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美术教学应融入心理健康教育

时间:2022-09-23 08:15:38

初中美术教学应融入心理健康教育

每当人们在欣赏美术作品时,一种美好的心情油然而生,对于这种美好的心情,马克思曾经说过:“它比十副良药更能解除生理上的疲惫和痛苦。”心理学认为:受教育者的心理在教育过程中表现出来,又在活动过程中得到发展。因此,我们在美术教学中应充分融入心理健康教育,让学生主动地学,创新地学,快乐地学,促进学生养成健康的心理素质。

一、根据学生心理与身心发展特点和规律实施美术教学

初中阶段是学生从童年期向青春期过渡的时期。这一特殊时期的突出特点是处于半幼稚和半成熟期间,独立性和依赖性,自觉性和冲动性等各种矛盾相互交错。这是学生心理发展的重要转变期,其变化是急剧的、激烈的,是对外界的感受的敏感时期。国内外有心理学家称之为“否定期”“反抗期”“危险期”,其主要特点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初中阶段是学生思维由具体形象阶段过渡到抽象逻辑阶段的转折期,他们的学习要求不仅要了解事实,而且要掌握规律,不仅能叙述现象,而且要能解释现象,不仅会得出结论,而且要会论证结论。因此,虽然抽象思维能力开始占相对优势,但具体形象成分仍在起重要作用。

2.初中阶段的孩子自我意识开始发展,他们开始对人和事形成自己的评价标准,而且都有一定的向上性,但因为他们的心智不够成熟,思维的独立性和评判性还处于萌芽阶段。自我意识的成长与心理能力的滞后的矛盾,加上同伴彼此之间的情绪感染性较强,使这个阶段的孩子处事和学习都容易产生情绪化,容易受外界的刺激和影响。

3.由于身体生长发育显著,这一阶段的孩子常常认为自己已经长大成人,有一种独立性、成熟感以及强烈的参与意识。日益增强的自尊心,使得他们渴望摆脱成人的“束缚”,此时他们独立自主的要求是全面的,从行为表现到对人格独立的要求。然而毕竟他们的生理和心理尚未完全成熟,坚持性、独立性还不够,所以初中生个性虽然正在逐步形成,但发展很不稳定。

我们要根据初中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和身心发展规律实施美术教学。例如美术课堂上欣赏维纳斯女神雕像、一些人体绘画或雕塑作品时,由于某些学生缺乏文化素养和艺术鉴赏能力,他们对人体绘画作品和扑克、画刊区别不清,容易把美当作丑,把丑当作美。因此在教学中我们要适时融入心理健康教育,使学生的心理朝着健康的方向发展,让他们明白该如何正确对待人体艺术作品,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和艺术鉴赏能力。可以使他们认识到,人体绘画作品是为了突出表现人的形体美,是对人自身的赞美和生命的歌颂。它是一种健康的、具有积极审美意义的艺术品,能给人以美的感受。学生通过这种审美教育,有了辨别美丑的能力,就能自觉抵制画刊的侵袭,增强自身的免疫力,同时也能用正确的态度和方法欣赏人体艺术作品,提升自己的审美情趣。

二、在美术教学中关注学生智力与非智力因素的培养

初中美术课程能逐步培养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思维水平。美术教育对学生的观察力、记忆力、思维力、想象力等各种智力因素发展有着直接的作用,对非智力的培养也有促进作用。非智力因素的培养指的是培养学生的意志力,道德修养,克服困难的勇气和能力及自信、自立、自强的良好心理素质等,美术课程向学生提供了技术性活动的基本方法,有助于培养学生勇于实践和善于实践的心理品质,所以在美术教学中我们要同时关注对学生智力与非智力因素的培养。

现代教育学和心理学认为:“智力存在于人格的总体之中”。美术课堂上学生既动脑又动手,眼、脑、手多种感官协调并用,势必影响学生的感官和心理,能最大限度唤起学生的审美感受力、想象力和创造力,有利于学生智力水平的发展,同时美术教育又可以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稳定的心理素质、坚强的意志品质,我们可以这样认为:没有美术教育,就不可能塑造出完美的人格。

例如素描学习,素描是一切造型艺术之母,是绘画艺术的基础表现,也是美术基础教学的一种手段。但是素描作业程序非常严格,要求学习者循序渐进,而且必须有坚强的意志力。从第一次画几何体开始,需要学习者细致入微地观察、刻画,而且素描的技法不是唯一的,它依附于作者的审美体验。因此,完成一副形神兼备的素描作品,不仅需要敏锐的观察力,良好的技法,更需要坚韧不拔的毅力,坚持到底的品质。正如爱因斯坦说过的:“智力上的成就很大程度上依赖于性格的伟大。”

初中美术课程作为美育的一个重要门类,本身就包含情感与理性的因素、脑力与体力的因素。作为一名美术教师,我们要懂得学生的心理,在美术课堂教学中有机地融入良好的心理健康教育,在开发学生智力的同时,也要培养学生良好的习惯,坚定的意志、充分的信心、完美的人格,促进学生个性的形成和全面发展。(作者单位:江西省宁都县第三中学)

上一篇:图例在初中生物教学中的应用 下一篇:便携式动态轴重仪校准测量能力(CMC)评定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