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黑龙江省现代农业的若干探索

时间:2022-09-24 12:59:02

发展黑龙江省现代农业的若干探索

[摘要]推进现代农业发展是今后一段时期农业及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任务,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客观要求,本文在分析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现代农业发展模式、揭示其经验启示、阐释黑龙江省发展现代农业的制约因素的基础上提出推进黑龙江省农业现代化进程需要用工业反哺农业,用现代科学技术改造农业,大力发展农业科技,不断加大对农业的投入等几项探索。

[关键词]现代农业;发展模式;农村经营体制;农业科技

一、现代农业的内涵及特征

提到现代农业,我们不得不提传统农业。在自然经济的条件下,传统农业采用人力、畜力、铁器等生产工具为主的手工劳动方式,依靠世代积累的传统经验得以发展,以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占据主导地位的农业。而现代农业是继传统农业之后出现的新农业发展阶段。它是指用现代科学技术改造农业,用现代产业体系提升农业,用培养新型农民发展农业,是具有较高农业素质、效益和竞争力的新型农业产业形态及产业系统。它一般以广泛采用现代科学技术和现代生产工具为标志, 以提高土地生产率、劳动生产率、资源利用率和增强农业的抗风险能力、国际竞争能力、可持续发展能力为目标, 以科技进步和创新、现代物质技术装备、现代产业体系健全为手段,根本目的是提高土地生产率、资源产出率、劳动生产率和产品商品率,实现农业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的统一。

现代农业的基本特征是科学化、效益化、商品化和市场化。简言之,就是高产、低耗、优质、高效。所谓科学化是指现代农业是伴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而发展的, 并随着现代农业科学技术的创新与突破而产生新的飞跃;效益化则指现代农业强调生产性、生态性和生活性的统一, 以综合效益最大化为原则,实现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的有机统一;商品化和市场化主要体现在商品性与市场的开放性上面。产品的商品化程度高是现代农业特征之一,因此要求坚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调整农业结构和生产布局,健全农产品现代流通体系,提高农产品市场占有率, 实现利润最大化。

二、黑龙江省发展现代农业的现状及制约因素

(一)现代农业现状

黑龙江省以盛产粳稻、大豆、玉米、马铃薯以及甜菜、亚麻和牛奶闻名全国,是全国最大的商品粮生产和输出省,最大的绿色和非转基因大豆生产基地,是国家潜力最大的粮食安全战略基地。

目前,黑龙江省的现代农业的发展形成几个第一:农畜产品商品量第一,全省年均粮食商品量已达2000万吨以上,商品率达65%以上;鲜牛奶产量和外销量分别为440万吨和310万吨,分别居全国第二位和第一位。绿色及有机食品生产第一,有机、绿色、无公害农产品种植面积已达到630.9万公顷,产量2302万吨。规模化和机械化生产水平第一,人均占有耕地4.5亩,是全国人均占有耕地的3.5倍,农业劳动力人均耕地面积18.5亩。拥有的大中型农业机械及机械整地、播种、收获等机械化水平在全国均名列前茅。

(二)制约因素

农业基础设施建设薄弱。一是主要江河缺乏控制性工程,全省各类水库总蓄水能力只有85亿立方米,地表水截流能力不足15%,调控能力只有5%;二是江河、库堤防洪标准低,松花江、嫩江干流堤防只完成了应急度汛工程建设;三是农业机械装备结构不合理,全省农村现有89万台拖拉机,80马力以上的大型拖拉机仅有1.17万台,现有配套农具108万台套,与合理配套的要求差距很大。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缓慢,教育、医疗卫生等设施不全,交通、自来水、通讯、有线电视仍不能完全保障,生产生活条件仍比较差,农民居住环境和生活质量有待于提高。

农业发展投入资金有限。我省每年需农业生产资金约440亿元,而缺口资金在132亿元左右。另外,水利建设计划投资就需267.20亿元,实际只完成投资150.54亿元。

劳动力素质与组织化程度偏低。我省农村劳动力中,具有大专以上文化程度的占0.25%,具有初中文化程度的占55%,文盲半文盲占3.3%。由于农民文化素质较低, 造成其在接受新观念、获取信息、提高技能和参与市场竞争等方面的障碍, 使之难以冲破传统农业和小农意识的束缚, 缺乏承载现代科学技术的文化知识积累, 直接限制了劳动生产率的提高速率。

农业科技推广不到位。造成农民习惯于旧的生产方式,对发展“绿色农业”、“特色农业”和“生态农业”的概念模糊,科技种植水平不高,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设施农业的发展。

