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中超职业足球俱乐部梯队运动员现状研究

时间:2022-09-24 12:50:05

我国中超职业足球俱乐部梯队运动员现状研究

摘 要:运用实地考察、访谈、问卷调查、数理统计等方法,对2009赛季我国中超职业足球俱乐部梯队运动员状况进行研究。结果显示,中超俱乐部现有梯队50支,运动员1 222名,后备人才总量的锐减已严重影响到我国各级青少年国家队的组建和发展。同时梯队还存在年龄断层明显,单支梯队运动员数量偏多,选拔机制不严格,运动员整体水平不高等问题。建议应大力发展学校足球,丰富生源渠道;建立严格的运动员选拔机制,提高生源质量;科学设置梯队编制,提高梯队管理水平;强化俱乐部的辐射功能,提高自身造血功。

关键词:中超职业足球俱乐部;梯队;运动员

中图分类号:G843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2076(2012)06-0081-07

Abstract:Using methods of field work, interview, questionnaire survey, mathematical statistics,a research was conducted to study Chinese superior professional football club athlete condition in 2009 season.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superior club had 50 Chinese teams,1 222 athletes,the quantity of reserve talented has already had a serious influence on all levels of national youth team’s creation. Simultaneously,the teams also have the problems of age fault,too many atbletes in a single team, loose selection mechanism, athletes’ overall level being not higher.It is suggested that school soccer be developed vigorously, enlarge source channels,establish a strict athlete selection mechanism, enhance athletes’ source quality,raise the echelon management level,strengthen the club radiation function, enhance their own competitive level.

Key words: super professional football club; reserve forces; athlete

收稿日期:2012-06-14

基金项目:2007年国家体育总局体育哲学社会科学课题《我国职业足球俱乐部后备人才培养现状与发展对策》(立项批准号:1117SS07074)。

作者简介:彭玲群(1975- ),女,浙江瑞安人,副教授,研究方向后备人才培养。

作者单位:上海电力学院体育部,上海 200090

P.E. Dept.,Shanghai University of Electric Power, Shanghai 200090,China

中超职业足球俱乐部梯队聚集着我国足球后备人才的佼佼者,他们中的多数人都将成为我国职业足球运动员,是代表中国参加世界杯、奥运会等国际大赛的主力军,是中国足球的未来和希望。因此,全面、客观地了解我国中超俱乐部梯队运动员的现状,及时发现存在的不足,提出发展对策,对于保证我国足球运动在国际大赛中取得优异成绩,具有较大的现实意义和理论价值。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2009赛季16家中国足球超级联赛俱乐部的全部50支梯队(简称“中超梯队”)的运动员。

1.2 研究方法

1.2.1 实地考察法

从2009年1~10月,先后走访了山东鲁能泰山、北京国安等十余家中超足球俱乐部,实地考察了俱乐部梯队建设情况,参观了梯队训练、学习、生活设施,观摩了梯队训练课。

1.2.2 访谈法

利用中国足协组织的俱乐部冬训、比赛,召开各种会议等机会,对我国足球界和教育界的有关领导、管理者、专家、教练员及运动员进行面访、座谈(访谈时间、地点、访谈专家、领导名单略)。

1.2.3 文献资料法

在上海体育学院、北京体育大学、国家体育总局信息所等地查阅《中国期刊网》、《sport discus 数据库》、《万方数据库》等电子资料,在上海体育学院、北京体育大学、国家体育总局信息所、中国足协等地广泛查阅国内外相关文献资料。通过国际互联网,访问德国、英国、荷兰等足球发达国家及其俱乐部官方网站,获取相关资料。

1.2.4 比较法

通过访问国外足协、俱乐部官方网站、与中国足协德籍顾问Horst Kriete先生进行深度访谈,以及通过收集各俱乐部出国访问带回的资料,得到了大量相关信息,与我国现状进行比较,发现差距,找出不足。

1.2.5 问卷调查法

根据研究需要,在预调查的基础上,分别制定了《俱乐部领导问卷》、《梯队教练员问卷》、《专家问卷》共3类问卷。主要发放对象为:足协领导、教育部大体协领导和部分体育院校专家、教授、16家中超俱乐部负责后备人才培养的领导、梯队主教练、所在地方足协负责青少年培养的领导。从2009年6~9月,陆续完成问卷的发放与回收,回收率为100%。

