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养育方式与犯罪青少年个性特征相关研究

时间:2022-09-23 07:20:34

父母养育方式与犯罪青少年个性特征相关研究

【摘要】 目的 分析犯罪青少年父母养育方式与其个性特征之间的关系,以便指导广大儿童青少年的父母采取正确的养育方法,促进青少年的身心健康。方法 采用父母养育方式评价量表(EMBU)和艾森克个性问卷(EPQ)对随机抽取的160名男性犯罪青少年和170名在校高中男生进行研究。结果 ①两组青少年的父母亲教养方式在情感温暖理解(FA1,MA1)、惩罚、严厉(FA2,MA4)、拒绝、否认(FA5)和过度保护(FA6,MA2)等主因素方面差异都呈现极显著水平(P

【关键词】 教养方式;个性特征;犯罪青少年;父母养育方式评价量表;艾森克个性问卷

Relationship between Parental Rearing Styles and Personality Traits of Juvenile Delinquent.Zeng Zhi, Xu Zhengqing, Teng Chunqin, et al. Management college of Economics and Trade, Nanjing University of Chinese Medicine, Nanjing 210029, P.R.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analyz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parental rearing styles and personality traits of juvenile delinquent, it can guide juveniles' parents to adapt better rearing styles, and promote the level of mental health. Methods Randomly 160 male delinquent juvenile (study group) and 170 normal juveniles were tested with EMBU and EPQ. Results ①The differences of the score in parental rearing style in affective(FA1, MA1), punishment(FA2, MA4), denial(FA5) and care(FA6, MA2) are very significant(P

【Key words】 Rearing style; Personality trait; Juvenile delinquent; EMBU; EPQ

青少年犯罪是困扰当今世界各国社会治安的突出问题[1]。由于青少年处在一个复杂的相互影响的社会系统网络之中,因此诸多因素会导致其犯罪行为的发生发展。除了智力、气质等个体保护性与危险性因素外,家庭的社会经济地位、家庭气氛、父母的教养方式、父母的监控等家庭保护性与危险性因素,以及同伴和社区的保护性与危险性因素都对青少年犯罪起着重要的影响作用。又由于青少年这一犯罪主体的特殊性,家庭因素的影响尤为重要[2],因为家庭是儿童社会化最主要的场所,也是青少年的价值观形成和行为规范习得的基础环境。Palmer等人认为父母教养方式是青少年犯罪的最显著预测因子[3]。本研究通过对少管所的犯罪青少年进行父母养育方式调查,并与正常青少年学生为对照,了解犯罪青少年在父母养育方式上存在的哪些误区,以便正确指导广大儿童青少年的父母采取正确的养育方法,促进青少年的身心健康。

1 对象与方法

1.1 被试 以江苏省某青少年管教所(简称“少管所”)随机抽取的160名男性犯罪青少年作为研究对象(说明:男性占犯罪青少年总群体的绝大多数,约98%,因此本研究只选择男性犯罪青少年作为研究对象),他们的年龄范围为16~19周岁,平均年龄17.4周岁,平均入狱时间为1.5年。对照组为170名在校高中男生组成,年龄范围为16~19周岁,平均年龄17.2周岁,两组研究对象在年龄上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1.2 工具 父母养育方式采用父母养育方式评价量表(EMBU)的中文修订版,该量表共有81个项目,用以评价父母教养态度和行为。通过主因素分析,从父亲教养方式中抽取出6个主因素,分别为情感温暖理解(FA1),惩罚、严厉(FA2),过分干涉(FA3),偏爱被试(FA4),拒绝、否认(FA5)和过度保护(FA6);从母亲教养方式中抽取出5个主因素,分别为情感温暖理解(MA1),过度干涉保护(MA2),拒绝、否认(MA3),惩罚、严厉(MA4)和偏爱被试(MA5)。因子分越高,表明父母教养方式在该维度上表现越突出。个性特征的测量选择艾森克个性问卷(EPQ)成人卷。该量表适用于16岁以上的成人,由101项问题组成,包含3个独立的个性维度,即精神质(P量表)、内向―外向(E量表)和神经质(N量表)。除此之外,还有一个效度量表(L量表)用以测试被试的说谎和掩饰性,该量表有时也作为一种个性特征,反映被试的社会朴实或者幼稚水平。各量表获得的粗分应按照年龄和性别常模换算出标准t分再进行比较分析,其中t分在43.3~56.7分之间为中间型,50%人群处于这个范围,在38.5~43.3分和56.7~61.5分之间为倾向型,38.5以下和61.5以上为典型。