农业产业化水平较低。主导产业竞争力不强,龙头企业总体规模小、科技含量低,使得农畜产品主导产业竞争力弱。农产品加工业发展相对滞后,基地农业生产专业化、组织化程度较低,龙头企业与基地农户之间没有形成有效的利益联结机制。

三、世界主要国家现代农业发展模式及启示

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现代农业,主要是由其土地、劳动力和工业化水平决定的。人少地多的国家,首先从生产工具上进行改革,发展机械化,以节约劳动力;人多地少的国家推广生物技术增加耕地面积的有效利用。目前在全世界,农业现代化的发展有三种模式,即美国模式、日本模式和西欧模式。

尽管各国的资源禀赋条件和经济社会基础不同, 实现农业现代化的路径和方式不同, 但其发展的趋势基本相同,存在一些共同的经验教训可供我们借鉴。

第一,工业反哺农业是实现农业现代化的重要条件。

第二,不断增强政府对农业的投入和支持保护力度。

第三,农业合作组织是农业现代化的基础。

第四,要有完整的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和专门农技人员。

四、推进黑龙江省现代农业发展的思路和对策

从黑龙江省自然条件、资源禀赋、发展程度出发,发展现代农业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农民增收为核心,强化农业基础建设,推进农业规模化生产,提高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调整产业结构,全面发展农村经济,积极推广农业先进技术,努力实现生产手段现代化、生产技术科学化、社会服务信息化、产品质量标准化、经营方式产业化,走出一条具有龙江特色的农业现代化发展之路。

1.统筹城乡发展,促进城市支持农村、工业反哺农业。统筹国民收入分配就要充分考虑农业、农村、农民发展需要,通过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方向、结构,使农业、农村、农民能享受到更多的公共资源和社会经济发展带来的成果,形成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发展局面,实现城乡一体化发展。

2.深化农村经营体制改革, 推进农业的一体化、规模化经营和国际化进程。黑龙江省发展现代农业必须深化经营体制改革, 在保证农村基本经营制度稳定的前提下, 按照依法、自愿、有偿、互利的原则, 采取转包、出租、互换、转让、入股等形式, 积极有效地促进土地流转和实现规模经营, 在规模经营的基础上进一步实现一体化经营, 创建一体化经营的新机制。

3.抓住国家倾斜支持农业的机遇, 进一步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党的十七大把统筹城乡发展、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作为推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方略, 使得农业的发展迎来了一个新的战略机遇。黑龙江的现代农业发展要抓住这一机遇, 不断加大财政支出,扩大对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投入的力度,重点解决农田渠系配套问题,集中建设好高产稳产、旱涝保收的高标准农田。

4.完善农业科技研发和推广体系。加大对农业科技的投入,建立国家投资为主,多渠道、多层次的拨款制度。培养大批量的农业科技队伍,不断提高农业科技人员专业基础知识、基本实验技术的科研能力。深入开展以“有服务队伍、有工作场所、有服务设备、有服务实体、有试验示范基地”为内容的“五有”乡镇农技站建设,增强农技推广的实力和活力。

5.创造有利条件,大力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加强对农民工的培训,打牢基础,进一步整合资源,拓宽渠道,充分发挥振兴老工业基地的优势,积极为农民工开设市场急需的培训课程,实现培训就业一体化。建立农村劳动力转移信息服务体系和市场体系,形成较完备的信息网络,向全省各县乡村传递转移就业用工信息。

黑龙江省要建成具有竞争力的、优质高效的农畜产品产业化基地,继续保持全国最大商品粮基地和最大绿色食品生产加工基地的地位,建成农村工业化和城镇化的基地、城乡互动的纽带,使全省农业迈入现代化。在农业的发展战略上作重大调整,加快实施关系我省农业发展全局的科教兴农、优质粮食生产、主辅换位、产业化经营、农村城镇化、“走出去”发展和可持续发展七大战略。

参考文献:

[1]李强. 南溪县现代农业发展路径探析

[D].电子科技大学,2009.06.

[2]孙源国.沈阳市现代农业发展问题研究

[D].吉林大学,2010.12.

[3]曹承忠,孙素芬,罗长寿.我国现代农业

发展研究[J] .安徽农业科学,2008,36(2):

788-790.

[4]张常荣. 黑龙江省现代农业发展研究

[D].黑龙江大学,2009.03.

[5]王奋青, 曹新武. 阳高县发展现代农业

的对策与建议[J].工作研究,2011(04).

[6]陈年安. 发展现代农业的若干思考 [J].

长江论坛,2011(05).

[7]王雅鹏.推进湖北省现代农业发展的思

考[J].华中农业大学学报,2011(04).

上一篇:从民族性格探寻古希腊体育教育繁荣的渊源 下一篇:创新管理 优质服务 努力打造供热品牌新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