1.2.6 数理统计法

采用平均数、百分比等方法对问卷进行数理统计,部分数据采用统计分析软件处理。

1.2.7 逻辑分析法

在研究过程中,运用归纳、演绎、分析和类比等逻辑推理方法,对所获得的资料进行处理,论证有关结论与建议。

2 结果与分析

2.1 选材情况

通过调研可知,在50名梯队主教练中,只有24名表示在选拔队员时经过了严格细致挑选或较严格挑选,占总数的48%(见表1)。

在调查中发现,梯队生源同俱乐部实力、名次、公众形象有很大关系,管理规范、发展稳定的俱乐部一般生源较多,俱乐部有选择的余地,可以对运动员进行测试、考察、选拔。而对于名气不大或成绩不好的俱乐部,家长一般不愿意把孩子送过去,因此生源较少,也就没办法进行挑选。所谓的挑选,主要是比较简单的观察、测试,看看队员基本技术、比赛意识、家长身材、运动能力等,很少进行长期观察、全面了解。

意大利国际米兰俱乐部(以下简称“国米”)通过不断努力,逐步建立起多渠道的培养路径和较完备、严格的运动员选拔机制。

第一种途径,建立夏季训练营。国米在风景好的地区建立了250个训练营,吸引10至16岁的儿童参加,活动名称就是“把小朋友带到训练营来”。他们认为,只要把孩子们带来,参与足球运动,不管最终有多少人能够成为职业球员,只要去做,结果总是好的。

第二种途径,俱乐部自己培养。国米有5支年龄在10~16岁的球队,配备了13名教练员、2名队医、4名理疗师、1名体能师、1名守门员教练、15名球探。每次比赛,球探都会到场观看,寻找新人。

第三种途径,建立训练中心。国米周围有5个训练基地,每个赛季结束后,国米都会邀请400名优秀的小队员来这里训练、比赛,以便发现新星。

第四种途径,建立网点学校。国米与国内60所学校建立长期联系,这些学校共有约800名教练员,训练12 000名队员。国米会定期对教练员进行培训,使之具有更高的水平。

根据意大利法律,儿童在16岁以前,只能在居住地接受足球训练。因此,国米在选拔6~10岁队员时,主要局限在米兰城内。一是在学校选拔,二是邀请孩子们来俱乐部玩,通过这种形式,俱乐部从6岁开始观察球员,等到10岁,队员就已经有雏形了。对于14、15年龄段球员的选拔,国米则通过全国60所网点学校进行。

当俱乐部准备选拔25名运动员组建国米U-16岁梯队时,由于选材的面非常广,球员间竞争非常激烈。俱乐部首先将听取地区教练员对球员的评价;然后听取其他观察员的意见;第三,国米青少部教练员会对他们进行评价;最后,邀请拟留用的球员来俱乐部接受进一步的考察。最后能正式进队的,真是非常非常优秀的。

由此可见,国外俱乐部在后备人才培养的初级阶段注重量的培育,通过在不同地点,针对不同年龄的儿童,采用多种培养模式,为俱乐部培养了大批潜在的后备力量。而在组建梯队时,则采取非常慎重的态度,更加关注质的优选。通过严格筛选、重点培养、层层衔接,真正做到千里挑一,最终把最有天赋的运动员选入梯队,从而降低淘汰率,为日后的高成材率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在选拔队员的过程中,有一类发挥重要作用的人员不应该被忽落,他们就是俱乐部的球探。

德国汉堡俱乐部聘请了6名有执教青少年经历的教练员做球探,其中5人负责一线队的招募工作,1人负责梯队的招募工作。KRUTWIG承担了招募梯队球员的任务,他首先在各地区召集了20位自愿加入的业余球探,他们直接对俱乐部和总经理负责。

球探通过五种方式选拔球员。

1)20个各地球探会在各地区观察有潜质的孩子,一般U-12以前在科隆附近,U12-U14在本州选拔,U14以上在全德国选拔。KRUTWIG会根据他们汇报的情况亲自下去看,看好后,留下联系方式,把信息带给这一年龄段的教练员,教练员和这个队员的家长联系,邀请孩子到俱乐部试训。

