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改呼唤新教法

时间:2022-09-23 06:27:59

摘 要:《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提出了一个全新的观念:语文就是生活。在实施新课改的今天,教师的教育教学方式也在不断地改进,新课改下的初中语文教学更贴近于学生生活,新的教学方式也应运而生。从以下几个方面阐述了新课改下的初中语文教学方法:转换角色,与学生互相交流、平等对话;学会倾听,培养学生的质疑精神;授人以渔,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打破课本局限性,充分开发课程资源。

关键词:新课改;平等对话;质疑精神;自主学习能力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给我们提出了一个全新的观念:语文就是生活。根据此观念我们重新审视手中教材,发现它只不过是一个文本,作为一名初中语文教师应恰当地利用文本来进行教学,而不只是传授教材知识。我们大家都知道,教学方法是由教学内容决定的,同时教学方法的改进对教学内容也有着促进作用。如今新课改的变化发展,彻底改变了传统的教学方式,因此,与之相适应的语文教学方法也理所当然地产生了。新课改既继承了教育传统中优秀的一面,也吸收了新的教学理念与观点,也是我们广大语文教师的愿望与要求。因此,在实施新课改的今天,我们的教育教学方式也在不断地改进,新课改下的初中语文教学更贴近于学生生

活,新的教学方式也应运而生。

一、转换角色,与学生互相交流、平等对话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积极倡导与学生平等对话的理念。只有这样,才能了解学生的实际生活,走进他们的心灵;只有这样,才能倾听学生的心声,尊重他们的个性发展;只有这样,才能转变师生角色,做到教学相长。那么,在我们的初中语文教学中,如何转换角色,与学生互相交流、平等对话呢?对话是老师与学生间的互动、学生与教学媒体间的互动。作为一名初中语文教师,我们应该定位好自己的角色,主动地“降”下自己的架子,不再以居高临下的地位俯视学生,而是“蹲下身子”与学生平等交流,做学生的知心朋友。在平时的教学工作中,不论是优等生还是后进生,我都一律对待、一视同仁,用自己的一颗爱心抚慰学生的心灵,与之产生心灵的碰撞,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做他们的知心朋友。因为我清楚地知道,只有教师与学生心交心、与学生平等相处,学生才能与你心贴心、与你愉快交流,老师与学生才能在个性、人格、思维等方面互相交流与互动,师生之间才能成为知心的朋友。例如,在学习人教版初中语文教材时,我经常与学生这样交流:(1)这节课你想学到什么呢?(2)怎样学才能有较好的效果呢?(3)你认为老师有什么需要改进的地方吗?在这样的民主、平等的交流之下,我往往会发现学生的一些惊喜,发现他们身上的闪光点,对于他们的回答,我也是以鼓励为主:“你真棒!”“你做得很好!”听到这些称赞的话语,他们的小脸上洋溢着喜悦。这样的话语带给学生的是暖意与亲近,使他们享受到成功的快乐,并进一步地产生自信心与成就感。久而久之,在与学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打开了学生丰富多彩的内心世界,也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

二、学会倾听,培养学生的质疑精神

学生求知的欲望是从“?”开始的,好的问题往往能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与探究热情,从而使他们能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学活动

之中。可是,学生提出的问题经常是五花八门的,这就要求我们教师要学会倾听,正确地对待他们的独特见解,并冷静地处理学生的疑问。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够主动地参与探究与体验,积极地发表自己的见解与看法。在我们的初中语文教材中,有些表面看似平淡无奇的内容,其实里面却蕴藏着不少有价值的问题,在教学过程中,我经常鼓励他们要从文本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文章的题目、内容、插图、结尾等处,都是我引导学生置疑的地方。例如,在学习人教版初中语文教材《爸爸的花儿落了》一课时,我先从“疑”入手,组织学生解读课题,然后提出这样的问题:“爸爸的花儿落了,指的是什么?”“文章的题目是不是还有其他的意思?”通过这种形式的质疑问难,学生的思维立刻高涨了起来,纷纷举手发言,我立即顺势引导他们带着问题精读课文,让他们在文章中寻找答案。这时,学生不仅是提问者,也是答疑者,他们在交流过程中互相启发、互相提高。学生质疑的目的是为了发挥他们的内因作用,培养他们主动探索的精神与独立思考的良好习惯。我经常指导学生要掌握“这是什么”“为什么是这样”“怎么样”的提问形式,同时教会他们在教材中做批注的方法以及归纳总结文章中心思想与写作特点的方法。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是我们的追求目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只有学会倾听,学生质疑精神才能得到进一步的发展。

三、授人以渔,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长期以来,我们的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以教师的讲解为主,学生只是被动地接受,形成了这样的教学模式:教师是课堂的主宰,教师依照教材内容给学生传授知识,教师是知识的传授者,而学生则成了装知识的“容器”,整节课教师进行“填鸭式”的满堂灌,教师 “咀嚼”后的内容,到了学生的“口中”却失去了自然的味道。这样,学生的思维习惯了接受,对于新事物和新知识则往往产生排斥心理。因此,在我们的初中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成了我们语文教师的首要任务。我的具体做法是:(1)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教育家布卢姆曾经说过:“一个具有学习积极性的学生,要比那些没有热情、兴趣和乐趣的学生,学习起来会更加轻松迅速。”因此,我们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尽最大可能地为学生提供全员参与教学过程的机会,使学生做学习的主人。在平时的教学中,我尽可能地给学生主动学习的权利,在课堂上能少讲的少讲,能不讲的不讲,常常采取启发诱导的教学方法,诱发他们学习的欲望,从而提高他们的自主学习能力。(2)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作为一名初中语文教师,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独立思考的能力是启迪学生思维发展的有效途径。在授课过程中,我经常通过“小组合作学习”的方法来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因为小组合作能够改善他们的人际关系,激发他们学习语文的积极性,进而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质量。

四、打破课本局限性,充分开发课程资源

语文是一门实践性的课程,因此,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实

践能力有着得天独厚的条件。在教学过程中,我特别注意由过去的“教教材”改变为“用教材教”,由教材本身逐渐向学生的生活当中延伸,由课堂逐渐向课外延伸,引导他们在生活中学到语文知识,到广阔的大自然中获取语文知识。例如,在学习人教版初中语文教材中的课文时,我经常让学生通过自读课文掌握字词的情况,然后对学生说:“你们很聪明,能够认识这么多的字,这些字除了在课堂上学到的以外,还能在其他地方学到吗?”同学们有的说是父母教的,有的说是在其他书刊上学到的,有的说是查字典认识的。这时,我会不失时机地引导学生,生活中处处有语文,我们的学习不能仅限于语文教材,而应该到生活中去学知识,并教育他们无论在什么地方都有机会学习语文。所以说,打破课本局限性,充分开发课程资源正好体现了大语文教育的思想。

总而言之,要使自己的语文课堂符合新课改的理念,充满生机与活力,作为一名初中语文教师,一定要打破传统的教育教学理

念,探索新颖的教学方法。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定要继续探索,践行新课标精神,使自己的教学方法越来越适合学生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2001-06.

[2]朱慕菊.走进新课程:与课程实施者对话.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06.

(作者单位 浙江省新昌县儒岙中学)

上一篇:小教大专班英语课教学策略 下一篇:追寻高中体育课堂有效教学之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