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高校经济风险防范与化解机制研究

时间:2022-09-24 05:38:41

我国高校经济风险防范与化解机制研究

【摘要】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高校的经济风险在扩招等新形势下不断凸显,因此降低高校经济风险就成了重要的议题,本文从高校经济风险的成因着手,进一步从政府、高校以及银行这三个主体提出具体的经济风险防范策略,从而为国内高校抵御经济风险提供一定的借鉴作用。

【关键词】经济风险;高校;化解机制

一、引言

所谓的经济风险最早出现在财务管理领域,其出发点就在于管理决策中容易出现的不确定性以及不可预料的特性,导致企业在经济管理上出现了不可控的因素,进而造成企业的预期收益和实际的财务收益出现了严重的背离,甚至会出现损失严重的情况。而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深化,高校也从原先的专门从事培养高级专门性人才,其运营依靠国家财政支持的背景下开始转变成需要依靠高校自身的经营来实现自负盈亏,虽然国家财政也会给予一定的支持,但是更多的运营成本需要高校自身想办法,在这种背景下高校的经济风险将会不断凸显。因此研究高校抵御经济风险的化解机制,对于促进高校改革是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二、高校形成经济风险的主要原因分析

(一)高校投资方式的改变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高校的运营管理推到了市场经济环境中,高校教育规模不断扩大,社会也对高等教育的需求呈现不断增长的趋势,在这种背景下高校的投入和需求之间就会出现明显的矛盾,高校在积极发展的同时面临着资金的困难,因此需要积极拓展融资渠道,改善办学条件,在高等教育扩展方面起到重要作用,但是由于大量的融资筹资同时也会给高校带来一定的经济风险。

(二)高校的财务制度相对落后

由于之前的高校管理成本都是有国家财政统一拨款,高校的自有收入以及自筹办学的资金所构成高校运营成本比例极低,而在市场经济条件下,高校的自我营收将会起到更大的作用,政府拨款的比重将会呈现逐年下降的趋势,在这种趋势下,高校财务制度中的以收付实现制为记账模式就会造成记账的缺陷,不能够准确的反应高校的负债情况,同时在收付实现制有关贷款造成的隐性债务问题并不能够在高校财务核算以及相关财务报表中体现出来,造成高校资金充足的假象。

(三)生源市场竞争激烈

高校教育收费制度经过数次改革,已经形成了当前高等教育运营成本重要组成部分,学生的学费已经成为高校收入的三成以上,有些地方性的高等院校这个比例甚至还要更高,能够达到一半以上,当高校资金来源改变时,如果筹资渠道不畅,高校第三产业发展不顺利,那么高校运营的资金更多的就要依赖生源市场,但是自从1999年我国高校实施扩招制度至今,一方面毕业生就业情况不容乐观,另一方面高考人数也呈现逐年下降的趋势,因此高校生源的竞争开始变得日趋激烈,那么生源数量少的高校将会面临更大的经济风险。

(四)管理层对高校经济风险认识不够

由于高校的很多管理人员都深受计划经济时代影响,高校运营资金一般都得到国家的全面照顾,所以在财务管理方面往往不够重视,对于经济风险没有建立完善的监测制度,也不能够很好的完善危机前的征兆分析,从而导致高效经济风险的产生。

(五)扩招造成的过度负债

我国高校在过去的十年里,扩招速度极快,很多高校从原先的几千元扩展到几万人,生源数量扩展数倍,那么高校的相应投入就要不断增多,比如基础建设、校区建设、土地资源等都是巨大的经营成本,很多高校为了在激烈的生源竞争中,尽可能的获得更多的学生,于是往往举债发展高校,而一旦高校生源不足,或者相应的盈利方式遭遇困境之后,其过度的债务就会引发严重的经济风险。

三、化解高校财务风险的几个建议

(一)教育部门应该加强对高校的监管

由于高校作为我国提升国民素质的重要教育机构,虽然目前从市场经济背景下实现了对高校的改革,让高校积极科研创新,并将这些成果转化成营收,从而促进高校的不断发展,从发展的本意上是积极的,但是如果高校存在经济风险时,这个风险的最终承担着却要由政府承担,因此作为政府的教育部门就有责任对高校的财务进行有效的管理和监督,确保高校运营资金的安全性和有效性。因此从政府部门的角度来看需要从两个方面对高校进行有效监管。

其一是政府应该根据有关的政策法规加大对高校教育的实际投入以及采用发行教育国债等方式扩展高校的低成本融资渠道,从而保障高校的资金来源,其二政府要对高校目前所面临的经济风险进行积极的引导和监控,帮助各高校提升自身办学水平,进一步降低因为对高校评估造成的成本上升的问题。