2)观看各种比赛,如友谊赛、联赛、校队之间的比赛,从中选拔好的苗子,一年给队员4次试训的机会。

3)在地方足协组织的夏令营里,观看比赛,选拔队员。

4)俱乐部定期举行选拔日,所有孩子都来参加。

5)对于超出俱乐部梯队编制或不愿过早进入职业队的小队员,球探会继续跟踪观察,时刻注意他们的发展状况。

俱乐部针对不同年龄梯队制定了不同的选拔标准,满分是10分。主要观察球员是否有突出的特点,是否具备成为职业球员的天赋,同时还要观察球员的个性,判断是否有创造性。

现国脚波多尔斯基第一次选拔时,由于身体发育晚,技术特点不突出,未被录取。但俱乐部并未放弃对他的观察,由一名球探专门负责跟踪他的发展变化,待条件成熟,经过选拔过关后,才正式进入梯队,并被培养成为世界级球星。

我国中超俱乐部显然还没有认识到球探的重要性。调查显示,16家中超俱乐部梯队还没有一名专职球探,只要7家俱乐部有兼职球探。但据了解,所谓的兼职球探,大都是梯队教练员,他们多是利用外出集训、比赛的机会,观察队员,挑选苗子,真正腾出时间专程去外地选拔队员的非常少。

由此可见,我国中超俱乐部梯队运动员选拔机制尚不健全,没有建立科学的青少年足球运动员选材标准,仍停留在以经验选拔为主的阶段。抢占市场、占领资源的意识还不够强烈,与国外俱乐部存在着非常大的差距。大多数俱乐部还处于被动等待状态,没有专人负责这项工作,也没有建立一套健全的选拔机制,很少主动、积极地走出去,挖掘人才,选拔队员。

在被调查的50名俱乐部梯队主教练中,没有1名主教练对生源感到“完全满意”,对生源感到“比较满意”的也只有12名,仅占总数的24%(见表2),说明生源质量下降已到了非常严重的地步。

足球运动员是需要一些天赋的。体育界常说,选材成功意味着训练成功了一半。然而,随着我国足球环境的恶化,越来越多的家长不愿送孩子去踢球了,各地青少年足球运动员数量正在急剧减少,质量在明显下降。

目前,我国职业足球俱乐部后备人才已陷入既无质也无量的窘境。面对日益严重的招生难问题,我国职业俱乐部或降低选拔标准,或取消选拔,直接进队的做法,没有把住入口关,造成了生源质量的大幅度下滑,为日后的高淘汰率埋下了隐患。有的主教练明确指出,队中20多个队员,没有一个是他想要的[1]。如此恶性循环,使运动员足球技术水平越来越差,成材率越来越低,技术全面、意识好、有特点、有潜力的运动员越来越少。

2.2 运动员数量

调查显示,我国中超俱乐部梯队共有运动员1222人,其中U-19,13队,333人;U-17,14队,311人;U-15,16队,408人;U-14,1队,20人;U-13,6队,140人(见表3)。

各中超俱乐部拥有的梯队数量从1支到5支不等,平均为3.1支,山东鲁能梯队最多,为5支,深圳上清饮最少,只有1支。根据中国足球协会《中超俱乐部标准》,中超俱乐部应该拥有3支梯队,刚刚升入中超的俱乐部可以有2支梯队。从整体情况看,大多数俱乐部都能按照中国足协的要求进行梯队设置,有组织、有计划地培养后备人才。但也有部分俱乐部认为,仅仅拥有3支梯队难以满足俱乐部长远发展需要,以山东鲁能泰山、陕西浐霸为代表的俱乐部已开始招收组建第四、第五支梯队。

由于中国足协始终强调中超俱乐部要建三级梯队,即U-19、U-17和U-15,因此,这三级梯队运动员数量比较多。U-14梯队只有山东鲁能泰山俱乐部组建了一支,因此人数最少。而U-13梯队,因为不少俱乐部刚刚组队或即将组队,故运动员也不是很多。 U-15是奥运会、全运会重点年龄段,所以从中央到地方都非常重视,运动员人数也是最多的。

我国中超俱乐部梯队从编制上看存在两大问题,一是梯队年龄存在明显断层,二是单支梯队运动员数量偏多。

2.2.1 梯队年龄存在明显断层

如果我们根据运动员注册年龄进行统计,就会发现各年龄梯队运动员数量很不均衡,存在明显的年龄断层(见图1)。整体而言,单年龄段的运动员多于双年龄段,如在U-19梯队中,1989年的队员有267名,明显多于66名1990年的运动员。以此类推,U-17梯队中,1991年的队员明显多于1992年的队员,U-15梯队中,1993年的队员比1994年的队员多出两倍有余。

