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数学习题设计的探讨

时间:2022-09-23 09:11:11

初中数学习题设计的探讨

【摘 要】课堂练习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学生掌握知识、形成技能、发展智力的重要手段和必要途径。 因此,教师精心设计每堂课的练习,是完成教学任务,减轻学生负担,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手段,必须引起足够重视。课堂练习的有效性得到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也会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

【关键词】初中数学 习题设计 探讨

课堂教学是促进学生成长和实现教师自身发展的主要途径。有效的课堂练习是学生巩固所学知识、运用知识、训练技能和技巧的必要手段。为此我们对数学课堂练习有效性设计进行了探讨,在研究与实践中我们坚持以学生为主体,以训练为主线,突出通过有效练习将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有机结合,通过提高数学课堂练习的有效性,来保证提高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一、关注练习实效,突出习题设计的针对性

教师不应一味使用“题海战术”,因为“题海”中的很多习题未经习题设计者精心筛选,有的题几乎雷同且重复出现,有的题考点不突出,给人感觉杂乱,有“头发胡子一把抓”之嫌,这种只是为了让学生有题做而进行的缺乏针对性的解题训练只会浪费学生的时间,收不到练习的实效。要提高学生练习的实效,教师应根据教学内容与学生实际有目的、有计划地进行习题设计。比如练习课中针对学生平时作业中出现的主要问题和解题障碍,围绕某一训练目标,设计一些能解决学生当前存在问题的有针对性的习题,将知识、方法与技巧融于其中,既可强化学生解决这些问题方法的记忆,又可给学生提供消除某些障碍的常见解法指导。学生在学习新的数学知识、解新的习题时,总会不断地出现这样或那样的新问题,因而教师收集、剖析这些问题的工作是长期的,需要教师坚持不懈、持之以恒。只有这样,教师才能在学生学数学的道路上不断抓住学生问题的要害,把好习题设计关,真正让学生时时“练”在关键处,学生出现的一个个问题在教师精心设计的针对性练习中得到及时解决,便可避免学生“会机械做题,但不会灵活解题”的怪现象的蔓延。

二、鼓励反思实践,重视习题设计的导向性

笔者曾对自己所教两个班的学生进行调查,根据他们不同的解题能力,从优、中、差三类学生中各抽10名学生进行了解、观察分析,发现10名优生中有9名长期保持题后反思的习惯,而这9名学生正是班中的数学尖子生;10名中等生中有4名偶尔有题后反思的习惯,而10名差生中没有一人有这一习惯。经进一步调查发现,解题能力越强的学生越重视题后反思。由此看来,题后反思的习惯是否养成以及反思习惯的养成程度对学生的数学解题能力大小的影响确实有不可低估的作用。对于缺乏反思意识的学生,我们可以在习题中让学生反思结果是否合理,让学生真切地感受到反思的必要性。对于有反思意识但反思内容较肤浅的学生,可以在习题中让他们反思结论能否推广,把他们的思维引向深入;对于平时解题时常因这样那样的原因出错的学生,习题设计时可增设错因分析,让他们总结应该注意的问题,这样的反思训练还可以由最初的单个题扩展到整个章节的一组题,坚持这种反思训练可提高他们的辨析能力。对于那些早有反思习惯且反思能力较强的学生,则应鼓励他们解题后从其他角度重新审视题目,改变已知条件,使之与原题条件相似,再看是否会有相同的结果;条件不变时,是否还能得出其他结果。沿着这些思路去反思,改变原题的结构,多角度演变,可以高效地巩固所学基础知识,灵活地运用所学数学方法,加强不同的数学知识之间的纵向、横向联系,由一道题演变成一组题,由单一知识点演变成多个知识点,由浅层思维演变成深层思维,这些都将有助于培养学生思维的创造性。

三、探寻解题规律,强调习题设计的对比性

解题规律要靠平时积累,这种积累并不是单纯地死记硬背,因为仅靠记忆的积累,知识总会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渐被淡忘。只有让学生亲身经历研究和解决问题的过程,在过程中感受探寻解题规律的乐趣,领悟解题的策略和方法,这种体验才是刻骨铭心的,这样探究出的解题规律才会真正属于学生自己。孤立的一道题常常不能展示某些规律,但有联系的几道题或一组题常常会蕴含一些内在本质。作为习题设计者的教师在平时的工作中,要善于发现、总结、搜集这些规律,并注意观察学生的课堂学习状况及作业情况,发现他们在这些规律的运用方面存在的问题,设计出一些蕴含本质规律的对比性习题或习题组,让学生在对比中探究、总结并验证,便可以使学生通过感知题组内在的规律性,发现题组内蕴含的数学知识,从而达到快速解题的目的。

总之,教师始终要有一双善于发现问题的慧眼,同时保持清醒的头脑,在习题中彰显智慧,适时给学生呈现出具有针对性、导向性、对比性的习题,让学生在精要的练习中抓住关键,直抵问题的要害,经过学生不断摸索、总结,学生的解题能力将在不知不觉中得到提升,那么“老师堂上一讲便会,学生堂下一做便错”的难题便会迎刃而解了。

上一篇:高中英语口语教学的探讨 下一篇:关于初中思想品德课创新能力培养的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