1.3 施测程序 采用集中、匿名团体施测方式进行资料收集。主试向被试团体发放量表并发出指导语,被试团体按照指导语在量表上如实回答。

1.4 数据处理 采用SPSS 10.0软件包处理数据,并进行统计分析。

2 结 果

2.1 两组青少年的父母教养方式的比较 见表1。

从表1可以看出,犯罪组青少年与对照组青少年的父母教养方式除父亲在偏爱被试(FA4)和母亲拒绝、否认(MA3)在两种主因素上差异不显著以外,其余父母教养方式的各主因素都达到了显著水平。其中,父亲在情感温暖理解(FA1)、惩罚、严厉(FA2)、拒绝、否认(FA5)和过度保护(FA6)4个主因素及母亲在情感温暖理解(MA1)、过度干涉保护(MA2)和惩罚、严厉(MA4)3个主因素上两组的差异达到极显著水平。

2.2 两组青少年的个性特征比较 见表2。

从表2可以看出,犯罪青少年与对照组在个性特征上,除内―外向维度差异不明显以外,特别是在精神质和神经质两个维度上差异达到极显著水平(P

2.3 犯罪青少年父母养育方式与犯罪青少年个性特征相关分析

2.3.1 犯罪青少年父亲的养育方式与犯罪青少年个性特征相关分析 见表3。

有关父亲养育方式的6个主因素中,情感温暖理解(FA1)与犯罪青少年个性特征中精神质(P)维度之间存在极显著相关(P

2.3.2 犯罪青少年母亲的养育方式与犯罪青少年个性特征相关分析 见表4。

从母亲教养方式中抽取出5个主因素中(如表4所示),情感温暖理解(MA1)与犯罪青少年个性特征中内外向(E)和神经质两个维度之间存在显著相关(P

3 讨 论

3.1 两组青少年的父母亲教养方式在情感温暖理解(FA1,MA1)该项主因素方面差异都呈现极显著水平,也就是说,父母亲对青少年情感温暖理解上是造成青少年犯罪的主要教养因素之一。国内学者无论理论研究[4]还是实践研究[5]都得到了相同的结论。国外学者认为,父母的拒绝也被认为与父母的情感卷入一样对青少年犯罪行为的预测力极强[6],然而本研究只发现两组青少年除父亲的拒绝、否认(FA5)差异极显著外,母亲的该项因素(MA3)甚至没有达到显著水平。其原因可能缘于中外母亲在教养小孩时的态度差异。除此之外,家庭暴力也一直被认为是导致青少年犯罪主要因素,本研究的结果也同样加以了证实,即两组青少年的父母亲在惩罚、严厉(FA2,MA4)方面存在极显著差异。

3.2 犯罪青少年与对照组青少年相比,表现出更多的攻击性、缺乏同情心、性格更孤僻、抱有较强的敌意、情绪反应强烈且容易失衡等个性特征,这与目前国内相关研究结果基本一致[7,8]。甚至可以认为,这些个性特征正是容易导致青少年作出出轨行为的自身原因之一。

3.3 父母低的情感卷入以及父母的拒绝对青少年犯罪行为的预测力度最强。本研究也同样发现,父母亲在情感温暖理解(FA1,MA1)和拒绝、否认(FA5,MA3)与青少年个性特征之间存在极显著的相关。家庭暴力因素,如惩罚、严厉(FA2和MA4),也与青少年个性特征之间关系极显著。由此可见,父母的养育方式与犯罪青少年个性特征之间关系非常显著,是影响青少年成长的重要因素。当然,国外有研究提出,研究父母教养方式与青少年犯罪行为应该引入一个中介变量,即青少年对父母教养方式的认知[9],这将成为该类研究未来的新课题。

4 结 论

犯罪青少年的父母与对照组青少年父母的教养方式在情感温暖理解、拒绝、否认、惩罚、严厉等方面差异极显著。且其养育方式各主因素与犯罪青少年个性特征之间关系非常显著。

5 参考文献

[1]张应立.家庭缺陷与青少年犯罪.青少年犯罪问题,2002,1:47-50

[2]姚向阳.青少年犯罪问题与家庭教育.东方论坛,1999,3:84-88

[3]Palmer EJ, Hollin CR. Sociomoral reasoning, perceptions of parenting and self-reported delinquency in adolescents. Applied Cognitive Psychology, 2001,15:85-100

[4]邹泓,张秋凌,王英春.家庭功能与青少年犯罪的关系的研究进展.心理发展与教育,2005(3):120-124

[5]李慧民.犯罪青少年父母养育方式及与自身文化程度的关系.健康心理学杂志,2003,11(1):20-21

[6]Loeber R, Stouthamer loeber M.Family factors as correlates and predictors of juvenile conduct problems and delinquency. In M. Tonry & Morris (eds.), Crime and justice: an annual review of research,1986(7):29-149

[7]卢莉,李建平,张敏,等.少年犯父母教养方式及个性特征研究.中国学校卫生,2001,22(1):54-55

[8]李慧民,王莉,王黎.犯罪青少年心理健康状况与个性特征的相关研究.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02,10(4):311-312

[9]蒋索,何姗姗,邹泓.家庭因素与青少年犯罪的关系研究述评.心理科学进展,2006,14(3):394-400

(收稿时间:2007-08-26)

上一篇:大学生人际交往团体心理辅导研究 下一篇:心理控制源及相关因素对高考学生家长焦虑的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