这种队员人数呈波浪式发展的状况,无法保证有一个连续、稳定、系统的人员供应,无论对运动员个人,还是对俱乐部一线队,或是国字号球队的组队都是很不利的。

青少年是人一生当中身体发育最快的阶段,运动员出生时间相差几个月,表现在身体素质、肌肉力量等方面上都有非常明显的差距。目前,我国俱乐部多按单年龄组队,如由1989、1990年龄段的运动员组建U-19梯队,这样在一个队里,1990的运动员在同1989的运动员竞争中自然处于劣势,虽有个别1990的优秀运动员也会脱颖而出,但大多数1990的运动员会失去锻炼机会,从而影响他进一步发展。因此,摆在双年龄段队员面前有两条路,一条是加倍努力训练,超过单年龄段的队友;另一条就是改年龄,把年龄改小一岁,那么它就可以到下一个年龄段了,身体优势就会体现出来。尤其对于在原先梯队里打不上主力的队员,通过改年龄,在下一个年龄组里,马上就会有鹤立鸡群的感觉,顺理成章地成为主力队员,得到重点培养,这也是导致假年龄泛滥的主要因素之一。

运动训练学告诉我们,要想提高球队集团竞技能力,首先要做到“保持处于不同竞技能力发展阶段的球员之间的适宜比例”[2] 。运动员的多年训练过程,包含基础训练、专项提高、最佳竞技、竞技保持四个阶段。高水平的球队必须保持合适比例的老、中、青运动员,这就要求保证源源不断的人员供应,不能出现断层。但目前中超梯队运动员年龄结构已经出现了明显的问题,如不及时调整,必将影响各级球队的可持续发展。

通过图2我们可以看出,科隆俱乐部各级梯队年龄衔接得非常紧密、有序、连贯。没有重点年龄段与非重点年龄段之分,无论单年龄的运动员还是双年龄的运动员都有同样的参与足球运动的机会,各级梯队之间衔接紧密,没有断层,因此可以持续、有序地向一线队输送队员。

2.2.2 单支梯队运动员数量偏多

调查显示,在我国现有的50支中超梯队中,有34支梯队运动员人数大于或等于22人,占总数的68%。也就是讲,大多数梯队可以组成两套阵容。这就带来一系列的问题,例如,球员得到的出场机会将相应减少,提高的速度也将相对减慢;人员太多,无形中会增加俱乐部的经济负担;教练员可能照顾不过来,不能很好地进行单独指导;淘汰运动员的数量会增加,对球员出路的竞争会加剧等等。

反观德国科隆俱乐部梯队,各支梯队运动员人数控制得比较好。俱乐部11支梯队,拥有球员158名,平均每队15人。梯队人数随着队员年龄的增加逐步增加,这实际上反映出一种理念,他们在用发展的眼光看队员。在队员小时候由于很难准确地判断,因此不贸然吸收他们进队,等队员长大了,看准了再招进队。在把真正具有天赋的运动员吸收进来的同时,尽量减少淘汰运动员数量,这既是对运动员负责任的一种表现,同时也是有效缓解俱乐部解决球员出路的压力,大大提高培养成功率的好方法。

众所周知,足球运动成材率比较低,意大利足协公布的数据显示,只有不到10%的球员可能成为职业球员。可惜,我国俱乐部显然还没有认识到这些问题,在目前生源紧张、球员质量不高的情况下,还盲目扩大各梯队规模,只会导致成材率的进一步下滑,使更多的球员被淘汰。

我们认为出现以上问题的原因,首先在于我国的竞赛体制。如根据第十届全国运动会男子足球竞赛规程,“所有报名参赛球员必须为1985年1月1日以后出生”[3]。显然,各地体育局为了取得好成绩,在备战周期内,肯定会加大对1985年龄段青少年的投入力度,而无暇顾及其他年龄段的情况。待到备战下届全运会,又会把重心转移到1989年龄段的队伍身上,同样的情形又会反复出现。其次是中国足协措施不利。在我国足球职业化改革初期,考虑到当时的实际情况,中国足协提出顶级俱乐部必须建立三级梯队,即U-19、U-17、U-15,并明确提出到2010年,建立健全的U-19、U-18、U-17、U-16、U-15、U-14六个年龄梯队[4],但由于缺少必要的措施,设想无法得到落实。

