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行国际货币体系的内在缺陷及其改革

时间:2022-09-23 10:48:22

现行国际货币体系的内在缺陷及其改革

中图分类号:F831 文献标识码:A

内容摘要:金融危机的爆发表明,以美元为中心的国际货币体系已经不能适应世界的变化与各国经济发展的要求,现行国际货币体系存在制度缺陷。基于此,本文在回顾国际货币体系的历史发展进程基础上,深入剖析现行国际货币体系的内在缺陷,以探索未来国际货币体系的改革之路。

关键词:金融危机 国际货币体系 牙买加体系

国际货币体系的历史发展进程

回顾国际货币体系的历史变迁,大致经历四个阶段:

古典金本位制。从1870-1914年,英国处于世界经济和国际贸易中的支配地位,率先通过法令规定英镑的黄金含金,正式采用金本位制度。英镑成为国际清算中的硬通货,与黄金一起发挥着世界货币的功能。金本位制在各国经济、政治力量对比的基础上逐步国际化,自发形成了金本位制的国际货币体系。缺陷在于黄金无法满足日益扩大的商品流通需要,削弱了金铸币流通的基础;其运行缺乏国际监督和保障机制;体系内各国货币在地位上存在很大差异,是一种不对称的货币关系。

金汇兑本位制。一战之后重建了金汇兑本位制,虽然仍属于金本位制的范畴,但金汇兑本位制和古典金本位制之间存在很大差异,其运行的稳定性和有效性远不及古典金本位制,表现为黄金可兑换性受到威胁,短期资本流动不稳定并伴随着全球性通货膨胀等。

布雷顿森林体系。二战后,美国成为世界第一大国,黄金储备占世界3/5,GDP占世界1/2,美国凭借综合政治经济实力取得国际金融领域的主导权。1944年7月,建立了布雷顿森林体系,主要内容除货币储备机制、汇率安排机制和国际收支调解机制外,最为重要的是美元与黄金挂钩、各国货币与美元挂钩的“双挂钩”机制,实行固定汇率制,美元成为主要国际储备货币。而以美元作为国际储备资产具有不可克服的内在矛盾,即布雷顿森林体系固有的“特里芬两难”――美元作为唯一的国际货币的信心与清偿力之间的冲突无法解决,从某种意义上,正是这一根本矛盾导致了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分崩离析。随着美国国际收支的恶化,出现了全球性的美元过剩,各国纷纷抛出美元兑换黄金,美国黄金大量外流,最终美元与黄金脱钩。1971年布雷顿森林体系解体,国际货币体系进入了不断变动调整的牙买加体系。

牙买加体系。1976年的“牙买加协定”和“IMF章程第二次修正案”宣布布雷顿森林体系的终结及浮动汇率制的合法性,继续维持全球多边自由支付的原则。该体系并没有对主要货币之间的关系、汇率制度、国际收支调节,以及资本流动监管做出实质性的安排,只是对浮动汇率制度和其他浮动汇率制度安排的合法化、黄金非货币化和国际储备资产多元化、国际收支调节方式灵活化进行了事后的承认。牙买加体系虽然更加灵活并富有弹性,但缺少统一的理念和制度安排,缺乏权威性的监督管理,被称为“无体系的体系”。这种既没有本位货币及其适度增长也没有国际收支协调机制的货币体系,导致国际货币体系规则弱化、矛盾重重,各种区域性金融危机频频爆发。本文对牙买加体系即现行国际货币体系的内在缺陷进行进一步探讨。

现行国际货币体系的内在缺陷

(一)国际储备货币的发行缺乏约束

金融危机与国际货币体系的制度安排密切相关。现行国际货币体系又称美元本位币,全球货币建立在单一美元本位币的基础上,各国货币均与美元建立基准关系,美元成为全球最主要的结算和储备货币(目前占全球贸易结算份额的85%、国际储备货币份额的65%)。美联储拥有事实上的国际货币发行权,成为全球中央银行,美元的发行权属于美国,货币发行多少只需根据其国内经济需要来决定,美国为了获得通胀税和铸币税收益不断扩大货币发行。由于国际储备货币发行缺少必要的约束,发行机制存在重大缺陷导致流动性泛滥和各国货币关系不稳定,“特里芬难题”没有得到根本解决。当美国全球争霸的国家战略或其自身的生存与发展战略需要资金时,自然会增发美元,形成全球货币供给与需求的失衡,除了美国自身的道德约束力外,没有任何货币机制可以对其进行制衡。这一缺陷正是构成20世纪70年代以来历次大的金融危机,包括2008年金融危机的根本原因。

