围成圆的曲线的长就是圆的周长。接着我就顺势说:“那么圆的周长该怎么测量?”一个学生马上就反映出用铁丝围绕圆一圈,在量出这条铁丝的长就可以了。另一个学生说用绳子也可以。我充分肯定了这两名同学在刚才操作中的认真思考,同时让大家在自己动手或小组内合作,试试还有其他方法吗?有的同学直接把刚围的圆给拉伸开来然后量一量;有的把圆放在尺子上滚动一圈……学生试出了好几种测量方法。这样学生不只在操作中认识了什么是圆的周长,而且还想出了很多测量的方法。学生学习数学只有通过自身操作活动和主动参与,才是有效的。在数学教学中适当引导学生动手操作,使学生多种感官参与知识的认识活动,能有效地培养每个学生主动积极的学习态度,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从而训练学生的智能素养,使他们形成良好的认知结构。

三、手脑并用,让学生的思维之花在指间绽放

苏霍姆林斯基说:“手和脑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手使脑得到发展,使它更加明智,脑使手得到发展,使它变为思维的工具和镜子。”操作不是单纯的身体动作,而是与大脑的思维活动紧密联系着的。操作中学生不仅要观察、分析、比较,还要进行抽象、概括,从中就发展了思维。如在一年上册“拼积木”活动中,学生通过合作、交流、讨论,拼成的形状各种各样。在“随意拼”活动中,学生利用各种实物和立体模型,发挥自己的想象力,拼出自己喜欢的东西,他们在无拘无束的氛围中拼出了火车、大炮、大车、机器人等多种物体的形状。又如在教学“有趣的图形”中,学生能够用纸剪出三角形、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等。在“只剪一刀”活动中有的同学能够把一个角形剪成一个小三角形和一个梯形,有的同学能把一个梯形剪成一个平行四边形和一个三角形,还有的同学能把一个长方形左右对折后沿对角线对折后沿对角线剪一刀剪了三个三角形――绝妙的创意一个又一个,学生在思维中操作,在动手中思维,并通过语言将操作过程“内化”为思维,使思维得到发展。

著名心理学家皮亚杰说:“智慧的花朵开放在手上。”生活中离不开数学,数学就在每一个人的身边,而且妙趣横生。让我们为枯燥的数学学习添加动手实践机会,为数学教育注入新的活力,让学生的思维之花在指间绽放。

参考文献:

宋长生,杨秀莉,韩晓辉.丰富校本培训形式,提供多元发展空间[J].教学与管理,2010(11).

上一篇:语用教学观指导下的语文教学 下一篇: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现状及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