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网络舆情对政府制定公共政策的影响

时间:2022-09-24 01:24:39

论网络舆情对政府制定公共政策的影响

摘 要:当前我国处于网络信息新时代,网络舆情是政府了解民意的重要渠道和方法,对于民意的征求也应适当地采取网络投票、提问等方式。网络传播方式已成为我国公众表达利益诉求、维护自身权益的重要公共平台。因此,网络舆情对政府制定决策有着重要的影响,同时伴随着很大的压力,并且网络舆情的积极作用与消极作用并存,所以网络舆情状态下政府如何制定好公共政策成为考验政府能力的一个挑战。

关键词:网络舆情;政府公共决策;影响

中图分类号:D668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2)07-0149-02

网络舆情虽然不是政府决策中的决定性因素,但是它对政府的行为有着不可忽视的影响。网络是传达民意的重要渠道,它在一定情况下,反映了民众的真实想法,网络舆情的充分发展在一定程度上也体现出了一个社会的民主程度。所以,政府应重视与网络舆情的关系,正确分析网络舆情产生的原因、特点及其对政府行政行为的影响,正确引导舆情方向,充分发挥网络传播这一全新的政治参与工具的作用,对于维护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保障我国的和平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一、网络舆情的影响及特点

“网络舆论是民众对于公共事务通过信息网络公开表达的具有影响力的意见,网络舆情就是民众通过互联网对政府管理以及现实社会中各种现象、问题所表达的政治信念、态度、意见和情绪的总和。”[1]随着互联网的迅速发展,政府领导通过网络的传播更多地了解到公众现实生活中存在的问题,政府将网络作为倾听民声、了解民意的一个重要渠道,制定出相应的政策迅速对民众的问题作出回应,提高了政府的办事效率,所以网络舆情对政府决策有着很大的影响。如2011年两会期间,新华网、新浪网等联合开展了“两会调查”活动,短短几天就收到了近100万张投票,结果显示25个备选热点话题中保障住房、收入分配、稳定物价、惩治腐败和就业公平成为网民最为关注的“五大热点话题”。这些热点话题是政府制定工作报告的重点和两会热议的话题,更是政府应当着力解决的问题。两会结束后,国务院各部委针对网民提出的问题给出了明确的政策回应和实际解决的方案。网络成为政府“听民意、察民情、恤民生”的重要途径,针对网络舆论政府迅速作出回应,大大提高了政府的办事效率。

网络舆情是当前社会运行中的热点现象,特点鲜明。概括起来,网络舆情具有以下特点:

第一,突发性与全面性。网民往往会随性地对某种问题发表意见或看法,事先的征兆极其微小。同时网络媒体兼有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手段,所表达信息更生动,更易为大众所理解。

第二,直接性与全时性。互联网的出现,使资源共享变得更加便捷,作为网络新闻媒介在时间上具有自由性和空间上的无限性。网民作为信息的传播者和接受者,加之网络新闻的连续报道,按需供给,全天候服务,即时了解事件始末,发表意见,交流看法。

第三,破坏性与紧迫性。由于信息在互联网上传播速度快并且波及范围很广,在短时间内,造成事件的舆论走上极端化的道路。这就需要对舆情危机迅速作出正确引导,减少损失。

第四,偏差性与非稳定性。目前,对于互联网的使用并未强制实行实名登记制,因而匿名使用非常普遍,必然引起规则限制的缺失和对言论有效监督的乏力。由于网民常常利用网络宣泄情绪,网络也就很自然地成为网民发泄情绪的载体,赋予网络思想和感情,使其具有很大非稳定性。

第五,无限性与无界性。互联网是开放式的,给了所有人发表意见和参与公共事务管理的权利,每个人都是网络信息的者和传播者,每个人都有选择网络信息的自由。一旦发生具有强影响力的公共事件,网友便会通过手机短信及上网、网络聊天等形式进行传播。

第六,互动性与多元性。网上舆情话题的确定往往是随意和自发的,任何事件都可能成为网民热议的话题。随着互联网的发展,针对某一事件或问题网民往往表现出强烈的参与意识。在发表意见的过程中,网民之间极易形成互动,使得网络舆情能够更加集中地反映网民的观念和情绪心态。

