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提高学生课堂学习效率

时间:2022-09-23 09:08:37

如何提高学生课堂学习效率

【摘要】在素质教育以及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不断推进的今天,作为教师,必须与时俱进,创造性地去开发新的教学模式、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教师在教学中积极、有效的教学方法,比单纯的让学生简单、被动地接受知识更为重要。在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指导下,如何切实全面推行素质教育,关键在于如何切实提高学生课堂学习效率。

【关键词】课堂氛围 突出重点 备课

【中图分类号】G6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06-0162-02

课堂教学是教师与学生交流的主体,所以,在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指导下,如何切实全面推行素质教育,关键在于如何切实提高学生课堂学习效率。

一、营造积极的课堂氛围,是提高教学效率的重要策略之一。

教师必须积极创造条件,转化学生的负面情绪,以热情去感染学生,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

(1)教师的热情是首要:一堂课要上得好,教师必须先由良好的心态。

《名师讲述如何提高学生课堂学习效率》一书中“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角”一篇,李萍遇到的问题,可以说是绝大多数新教师遇到的难题。“这是一所普通的高中,学生相对差一些,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不高。”刚工作“拜师”,跟“师傅”们一起备课,坚持听课,整理后再给自己的学生上课。“可是,我教的学生考试成绩每次都不及老教师的学生。”通常这个情况下,有些新教师往往会产生抱怨情绪。而李萍却从另一个角度反思自己和老教师之间到底差距在哪里,得出“形似而神未必是”。最终凭借自己与学生差距不大,便于与学生沟通的条件,重新调整教学方式,将枯燥难懂的知识讲解得浅显易懂,学生学得既有劲又深刻。试想,如果李萍只知道抱怨而不改变课堂教学方式,很可能导致学生对这门功课失去兴趣,甚至产生厌烦的消极情绪。

所以,教师首先具备良好的心态,在教学过程中才能积极引发学生的热情,积极面对教学过程中遇到的各种问题和困难,在课堂更要做个“激情人”,最终使课堂教学朝着好的方向发展。

(2)备课备学生:备课过程中不仅要备教学内容,更要依据学生的接受能力,选择适合自己学生自主学习的课堂教学方式。

建构主义认为: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给学生的,而是通过学生积极思考、主动建构的。在教师传授给学生一定的知识和学习方法之后,教师要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欲望。在具体的教学中,要提高学生课堂的学习效率,就必定要抓住学生的主体不同的特点来深入,教师备课必须精心研究符合本班学生的课堂教学过程和方法,思考如何才能引起学生的喜爱和共鸣,如何才能让学生自己主动思考问题、解决问题,如何提高课堂45分钟的利用率等等。方式可以多种多样,小组探究,自己查找工具书,相互问答,演讲辩论等等,针对不同接受能力的学生,适当选择,合理利用到课堂中。这就要求教师在备课过程中,更多地去设计和整合,找到最适合学生的互动方式。

(3)课堂教学过程中尊重学生:关注课堂变化,以学生为本,让课堂成为学生个人魅力的展台。

新课改最基本的理念之一――坚持正确价值观念的引导与启发学生独立思考、积极实践相统一。教师的备课毕竟是在构想中,真正课堂的发展很可能与教师之前设计的不同。遇到这种情况,教师如果仅从自己的角度出发,将自己的课堂设计硬塞给学生,就很可能造成学生被动地接受,学习兴趣下降,主体性被忽视,效率自然不高。