我们就“俱乐部双年龄段组队同单年龄段组队相比,哪种方式更科学”,对16位中超俱乐部领导进行问卷调查,结果显示,75%的领导认为“单年龄段组队更科学”。

两届国家少年队主教练ZHN:“运动员年龄断层,对我们组队的影响是非常大的。1992年组织国少队时,全国1986年出生的适龄球员只有109人。1996年再组国少队时,全国1990年出生的球员也只有120人可供选择,在此基础上进行选拔、组队,结果兵败新加坡亚少赛。而日本队当时是怎样的情况呢?据日本足协副主席小仓纯二介绍,他们的国少队是从600多支队伍中选的。人家是600挑1,我们是5选1,相差100多倍啊!真得非常羡慕日本队主教练。我认为这主要还是体制的问题。”

2.3 运动员来源

目前俱乐部梯队运动员主要来自足球学校,其人数占总数的44%,其余依次为:业余体校22%,业余足球俱乐部14%,普通学校12%,职业俱乐部梯队8%。

2.3.1 足球学校

90年代初期,伴随着足球职业化改革初期的辉煌以及社会各界对足球的狂捧热炒,中国的家长们突然发现送孩子踢球,把孩子培养成为职业球员,是一条名利双收的捷径。而一些足球业内人士和部分企业家也敏锐地捕捉到了这一信息,于是一夜之间,足球学校如雨后春笋般在全国各地出现。据中国足协杨一民副主席介绍,鼎盛时期全国共有4200所在册的足球学校,而现在仍在苦苦支撑的只有不足20所,2008年在中国足协注册的足球学校为73所。

刚开始的时候,家长想把孩子送进足校,不仅要交纳高昂的学费,还要托关系,走后门,非常红火。然而,随着足球大环境的恶化,职业足球炫目的光环逐步退去,大量负面报道见诸报端,残酷的现实教育了广大家长,让他们清醒地看到,足校不仅无法保证运动员完成正常的文化教育,反而可能毁了孩子。足球运动员成材率非常低,真正能够进入俱乐部一线的运动员更是凤毛麟角,大多数运动员由于没有一技之长,无法自食其力而成为了家庭和社会的负担。于是,家长再也不愿意把孩子送去踢球了,足校失去了主要的经费来源,只能降低录取标准,陷入降低录取标准—成材率降低—社会形象下降—生源枯竭的恶性循环。

长春亚泰足球俱乐部梯队总教练LXCH:“许多足球学校以营利为目的,而不是培养人的,学校根本不具备办学条件,场地没有、教练没有、办公场所也不固定,所有的东西都是东拼西凑的,他们关心的就是钱。只要交钱,即使是瘸子也照收不误,这样的足校对足球事业一点好处都没有。”

2.3.2 业余体校

业余体校作为我国三级训练网最坚实的塔基,是我国“奥运争光”战略得以实施的重要保障,为我国竞技体育的腾飞做出了突出的贡献。长期以来,业余体校培养并输送了一批又一批的足球人才。然而,随着我国竞技体育缩短战线,突出重点战略的实施,许多地市业余体校纷纷砍掉足球项目,转而重点发展投资少、见效快的项目,全国范围内,保留足球项目的业余体校已经屈指可数。

山东鲁能足球俱乐部梯队教练WHF:“我们这一批人以及更早踢球的都是业余体校培养出来的,当时家里穷,到业余体校踢球,不但不交钱,还发训练补贴、服装、球鞋等用品,孩子愿意,家长也支持。踢好了向青岛市体校输送,一级级输送上去,很稳定。现在不行啦,青岛各区体校都不搞足球了,山东境内的济南、烟台等从前足球出人的地区也出现了同样的问题,这种现象对足球后备人才的影响是非常严重的,直接导致我们俱乐部出现招生难的问题。山东境内已经很难招到队员了,没办法,鲁能只能去河南等省市招一些还没有注册的队员,现在鲁能足校里,山东的孩子已经很少了,比较出名的周海滨、崔鹏等都是小时候从大连引进的。”