人大校长早在2009年就认为,我国高等教育适龄人口在上个世纪80十年代广泛施行计划生育之后,适龄的受教育人口开始呈现逐年下降的趋势,在这种背景下,我国高校的扩招政策可以进行适当转变,而不是从单一的扩展做大开始运营高校,而是要把提升高校教育水平和质量放在第一位,做强高校是当前重要的发展趋势。在这种背景下政府部门就应该引导高校合理的发展,而不是一味的扩展高校的基础设施建设,因为规模的不断扩大而导致的经济风险。政府部门应该紧密结合当前高校的发展现状,制定相应的规划方案并合理引导以及监控高校的发展,从而将那些盲目投资和重复建设的高效投资扼杀在摇篮中。

(二)高校自身要完善风险控制制度

高校作为发展教育产业或者是事业的债务人,也是经济风险的直接责任人,有必要从自身的角度来化解经济风险。因此需要从下面三个方面来进行完善。其一是高校管理人员必须要有敏感的经济风险意识,只要才能够在控制经济风险方面化被动为主动。作为管理层要重视低成本的筹资渠道的建设,比如积极开发教育债券,以及通过校企合作的方式来为高校增加营收,注重高校的经济收入,而不是简单的求发展快、规模大,而是将这种快速发展转变成稳定安全的发展,这样才能够有效的遏制住经济风险的产生。

其二要建立科学的财务会计制度,根据市场经济条件下的高效运行模式,要将现行的收付实现的财务制度转变成权责发生的财务制度,虽然收付实现制能够较为完整的核算和提供各个会计期间的现金收支信息,但是却不能够反应真实的高校的资金耗用情况以及高校的运营成本,从而导致高校管理高层对经济风险的误判。而通过债权发生的财务管理制度,则能够有效的避免企业债务问题的隐藏,将收支能够完整的体现出来,为避免高校经济风险提供了科学的财务会计制度。

其三高校要建立科学的财务风险评价指标系统,通过这种指标系统来反应高校负债状况以及当前的经济风险承受力。而所谓的建立财务风险预警系统就是在现有的财务管理和会计核算的制度下,设立科学性的财务指标,然后高校决策层针对这些指标的变化来预测可能发生的经济风险,能够及时的暴露出高校在扩大学校经营规模以及举债幅度不断增大的前提下可能爆发的债务危机。

其四要规避校办企业所付的连带责任,由于市场经济环境下鼓励高校自我创业,不断开发新的盈利渠道,给高校有了更多的自由空间,校办产业规模也开始越来越大,如果校办企业盈利能力强,而且具有极高的可成长性那么对于提升高校的经济抗风险能力是有巨大帮助的,但是如果高校企业运营利润较低,甚至还要高校不断投入新的资金进入,来扶持校办企业来发展,如果在这个扶持的过程中,校办企业一直处于亏损状态,那么这些校办企业就可能成为引爆高校经济风险的导火索,因此高校在发展校办企业的同时,还要注意通过后期管理以及市场化的手段,来规避校办企业可能连带的责任问题。

(三)银行对高校风险的管理控制

虽然高校能够通过征收学生学费以及开办校办企业等方式获得收入,同时国家财政部门每年还要给教育部门拨款,从表象上来看高校的经济收入来源还是比较多的,但是这些收入和高效每年的运营成本相比,并不能够让高校自负盈亏,关键的是高校为了进一步扩大规模,不得不举债办校,于是银行系统就成了高校举债的重要机构。于是银行就成了高校贷款的直接债权人,同时也是高校贷款所引起风险的直接承担着,如果高校贷款不能够按期还本付息,那么高校的贷款就会成为银行的坏账,进而影响银行投资者的权益,因此银行应该对高校贷款进行全面的管理,这不仅仅是在促进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同时也是降低银行机构贷款风险的重要措施。

银行系统作为高校的债权人,在高校借贷的过程中要全面审核高校的信用资质以及抵押贷款的能力,在贷款后的管理中,要对高校贷款的资金走向要有科学的跟踪监控,商业银行还可以将优质高校贷款转变成信贷资产的组合,并以此作为基础资产,进而实现证券化的运作,这样就能够降低银行对高校贷款所引起的流动性的风险以及利率风险,同时还能够强化商业银行对教育产业的信贷力度。

四、总结

总而言之,高校经济风险的防控以及化解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不仅仅需要高校自身主动去降低经济风险,还需要政府和银行加入到高校经济风险的监管机制中来,三种不同的主体各负其职,形成相互制约和促进的关系,从而为降低高校经济风险,提升我国教育发展速度,做出更大的贡献。

参考文献:

[1]程曦.高校财务风险的类型与防范[J].审计与理财,2008(12)

[2]马小峰.浅谈高校财务风险的管理与防范[J].现代经济信息,2010(02)

[3]胡建波.关于构建高校全面风险管理体系的探析[J].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06)

上一篇:论C2C模式下网络购物合同的效力 下一篇:浅谈企业工程招标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