(二)汇率体系不稳定

现行国际货币体系下各国采取何种汇率制度没有任何约束。“牙买加协定”允许成员国自由做出汇率安排,既可以实行固定汇率制、浮动汇率制,也可以实行盯住某一种主要货币或一篮子货币的汇率制度,或实行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等。多种汇率制度并存加剧了汇率体系运行的复杂性,汇率波动和汇率战不断爆发,金融危机风险增大。目前实行的“浮动汇率制”由于参照物难以确定,汇率体系不稳定,导致以美元为中心的汇率体制成为目前国际金融危机频发的重要根源之一。尤其是在中心-汇率制度架构下,以美国为代表的发达国家位于体系的中心,以东亚国家为代表的新兴市场国家和以中东国家为代表的资源输出国位于体系的。发达国家实行浮动汇率制度,向外部输出货币,并控制世界体系中的金融和市场的运转。而发展中国家多采用固定汇率制度,通过持有中心国家的货币满足支付需要,同时向中心输出资源和提供市场。该体系下美国经常项目逆差和财政的严重双赤字,资源性输出国和新兴市场国家经常项目和资本帐户的双顺差的不断扩大和外汇储备的累积,使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之间的利益冲突更加尖锐和复杂化。

(三)缺乏制度化的国际收支调节机制

牙买加体系被称为“无体系的体系”,表现之一就是没有制度化的国际收支调节机制。在该体系下,由于实行以浮动汇率制为主体的多元化的汇率制度,各国货币钉住关键货币,一旦挂钩国和关键货币国之间的国际收支间出现根本性不平衡,就会出现调整的不对称性问题。然而,自牙买加体系建立以来,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并未对国际收支调节机制做出明确的规定,在制度上无任何设计和约束来敦促或帮助逆差国恢复国际收支平衡,也无相应的制裁措施,完全由逆差国自行调节国际收支的失衡。尽管IMF要求各国将保持汇率的稳定作为首要原则,但各国政府尤其是一些发达国家大都将国内的宏观经济目标放在首位,采取一些不利于国际收支平衡的经济政策,经常使本国的国际收支处于失衡状态。由于美国并不像在布雷顿森林体系下那样依法承担调整不平衡的成本,非关键国家的货币政策不免陷入两难境地:货币当局不仅需要针对国内经济形势来确定利率和货币政策,还要根据对外平衡的状况,运用同样的工具来制定和实施适当的汇率政策,在目标和手段上相互冲突,导致挂钩国家成为美国经济波动和风险承担者,从而严重影响了国际货币体系的稳定。

(四)权利和责任的失衡

1971年尼克松宣布美元停止兑换黄金,美国对外提供美元不再有黄金储备的约束,美元被赋予了世界通货的特权,作为储备货币,其发行不受任何限制,实际上是一种“信用”本位。在缺乏替代货币的前提下,由于解除了原来附加在美国身上的对于货币发行和汇率调整的约束,美国几乎可以无约束地向世界倾销其货币,无限制地对外提供流动性,确保了美联储世界中央银行的地位和权利――对世界发行货币,却没有任何世界中央银行的责任和义务。美国利用美元的霸权地位获取大量的铸币税收益,并通过美元贬值逃脱和减轻国际债务,同时远离外汇风险和外债危机的伤害。布雷顿森林体系下,美国作为国际收支不平衡的一方,经常实质性地承担部分的调整责任;牙买加体系之后,它就经常拒绝履行自己的责任和义务。而国家则更多地承担了通货膨胀和金融危机的成本。20世纪80年代的“广场协议”,就是美国让日本承担日美贸易不平衡并相应进行国内经济结构调整的结果,这种调整导致日本长达20年的经济低迷。在亚洲金融危机中,泰国、韩国等亚洲国家无一例外地承担了全部的调整责任。