2.3.3 学校足球

青少年主体在学校,学校足球运动开展的水平和规模,制约着职业俱乐部的生源数量和质量。我国有13亿人口,3亿多青少年。但是由于种种原因,近年来学校足球运动大面积萎缩,在普通中小学参加足球训练、竞赛的孩子数量越来越少。

北京国安足球俱乐部副总经理ZHL:“在我们上小学、中学的时候,北京市足球运动开展得非常普及,几乎班班都有足球队,周周都有足球赛。放学后,几个小伙伴随便找块地方,把书包一撂,摆个门就踢上啦。现在孩子们一没时间、二没场地踢球。升学压力太大,学校、老师、家长都要成绩,孩子们光作业每天都要写到晚上八、九点,哪还有时间踢球呢?再者说,现在北京很难找到一块给孩子们踢球的地方,场地数量在不断减少,场地租金在不断提高,踢一次球要花十几块钱、几十块钱,学生哪能承受得起呢?”

北京市足协副主任YJSH:“2007年北京市举行的足球传统项目学校比赛,一共只有不到20所小学、中学派队参加,另一项‘阿迪达斯绿茵成长’比赛,参赛的小学、中学各有16所。要知道,北京市中小学共有2 000所左右,这样一比,真是少得可怜。”

一组触目惊心的数据佐证了中国足球后备人才的贫瘠,在1990年至1995年间,我国参加足球运动的青少年数量达到了历史最高的65万人;在1996年至2000年间,降至61万人;2000年至2005年,急剧下滑为18万人,青少年足球人口在18年间缩水20倍。

为了进一步了解足球后备人才生源现状,我们于2007年1月22日至2月26日,对参加2007年广西梧州、广东清源冬季足球训练营的U-15足球队进行了全面调查,共有54支球队参加了本次冬季训练营,其中有28支来自业余足球俱乐部,14支来自职业足球俱乐部,12支来自足球学校,几乎集中了我国U-15年龄段竞技系列全部运动员。据统计,91.9%的球队面临招生难的问题。我们认为,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主要有两“低”,一是教学训练水平低,导致成材率低;二是生源质量低,难以招收到极具天赋的运动员。不少足球学校、业余足球俱乐部管理混乱,教练员水平参差不齐,教学、训练质量不高,向职业队输送球员的比例非常低。部分单位只管挣钱,不管育人,使大量孩子不仅球没踢好,而且耽误了文化课学习,不少人还染上了一身恶习。在经历了足球职业化初期的狂热之后,社会、家长对于孩子踢球变得更加冷静和理智了,他们更多的是从长远角度,关心孩子未来的发展前途,而不是一味希望孩子成为“球星”。竞技体育的高淘汰率和牺牲文化教育时间,运动员文化素质不高的现实,使家长们不愿再送孩子去踢球,从而在全国范围出现大面积的招生难现象[5]。

稳定、优质的生源供应,是俱乐部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证,面对日益严峻的招生形势,不少俱乐部根据自身实际情况,主动调整思路,转变工作作风,拓宽生源渠道,建立稳定的生源基地,保证了梯队的衔接和发展。

调查可知,在16家俱乐部中,有11家建立了较稳定的输送渠道,约占总数的68.7%。这11家俱乐部大致采取了三种不同模式来解决生源问题。

第一类采取网点模式,如北京国安、河南建业等俱乐部。北京国安俱乐部是国内较早建立网点的俱乐部之一,通过几年的努力,北京国安俱乐部已初步完成了网点学校的搭建,形成了以小学、中学为塔基,俱乐部U-17、U-19为塔身,俱乐部一线队为龙头的金字塔型人才输送结构(见图3)。

图3 北京国安足球俱乐部金字塔形人才输送结构

第二种采取足校模式,如山东鲁能、浙江绿城等足球俱乐部。为了打造百年俱乐部,自 1999年起,山东鲁能足球俱乐部在潍坊市建立了集九年义务教育、中等教育和足球训练为一体的山东鲁能泰山足球学校。多年来,鲁能足校成绩斐然。现已建立了较为完善的后备人才培养体系,储备了一大批优秀的后备人才,先后有50余人入选了各级别国家队,其中包括现役国字号球员20余人。大量优秀后备人才的脱颖而出,为俱乐部注入了新鲜血液和活力,激活了球队的竞争机制,强化了队员的竞争意识,保证了运动员新老交替的有序进行和竞技水平的不断提高,一线球队呈现出强劲的发展势头,球队成绩稳步提升。充足的后备人才储备,减少了引援的数量和球队费用,使俱乐部的运作成本逐年降低,增强了俱乐部可持续发展的能力,为俱乐部的长远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2009年鲁能足校被中国足协授予“中国足球协会青少年培训基地”的称号。