二、网络舆情对政府制定公共政策的作用

随着互联网的日益普及,网络在人们的社会生活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成为民众能够发表观点的重要平台,其对公共政策的影响与作用也逐步体现出来。由于网络舆情是一把“双刃剑”,它在给舆论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新发展的同时,也可能提供虚假的信息从而误导舆论走向,影响社会的安定和发展。因此,政府只有正确看待网络舆情的影响力,才能真正正视民众的利益诉求,构建和谐的政民关系。

(一)网络舆情对政府制定公共政策的积极作用

网络的出现,满足了政府与公众的需求,使得网络舆情在构建服务型政府的过程中发挥了重要的积极作用。

第一,开放性促进政府信息公开。网络媒体是一个高度开放的空间,任何个人或组织都有权利在这个空间上进行自由讨论,参与政治或者表达利益诉求。网络舆情不仅暴露出社会中存在的各种问题,同时也反映了公众对这些问题的态度。政府在政策制定过程中通过利用网络平台,综合考虑这些意见,兼顾各个利益群体的诉求,及时调整政策以消除其中存在的问题。可以看出,信息公开使公众更加了解政府活动,因此政府在宣传政策本身的同时,也获得了更多人的支持与认同,因此减少了政策阻力。如两会结束后,国务院各部委针对网民提出的问题给出了明确的政策回应和实际解决的方案,可以让网民及时了解到政府的回应,促进了政府信息的公开。

第二,多元性促进政府决策更加合理。不同的国家、地区和民族,在其自然条件、经济发展水平以及政治制度等方面都存在着相当大的差异,加之互联网网民分布于社会各个阶层和各个领域,便形成了多元的网络舆论环境。通过完全开放的传播方式,任何组织或个人都可以在不受任何干扰的情况下预先写好言论,随时在网上。传播者的多元化和传播的开放性使政府能够更加全面地了解社会各方面的不同心声,从而促进了政府决策的合理化、科学化。如两会期间,新华网、新浪网等联合开展的“两会调查”活动,网民来自于不同地区、民族以及阶层,这就使得政府更多地了解到多元的社会心声,有利于政府作出更加科学合理的决策。

第三,交互性加大了公众的参与度。“政策制定的过程应该是制定者与公众的一个互动的过程,是一个不断征求公众意见并加以信息反馈的动态过程。一方面,政府需要加强与公众的沟通,把与公众利益密切相关的重大问题和有关的政策制定进展情况及时向公众通报;另一方面,公众也可以自由表达自己对有关事项的看法和意见,并及时了解政策制定过程中的有关信息,从而使公共政策得到公众的认可。”[2]由于网络舆论的开放性和互动性特点,使公众方便快捷地在网上就某个公共事件或政策进行探讨成为可能,他们能够表达自己的真实看法,从而大大提高了政府决策的透明度,同时通过公众参与政策的制定,加快了决策民主的进程,增强了政策的公信力,并且很大程度上激发了公民的民主意识。

第四,快捷性提高政府的办事效率。“网络舆情较传统媒体舆论而言更敏捷、更快速,这也对政府制定公共政策的效率提出了更高的要求。”[2]社会生活存在的问题会被互联网反映出来,公众可以随时将自己对政府活动或决策的意见与建议发表到网络上,政府通过网络,可以迅速了解公众对政府活动或决策的意见。对于突发性事件,政府能将有关信息及时公布,制定合理的政策,采取相应的措施。及时反馈民众所关心的社会问题,满足了公众的需求,提高了办事效率,利于政府公共政策的制定和完善。

(二)网络舆情对政府制定公共政策的负面影响

网络舆情也会对政府制定公共政策产生消极的影响。网络舆情真的有可能成为危机发生的“助燃剂”,对危机的发生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不利于政府决策。这表现在:

第一,网络舆情的“开放性”将政府作为舆论“把关人”的力量大大削弱。“在微观层面,舆论的‘把关’主要靠信息传播途径上工作的编辑、记者、制作人员等具体人员。但由于网络是高度开放的空间,加之各级‘把关人’对信息的控制能力有限,信息准入的标准太过宽泛,只能做到简单的合法化把关。超链接、探索引擎等服务的提供者则由于信息量太大更无法进行传统意义上的‘过滤性把关’。”[3]在宏观层面,政府则是舆论的主要“把关人”。然而自从1997年中国政府在对互联网接入的控制上采取放松的态度,同时还计划放松监督的互联网内容。这些都大大削弱了政府在网络传播中的控制力量,从而影响到各级政府的决策以及公共政策的制定过程。