在学习老舍的《想北平》时候,通篇文章结构理解之后,我针对第二段,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老舍在表达爱北平的时候,为什么要提到“爱我的母亲”这个细节。学生的答案基本上归于一点:对母亲的爱是与生俱来的,将这种爱和对北平的爱相对比,更凸显老舍对北平那种特殊的爱。其实这样的答案已经回答了这个问题的大部分,但我在设计这个问题的时候,提到“老舍很爱母亲”这个我认为人尽皆知的佳话,因而我始终没有肯定学生的答案。这样反复提示,反复让学生起来回答,既浪费了时间,又挫伤了学生的积极性,课堂气氛变得沉闷。课后,我就这个问题进行反思,觉得自己太过在意自己问题设计的答案,忽略了学生的思维和知识体系,导致本来踊跃发言的学生都不敢回答。于是,在另一个班上这节课的时候,我调整方向,先肯定学生的答案并对其进行总结,最后再指出“老舍爱母”的佳话。这样,既解决了这个问题,更重要的是从头至尾这堂课都在活跃的气氛中进行。

因此,教师的设计要根据学生课堂的反应而作灵活的变通,这个才成为“有效设计”,这样才能激发学生天性中最优美、最灵动的东西――思考,使教学效果达到极致。

二、突出重点,拓展延伸是提高教学效率的重要途径之一。即:就必须实现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优化组合。

一堂课时间虽短,但也是一个相对独立完整的系统,是一个复杂的微观教学过程。教师必须在教材的取舍组合上下功夫,内容必须要有一定的广度、深度和密度,对所讲内容的详略、先后顺序、讲练如何结合等必须作出精心的安排。心理学的研究表明,在一节课的前20分钟,学生精力充沛、思维活跃、学习效率高;20分钟之后,大脑开始疲劳,注意力开始分散,学习效率低。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注意这一特点,合理分配时间。一般地说,采用4:4:1的时间分配方案,即前20分钟讨论基本知识,中间20分钟作为训练辅导,后5分钟作为复习小结。教师要利用好学生开头的20分钟,将教学内容中重点难点突出,在中间的20分钟训练,更要强调重点难点的训练,让学生牢固掌握。并且注意拓展延伸,或温故知新,或拓宽学生知识面等等,尽量让学生在巩固基础的条件下,了解更多的相关知识,开阔眼界。例如,学习《廉颇蔺相如列传》,因为篇幅较长,内容也比较浅显易懂,教师应该把重点放在一些重要的字词上,让学生整理总结,如文章多次出现的“幸”的不同含义等等。同时,也可以引申到有关史记的其他故事,司马迁的人生等等。

三、课前“学案”,课后“反馈”。这就是课前预习和课后练习巩固两个阶段。

新课程改革提倡教育角色的转变,教师应该扮演的是导演,学生才是舞台的主角。教师充分备课,将上课需要注意以及解决的问题、重点和难点等用“学案”的方式让学生在课前先预习,而学生则在学案的引导下,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这才能演好课堂舞台剧。学生针对学案上的指导方向,预先对将要学习的内容进行思考,教师的充分备课和学生的充分预习相结合,课堂上就会减少“损耗”,从而能够大大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当然学案的设计应根据学生的个体情况而定。一般来说,目标越具体,兴趣越浓厚,合适的学习目标能让学生体验到成功的喜悦。教师应为学会创设获得成功的机会,成功的经验能使学生建立信心,提高兴趣。“目标太高”或者“目标太低”都不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同样,课后的复习巩固也必不可少。适当的相关练习可以巩固学生所学的知识,并且举一反三。练习的设置也必须遵循“不求多,只求精”的原则,在不增加学生负担的前提下,让学生学会运用知识解决问题。

总之,要提高学生课堂学习效率,必须始终坚持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性,让学生充分参与课堂活动。教师应该研究的不仅仅是自己该如何“教”,更重要的是学生该如何“学”,学生怎样才能学得更好。只有平衡好“教”与“学”的关系,才能创造“高效”。

参考文献:

[1]刘世斌 《名师讲述如何提高学生课堂学习效率》 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

[2]《普通高中技术课程标准解读》 人民教育出版社

[3]吴效锋 《新课程怎样教》 沈阳出版社

作者简介:

吴怡(1983.10-),女,汉族,江苏扬州人,现供职于扬州市梅岭中学,中学一级,本科,研究方向中学语文教学。

上一篇:现代生物技术的教学思考 下一篇:小学数学教学中运用现代信息技术的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