(五)决策机制存在重大缺陷

现行国际货币体系缺乏平等的参与权和决策权,是建立在少数发达国家利益基础上的制度安排,致使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决策的独立性和权威性受到挑战,制约了其作用的有效发挥。当前IMF投票权和份额的分配不尽合理,基础投票权的作用名存实亡,作为投票权分配基础的基金“份额”已经不能反映目前国际经济格局的发展变化,突出表现为发达国家在决策机制中占主导地位。美国有16.7%的投票权,拥有对基金组织任何一项重大方案和决议的一票否决权,欧盟国家占30%以上的投票权。而广大发展中国家的投票权只占39%多一点,中国、巴西等发展中国家经济实力的增长却未能在基金份额中得到应有的体现。IMF规定任何一个重要决议都要获得85%的投票权,也就是说任何不利于美元的国际地位和核心利益的方案,是不可能真正进入实施程序的。此外,IMF过多地强调对发展中国家和新兴市场国家进行监督,而对重要发达国家的监督缺乏有效性,所以不能对系统性风险进行及时的预警和有效应对,对国际货币体系的监管形同虚设。

国际货币体系的改革方向――区域化、多元化

金融危机的爆发表明,以美元为中心的国际货币体系,已不能适应世界的变化与各国经济发展的要求。在2008年11月15日出席20国集团金融峰会时指出:要“改善国际货币体系,稳步推进国际货币体系多元化”。这一建议明确地表达了中国政府的立场,也成为改革国际货币体系的基本原则。国际货币体系的改革是一个复杂而渐变的历史过程,目前还不具备对国际货币体系全面推倒重来的条件,只能在现有的国际货币框架下,对金融危机中暴露出来的缺陷进行完善。

对世界而言,即使金融危机的爆发可能加快国际货币体系的演变进程,但从短期而言,国际货币体系很难发生重大调整,美元的核心地位仍然会持续较长时间,而且保持美元主导的货币体系对中国的经济增长也有利。从长期来看,美元作为中心货币的地位将被逐渐削弱,国际货币体系的区域化、多元化,将是国际货币体系未来的改革方向。金融危机后金融资本全球化的演进逻辑,必然导致由国别货币充当世界货币,转变为区域货币充当世界货币,国际货币金融合作将加强区域性货币一体化。当区域货币逐步取代国别货币充当世界货币时,金融资本全球化在微观上将表现为多元化的区域货币。未来货币体系可能以货币联盟的方式向新的固定汇率制复归,即欧洲、美洲和亚洲各自形成货币联盟。由于历史和现实条件不同,三大货币联盟有各自的演进路径和形式,分别是单一货币联盟、主导货币区域化及多种货币联盟三种形式。未来美国的金融霸权地位,将在亚洲及世界其他地区范围内,不断地受到货币联盟的挑战。

国际货币多元化的好处是有可能在多元货币间建立合理有序的竞争机制,以市场选择的方式对国际货币发行国的政策形成约束,使国际金融权力从“霸权”向“均势”结构的变革。新的国际货币体系将是若干主要货币区的货币,以货币区或大国的GDP规模、国际收支状况、对外贸易比重、外汇与黄金储备以及人口等经济指标为权重,加权平均计算出来的国际货币平价。在此平价基础上,世界各国的货币与之挂钩,形成固定汇率。美元独大的国际货币体系可能被美、欧、亚三种货币共同充当全球储备货币的格局所代替,即美元本位制让位于“全球金融稳定性三岛”。这种多元制衡体系也更符合全球多极化和区域一体化趋势,以某种为世界各国普遍接受的“一篮子货币”取代现有以美元为主的货币体系。但由于各关键货币国家间的货币政策趋势、利率走势不同,进而导致汇率变动,从而造成货币投机盛行。因此,必须在各关键货币之间确定一定的规则,在多元的关键货币之间建立某种负责任、有管理、透明且有约束力的汇率关系,并且各关键货币国家应当对维持这种汇率体系承担主要责任,否则国际货币体系多元化就不会对经济发展产生有利影响。

参考文献:

1.曹彤.人民币国际化正式启动-人民币国际化与国际货币体系重构.银行家,2009.5

2.杨小军.当前国际货币体系新特征与人民币国际化.上海金融,2008.11

3.李若谷.国际货币体系的重构与国际资本市场发展前景.中国货币市场,2009.1

4.李扬.推动国际货币体系多元化的冷思考.上海金融,2009.4

5.吴桂华.美国金融危机与国际货币体系.江西社会科学,2009.5

6.周小川.关于改革国际货币体系的思考.中国金融,2009.7

上一篇:期货市场规避不确定性的微观经济学分析 下一篇:公共财政框架下中央财政支出结构优化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