第二,网络舆情的“失真性”干扰政府对决策过程的主导。当代社会的竞争逐渐激烈,某些网络媒体为吸引更多的公众关注,常常不顾及舆论导向,不加甄别地在网上编发一些道听途说的消息。目前网络舆情论存在的一个明显问题,就是网络舆情与真实情况之间可能存在着一定的时间间隔,导致传播和报道的事件并不一定完全准确,甚至可能是凭空捏造。在谣言得到澄清之前,更加偏激的网络舆情可能随之而来,并且会越来越偏离于事情的真实情况,然而其真实性很少被大多数网民质疑,通常表现出一种群体的盲从性。这种真实信息和垃圾信息相伴而生的状况,就造成了网络传播先天性、权威性的缺乏,这种缺陷正每时每刻都在侵蚀着网络舆情的权威性与可信度。

第三,网络舆情的“煽情性”使群众对政府产生不满。现实社会中,有些人可能因为困难和遇到问题时,极易产生焦虑、不满的情绪,从而在网络这个“虚拟”的世界里宣泄这些不良情绪,发表大量不负责任、不合实际、片面、具有浓厚个人主义色彩的言论,从而成为网络舆情论的情绪化源头。由此散布的种种偏激言论,易挑起人的不良情绪,如果不迅速澄清这些被扭曲的事实,对情绪化的舆论进行疏导,最终会产生社会不稳定因素以及不和谐的情绪和行为。

三、网络舆情状态下政府制定好公共政策的策略

互联网的迅速普及,越来越复杂的社会问题凸显出来,需要政府制定更加完善的公共政策来应对网络舆情。政府公共政策的形成,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公共政策的正确与否,关系着一个国家与民族的兴衰。在网络舆情状态下政府如何制定好公共政策是政府能力的外在表现,关系到政府的公信力,关乎社会的稳定与和谐。因此,制定好的公共政策应做到以下几点:

第一,利用网络的交互性,政府制定公共政策时应进行全面切实的调查研究。在现实生活中由于政府的政策制定主体在制定公共政策之前缺乏对于民众的生活全面切实的调查研究,缺少与公众的沟通,大大降低了公众的参与度,从而不能真正了解社会问题的真实情况,不能全面掌握信息,没有明确的政策目标,甚至凭自己的主观臆断、想当然地制定政策,因此就很难得到民众的认可与支持,执行起来就相当困难。

第二,利用网络的开放性,政府制定公共政策应保证制定程序的透明与信息公开。政府制定公共政策无论是出于公正性的要求,还是为了满足社会公众更大的知情权,政府公共政策的制定可以利用网络的开放性使其公开度得到更进一步的拓展与加强,以方便公众更加及时地了解公共政策的制定进程,以及政策出台后会对社会生活带来怎样的影响。政策制定程序的透明化,就会使得公共政策更加合理与科学。

第三,利用网络的快捷性,政府制定公共政策应对有争议的社会问题作出更加快速的回应。政府在制定公共政策的同时要建立民意表达的各种渠道,并保证信息渠道的畅通。新媒体环境下,由各种媒体交织成的信息网络复杂而庞大,这在客观上要求政府提高行政能力,加强调整管理媒体的政策和方法。各级政府职能部门要尊重网络媒体的运作和传播规律,加强对传播方式方法的关注;同时应搭建多样互动平台,与公众群体保持畅通的沟通,增强信息透明度;做到领导重视,抓住问题的关键,果断解决问题;重视专家的作用,处置突发事件时重视运用科学的措施和手段;政府相关工作人员要加强对专业知识的学习,提高自身素质,对有争议的社会问题作出更加快速的回应,及时解决分歧。

参考文献:

[1]地方政府如何应对网络舆情[DB10L].搜狐网,2009-11-30,news.省略/20091130/n268576095.shtml

[2]黄曼.网络舆论与政府决策[DB/0L].中国广州网,2009-07-08,www.guangzhou.省略/node_2382/node_540/node_546/

2009-07/1247040122301820.shtml.

[3]李戈.网络舆论对政府公共政策的影响[J].南方论刊,2007,(7).

上一篇:地方高校非物质文化遗产教育传承的必要性和途... 下一篇:采访沉下去 鲜活捞上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