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粤版高中文言文《陈情表》注释异同考辨

时间:2022-09-23 07:02:20

鲁、粤版高中文言文《陈情表》注释异同考辨

摘 要:关于高中文言文《陈情表》的注释,鲁、粤版在一些字、词的注释上存在差异,两者出入,必有一非,或二者皆误。现选其四例进行考辨:1.险衅:两者均误解为“灾难祸患”,当解作为“艰难和罪过”。2.吊:两者均误解为“安慰”,当解作为“慰问”。3.狼狈:两者均误解为“进退困难”,当解作为“困顿窘迫的样子”。4.鉴:鲁版属于误注,粤版是未考虑语境,当解作为“鉴察”。

关键词:高中语文教材;《陈情表》;文言文;注释

在高中文言文注释中,语义注释和文意注释是两种常用的注释方式。“为了帮助读者弄清这两种性质的注释,中国传统的注释书,非常讲究注释词语的选择。严格地选择程式化的注释用语,使读者一见这些词语,就能辨清注释的性质,指导读注时,只要把这种程式化的用语与注释性质对照起来,便可一目了然。”[1](P.251)落实到具体文言文的注释上,要切实做到“一字一句,分晓真切”。[2](P.446)现行教材不断规范编写的科学性,但也有一些不尽人意的地方。

近期因研习需要,反复阅读两版教材①关于《陈情表》一文的文言文注释,发现对于相同字、词意义的注解两版存在一定的差异,两者出入,必有一非,或二者皆误。为此,现选择其中的四则进行考辨,以期大家指正。

一、险衅

文本:臣以险衅,夙遭闵凶。生孩六月,慈父见背。(陈情表)

鲁教版必修三第2页:“险衅,灾难祸患。险,艰险,祸患。衅,祸患。”

粤教版必修五第127页:“险衅,艰难祸患。这里指命运不济。”

考辨:鲁教版与粤教版均有问题。鲁教版虽然对这两个字进行释义,但注释是错误的。粤教版的问题主要在三个方面:1.指代不明;2.把“险衅”注释为“艰难祸患”,将形容词与名词混搭在一起;3.是没有把“险”和“衅”的意思标注出来。

《说文解字》②:“险,阻,难也。”“险”的本义是“地势凹凸不平、不易通过的地方”。例如《易・坎》:“地险,山川丘陵也。”《左传・成公十三年》:“逾越险阻。”《左传・僖公二十八年》:“晋侯在外十九年矣,而果得晋国,险阻艰难,备尝之矣。”王安石《游褒禅山记》:“夫夷以近,则游着众,险以远,则至者少。”与课文这个句子有关的意义,一般辞书列了以下义项:

①危险。例如汉q贾谊《吊屈原赋》:“见细德之险征兮,遥曾击而去之。”宋q王安石《与王子醇书》之三:“上固欲公毋涉难冒险,以百金取胜。”

②险恶。例如《荀子q天伦》:“上而政险。”

③艰难,困难。例如《荀子・荣辱》:“安利者常乐易,危害者常忧险。”

显而易见,“臣以险衅”中的“险”是“③艰难,困难”,引申义为“坎坷,厄运”。

《说文》:“衅,血祭也。象祭^也。从爨省,从酉。酉,所以祭也。从分,分亦声。”“衅”的本义是“古代新制器物成,杀牲以祭。因以其血涂缝隙支撑”。例如《孟子・梁惠王上》:“将以衅()钟。”《吕氏春秋・慎大》:“衅鼓旗甲兵。”《礼记・乐记》:“车甲衅而藏之府库。”

与课文这个句子有关的意义,一般辞书列了以下义项:

①缝隙,间隙,破绽。例如《三国志q吴书q吴主传》:“逆臣乘衅。”

②事端,征兆。例如《国语・鲁语上》:“恶有衅,虽贵,罚也。”③罪过,灾 祸。

例如《后汉书・李固传》:“固之过衅。”

将此句置于文本中:“臣以险衅,夙遭闵凶。生孩六月,慈父见背;行年四岁,舅夺母志。”由此可见,这里的“险衅”是指下文的“生孩六月,慈父见背;行年四岁,舅夺母志。”

自己的父母英年早逝,李密将此当做是自己的罪过。又王力主编《古代汉语・陈情表》[3](P.929)注释:“险衅,指命运坎坷,罪孽深重。”

综上所述,“险衅”的注释应该改为:艰难和罪过。

二、吊

文本:茕茕孑立,形影相吊。(陈情表)

鲁教版必修三第3页:“吊,安慰。”

粤教版必修五第127页:“吊,安慰。”

考辨:两个版本均有误。

《说文》:“吊,问终也。古之葬者,厚衣之以薪。从人持弓,会非荨!薄逗菏椤ぜ稚酱》:“死则往吊哭之。”段注云[4](P.383):“K也。^有死而之也。《杂记》:‘吊者东面致命曰’。寡君闻君之。淑,善也。如何不善者,欲其善也。故引伸之谓善为吊。鲁庄公使人吊宋大水云。若之何不吊。《诗・小雅・节南山》:‘吊,至也。’笺云:‘至,犹善也。’”根据《说文》及段注,“吊”的本义是“悼念死者”。引申为:

①慰问(受难者)。北宋・司马光《赤壁之战》:“肃请得奉命吊表二子。”

②善。《左传・昭公二六年》:“帅群不吊之人,以行乱于王室。”

由上述有关“吊”的引申义可以看出,“慰问”为课文所用之义,没有“安慰”的意思。所谓“安慰”是“让别人心情安适”[5](P.609),而“慰问”是“安慰慰问。”两个词语的意思不完全一样。又王保才主编《古代汉语・陈情表》[6](P.389)注释:“吊,慰问。”

综上所述,“吊”的正确注释应该为:慰问。

三、狼狈

文本:臣之进退,实为狼狈。(陈情表)

鲁教版必修三第4页:“狼狈,形容进退两难。”

粤教版必修五第128页:“狼狈,形容进退困难。”

考辨:鲁教版和粤教版均有错误。两个版本均将“臣之进退,实为狼狈”中的“狼狈”解释为“形容进退两(困)难”,前后语义有重复。

关于“狼狈”的含义,一般辞书列了一下义项:

①比喻彼此勾结。如:狼狈为奸。按:旧说,狼狈两兽名。例如唐・段成式《酉阳杂俎・广动植》:“或言狼狈是两物,狈前足绝短,每行常驾两狼,失狼则不能懂。”

②困顿窘迫貌。例如《三国志・蜀志・马超传》:“宽、衢闭冀城门,超不得入,进退狼狈。”《后汉书・任光传》云:“更始二年春,世祖自蓟还,狼狈不知所向。”

③急速,匆忙。《世说新语・方正》:“明旦报仲智,仲智狼狈来。”

由以上义项可以得出,此句中的“进退”“狼狈”解释为“境况困顿窘迫的样子”。若是把“狼狈”释义为“进退困(两)难”,便会出现语义重复:“进退进退困(两)难”。

综上所述,“狼狈”的正确注释为:比喻困顿窘迫的样子。

四、鉴

文本:皇天后土实所共鉴。(陈情表)

鲁教版必修三第5页:“鉴,明察。”

粤教版必修五第128页:“鉴,审察,识别。”

考辨:鲁教版将“鉴”注释为“明察”,是无中生有。粤教版的注释不合理,应该考略到语境。

《说文》:“也。从金O。”《广韵・a韵》:“,同a。”“鉴”是“a()”的简化字。“因O、a()、R三个字本是同源字。”[7](P.342)《广雅・释器》:“a谓之镜。”《广韵・a韵》:“a,镜也。亦作监。”《新唐书・魏徵传》:“以铜为a,可正衣冠。”《玉篇》:“镜,a也。”《段注》[4](P:703):“镜一曰a,双声字也。”《淮南子・主术》:“借明于a以葜。”《段注》的校理者、清代学者徐灏在“鉴”字下曰:“a,古o作裕从皿以盛水也。其后范铜为之,而用以照形者,亦谓之a,声转为镜。”在字义上,三者都有“照视”的意思。《广雅・释诂三》:“a、镜,照也。”《庄子・德充符》:“仲尼曰:‘人,莫鉴于流水,而鉴于止水。”

段注云:“《毛传》:‘b所以察形。’”“鉴”由“照视”引申出来的意义有借鉴、鉴戒。如《墨子・非命下》:“为鉴不远,在彼殷王。”《诗经・大雅・荡》:“殷鉴不远,在夏后之世。”

今按,“鉴”的含义,和课文相关的含义,一般辞书有一下几种义项:

①鉴察。例如《汉书・武帝纪》:“朕嘉唐虞而乐殷周,据旧以鉴新。”唐・李朝威《柳毅传》:“不能鉴听。”

②鉴别,识别力。《梁书・到洽传》:“乐安任P,有知人之鉴。”

显然,文中的“鉴”应该解释为“鉴察”。

又,“明察”意有词“明鉴”。例如《三国志・魏志・杨俊传》:“俊自少及长,以人伦自任。……其明鉴行义多此类也。”《后汉书・陈蕃传》:“明鉴未远,覆车如昨,而近习之权,拖嗌冉帷!

综上所述,“鉴”在此处的正确注释应该是:鉴察。(作者单位:杭州师范大学人文学院)

注解:

① 《普通高中新课程实验教科书语文》(必修),山东人民出版社2014年5月出版;广东教育出版社2014年7月出版。以下简称“鲁版”、“粤版”。

② 《说文解字》,东汉许慎著,中华书局2013。下简称《说文》。

参考文献:

[1] 王宁.训诂学原理[M].北京: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1996.

[2] 王力.王力文集[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1990.

[3] 王力.古代汉语[M].北京:中华书局,2014.

[4] 段玉裁.说文解字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4.

[5] 《现代汉语通用字典》[M].四川辞书出版社,2011.

[6] 王保才.古代汉语[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1.

[7] 向光忠著,文字学刍论[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2.

上一篇:档案评价在中学英语写作教学中的运用 下一篇:日语多重连体修饰语的语序倾向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