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人才培养视角下高校科技创新文化环境建设思考

时间:2022-09-24 12:02:21

创新人才培养视角下高校科技创新文化环境建设思考

摘要:文章以创新人才培养为视角,对高校科技创新文化环境建设的内涵进行了研究,指出高校科技创新文化建设必须以更新高校顶层的思想观念、不断完善和健全有利于创新人才培养的科技评价机制、大力加强科研职业道德建设为着重点。

关键词:高校科技创新;人才培养;文化环境建设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52-0124-02

创新文化是社会整体文化的一个方面,它既作为环境因素,影响或制约创新过程,又作为一种渗透到创新主体的潜在因素,影响创新者的行为和表达。高校科技创新文化环境建设是实施科技创新人才培养战略的重要前提,也是实现高校科技创新人才可持续发展的根本保证。

一、高校科技创新文化环境建设的内涵

创新文化是有利于开展创新活动的一种氛围,是科技活动中产生的与整体价值准则相关的群体创新精神及其表现形式的总和[1]。包括人才意识、价值观、行为规范、道德风尚、规章制度、精神面貌等,其中处于核心地位的是价值观念、道德风气等。

1.树立科技创新人才为本的人才价值观。人才是创新的主体,是提高自主创新能力的关键所在,是构建创新型国家的战略性资源。高校要树立科技创新人才为本的人才价值观,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彻底转变以往“见物不见人”的观念,切实做到以人为本、从人出发,以人为目的,尽最大可能调动人的积极性、创造性。在创新人才培养上,要把品德、知识、能力和业绩作为衡量人才的标准。牢固树立重实际,鼓励冒险,宽容失败的创新理念。在人才资源开发和利用上,既要重视高、精、尖人才的发现与培养,也要兼顾一般创新人才的发现与培养。通过发现与培养创新人才,实现人才资源利用率的不断提高和稀缺人才资源的重点培养。防止高、精、尖稀缺专业人才及技术骨干的流失,将其流失量控制在最小范围之内。对可发展人才要加速培养以及保护,确保人才资源发展的可持续性和科技创新的可持续发展。

2.营造讲诚信守道德的良好学术氛围。科学道德、学术风气是创新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对激励创新,建设创新型国家有着重要影响。高尚的学术道德和优良的学风传统是每个科研工作者宝贵的精神财富,是激励他们无怨无悔献身科学、发展自己学术事业的精神力量,也是科研工作者学术生命的根本保障。在实践中,不乏捷径型人才。他们以追求个人名利为根本宗旨,把、出成果作为衡量自己成功的标准,其结果是抄袭剽窃他人的研究成果,侵占他人的科研成果,伪造篡改实验数据,重复,扰乱了科研秩序。有调查显示,77.39%的院士对我国学术界目前的科研道德状况给予了“非常严峻”和“比较严峻”的评价。[2]加强科研职业道德建设,遏制科学技术研究中的浮躁风气和学术不良风气,已列入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有目的地进行学术道德建设并设立监督机制,在学术活动中将应遵循的道德原则化为学术主体的自觉行为,借助外部力量有针对性地的介入,促使学术活动者在自律与他律有机结合的作用下行为变得规范。

二、高校科技创新人才成长文化环境建设的着重点

高校科技创新文化环境建设有利于科技创新人才实现可持续发展。鉴于目前高校仍大范围存在科研考核重量不重质,学术道德时有失范,宽容、开明、平等交流的制度、机制尚未完善等负面因素,建设高校有利于科技创新人才培养的创新文化环境的着重点主要包括以下方面。

1.更新高校顶层的思想观念。科技创新文化作为一种现代组织文化,在其形成与发展过程中,领导者的思想意识和价值观念起着导向性和决定性作用。科技创新文化建设是否能够顺利进行,关键取决于高校顶层对创新文化是否能够积极倡导、着力培育和身体力行。只有树立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观念,将人才意识和创新价值观贯彻到科技创新活动过程中,并以可持续发展理论为指导,认清人才培养发展与国家创新发展相互依存的关系,自觉地将科技创新人才是科技创新关键的意识与思想反映在各项决策之中,才能积极实施科技创新人才培养。高校顶层要以人才为本,转变人才观念,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建立健全人才培养制度、改革人才培养体制和机制,为创新人才成长提供切实保障。

2.不断完善和健全有利于创新人才培养的科技评价机制。科学技术评价是科技管理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推动国家科技事业持续健康发展、促进科技资源优化配置、提高科技管理水平的重要手段和保障。它对科技活动有导向作用,同时也有利于创新人才的健康成长。科技评价标准的建立是一个不断完善的过程。各高校要针对自身不同学科的特点来完善和健全科技评价体系。要客观、真实、准确地反映不同评价对象的实际情况,解决好数量与质量的关系。保证评价工作的客观性与公正性。对于探索性强、风险性高的项目和创新性强的“非共识”项目要通过合理的遴选机制来保障,使优秀创新人才特别是处于创新思维最活跃时期的年轻人能脱颖而出。科技评价机制的完善与健全特别需要有发展的眼光,科学的思维,需要有面向未来的前瞻性谋划,需要有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敢于批评的精神。

3.大力加强科研职业道德建设。学术道德是科学研究的基本理论规范,是提高学术水平和研究能力的重要保证,对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促进学术繁荣发展具有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不仅是人才培养的重要内容,与学风、教风、校风建设相互促进、相辅相成,而且是社会道德的重要方面,对良好的社会风气的形成具有示范和引导作用。各高校在加强学术道德和学风建设中,针对当前科研工作中的失范现象,必须综合治理,多管齐下。把遏制学风不正、学术不端的风气作为一项系统工程抓好。要对科研工作者进行职业道德教育,使他们有较好的自律和道德养成,主动承担社会责任。同时加强制度约束,加强规范管理。通过不断地建立完善科学的评价机制和评价体系以及系列规章制度,使科学工作者的行为有章可循。另外要通过社会监督增加对科研管理的公开性和透明度。要进一步完善项目评审、成果鉴定程序,强化申报信息公开制、异议材料复核制、网上公示制和接受投诉制等制度,形成良好社会氛围,使人人自觉争当崇尚道德的模范。推进科学诚信,实现科技公平竞争,加强科研职业道德建设,关乎我国学术界的风气,绝非危言耸听,其任重道远,需要坚持不懈的努力。

参考文献:

[1]余三定.三个“过分”破坏了学术生态平衡[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0-01-19.

[2]教育部科学技术委员会学风建设委员会.高等学校科学技术学术规范指南[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

基金项目:江苏高校优势学科建设工程资助项目(PAPD);江苏省教育纪检监察学会重点课题(2012—4);江苏警官学院科研项目(11Y02)

作者简介:徐茜茜(1955-),女,浙江永康人,江苏警官学院科研处副处长,副研究员,大学本科学历,研究方向为科研管理、安全保卫等。

上一篇:事业单位新会计制度企业化的思考 下一篇:唤起学生问题意识 提高解决问题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