第三种采取业余体校模式,如大连实德等足球俱乐部。“把区体校办到小学”,是大连市体育局的一大创举,同时也是大连足球人才辈出的重要保证。大连市高举“举国体制”伟大旗帜,把沙河口区体校足球班办到了东北路小学,把中山区体校足球班办到了青泥小学,把西岗区体校办到实验小学;把体校教练员派到学校中,开展业余训练和比赛;并组织资深教练巡视指导,提高训练水平。大连足协长年坚持这种做法,从未动摇过。体校一直抓到小学毕业,此时球员大都在12、13岁,基本能够判断出是否适合从事足球运动了,再经过初中三年的进一步观察,待完成九年义务教育,可以进大连毅腾、大连海昌国际等足球俱乐部,真正实现“12岁以下抓普及,13岁至15岁抓选材,15岁至20岁抓提高”的目标。待一切都做到位后,至于职业俱乐部出人才,则是水到渠成的事情了。

3 结论

中超俱乐部现有梯队50支,运动员1 222名,平均每个俱乐部有3支梯队,每队24人。后备人才总量的锐减已严重影响到我国各级青少年国家队的组建和发展。梯队编制主要存在两大问题,一是梯队年龄存在明显断层,二是单支梯队运动员数量偏多,在这些方面同国外球队存在较大差距。梯队球员主要来源于足球学校和业余足球俱乐部,他们的特点是足球专项水平较高,但文化素质普遍较低。多数梯队没有建立严格的运动员选拔机制,没有一家俱乐部有专门的球探。运动员整体水平不高,教练员对运动员的满意度较低。各中超俱乐部普遍面临招生难的问题,多数俱乐部已初步建立较为稳定的后备人才输送渠道,并形成网点、足校、业余体校三种主要输送模式。

4 建议

4.1 建立严格的运动员选拔机制,努力提高生源质量

各职业俱乐部应建立严格的运动员选拔机制,组建运动员选拔小组,完善各项规章制度,严格执行选拔标准,努力提高生源质量。同时,有条件的俱乐部应建立球探制度,指派专人负责此项工作,广泛观察适龄青少年,并建立球员档案,对于发现的好苗子,要多渠道、多层次地追踪了解,最终把好苗子选入梯队,提高选材的成功率。

4.2 适当压缩单支梯队编制,完善梯队年龄结构编制

在我国足球生源质量大幅下滑、球员出路过窄的情况下,各俱乐部应适当压缩单支梯队编制,完善年龄结构,尽可能每个年龄段组建一支梯队。U-15梯队以16人为宜;U-17,18人;U-19、20人,随着年龄的递增,人数逐渐增多,把真正的好苗子吸收进梯队,精心培养,提高成材率,减少淘汰率,从而进一步提高培养效益。

4.3 强化俱乐部的辐射功能,广泛建立网点学校

各职业俱乐部应充分发挥自身的品牌优势,强化辐射功能,在周边城市广泛建立网点学校,要与网点学校签订合作协议,明确双方的责、权、利,俱乐部要向网点学校提供技术、物资等方面的支持,网点学校要尽心尽力培养足球苗子,并不断向俱乐部输送优秀的足球运动员,不仅保证优质的生源稳定不断地输送到俱乐部,而且形成俱乐部、网点校、学生、家长多赢的局面。

参考文献:

[1]颜中杰,等.我国U-15男子足球队现状调查[J].体育成人教育学刊,2005,23(5):63-64.

[2]全国体育院校教材委员会.运动训练学[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6:348-349.

[3]中华人民共和国第十届运动会各项目竞赛规程[Z].国家体育总局,2005.

[4]中国足球协会. 中国足球协会注册管理暂行规定[Z].中国足球协会,2007.

[5]钟秉枢,等.社会转型期我国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及其可持续发展[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3:8.

上一篇:母之忧,不在病 下一篇:病花 第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