禅摄影的平淡美

时间:2022-09-23 06:05:28

禅摄影的平淡美

[摘 要] 平淡美是禅摄影意境美的主要特征之一,它是在质朴无华真率自然的外表下,含蓄着炽热的思想感情和浓郁的生活气息,平淡自然,真实生动,意味深远,情、景、理三者浑然融为一体。平淡美的表现形式有平中有奇、淡中有情、淡中有理三种。

[关键词]禅摄影 平淡 冲淡 平淡美

禅摄影是运用禅思维捕捉到禅机,从而创作出蕴含着禅意的照片,其关键是用心感物、用心摄影,其核心是禅思维的借鉴和运用,自始至终禅意绵绵。平淡美是禅摄影意境美的主要特征之一。

一、淡而有味的平淡美

平淡美是在质朴无华真率自然的外表下,含蓄着炽热的思想感情和浓郁的生活气息,平淡自然,真实生动,意味深远,情、景、理三者浑然融为一体,做到平中有奇、淡中有情、淡中有理。

(一)平淡。平淡的含义一是说人的品性浑厚淡泊;二是平常,没有曲折;三是特指诗文、书画风格自然而不加雕琢。

平淡是诗词等文学作品创作的风格之一,意指是少用辞藻、务求清真的风格形态。平淡的作品,其特点是单纯通俗,质朴冲淡,给人平淡而悠远的感受。平淡在唐代诗人、诗论家司空图的《二十四诗品》中谓之“冲淡”。冲淡是《二十四诗品》中的第二品,原文如下:“素处以默,妙机其微。饮之太和,独鹤与飞。犹之惠风,荏苒在衣。阅音修篁,美曰载归。遇之匪深,即之愈希。脱有形似,握手已违。”这段话的意思说,艺术家平时保持着沉静的思考,就会体会到冲淡的微妙。诗歌饱含着自然的气势,像伴随幽独的白鹤一起高飞。这境界像和煦的春风,轻轻抚摸着你的素衣,又好像响动的翠竹,柔声呼唤你同归故里。偶然达到冲淡,并不困难;勉强追求,就会很少如意。作品如果停留在表面描写,那就会和冲淡风格远离。司空图的话道出了冲淡的本质,冲淡强调的是一种人生态度,表达的是一种人生观。只有经过沉静的思考,在内心达到真正冲淡的境界,才能创作出冲淡的作品。

在我国传统的审美里,平淡是一种更高级的美学形态,所谓绚烂之极归于平淡。北宋诗人梅尧臣说:“做诗无古今,唯造平淡难”;宋代文学家、书画家苏轼也说:“大凡为文,当使气象峥嵘,五彩绚烂;渐老渐熟,乃造平淡”,他们都以平淡为最高的审美境界,那些激烈的表达方式因为用力过猛而常被归于下品。我国古代艺术家中最早崇尚平淡的诗人,当推东晋末期的陶渊明,其思想的核心是崇尚自然,他以恬淡的心情顺应自然规律,反映在诗中,也就呈现出一种自然的平淡的美。因为魏晋时期的文人濯足清流,不屈服于封建权贵,对安静美好的理想境界十分憧憬,这是形成他作品平淡的一个重要原因。

(二)平淡美。平淡美不是单调平庸,不是浮泛浅显,相反的,而是艺术家的艺术修养和思想修养同时成熟后,才能具有的一种气敛神藏、内蕴外朴的艺术特色。平淡美的平,是平中有奇的;平淡美的淡,是淡中见浓的,这是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而达到的极致的美,是一种炉火纯青的美、返朴归真的美。平淡美如一株脱尽浮艳的花,它不装腔作势,不弄姿色,不争奇斗艳,而以其天然资质之色和素朴纯净之美为人称道。元代诗人房论诗绝句云:“吐语操辞不用奇,风行水上茧做丝。眼前景物口头语,便是诗家绝妙辞。”这首诗论本身就颇具平淡美。

禅宗思想追求的是一种体验之美、生命之美和人生之美,有其独特的审美趣味,这审美趣味是禅宗主体或禅宗思想影响下的主体在审美活动中,对各种美的对象所表现出来的某种特定的爱好。禅宗把平淡作为一种特有的美学价值。平淡美恰恰是选择非常平淡、凡俗的日常生活景象,来传达和表现与日常生活感受相对立的具有佛理禅意的存在感受。在禅宗平淡美学的影响下,许多艺术家也把平淡美作为重要的审美范畴,追求淡中有味、平中蕴奇的创作理念。

北宋画家、理论家郭熙的《山水训》中说:“真山之烟岚,四时不同。春山淡冶而如笑,夏山苍翠而欲滴,秋山明净而如妆,冬山惨淡而如睡。”他从一个画家的视角借用雾气的不同特点来描写四季山峦景色。春天的山是浅淡如同美人的微笑,夏天的山是鲜美的翠绿,秋天的山是明净的如同美人的面妆,冬天的山惨淡无色就好象睡着了没精神。春山鸟语花香、妖艳妩媚,夏山葱葱郁郁、苍苍翠翠,两者可归于华丽美。秋山气韵幽幽、空灵明净,冬山旷达邈然、沉静健稳,两者可归于平淡美。苏轼的诗《饮湖上初晴雨后》:“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诗的首句描写西湖晴天的水光:在灿烂的阳光照耀下,西湖水波荡漾,波光闪闪,十分美丽。次句描写雨天的山色:在雨幕笼罩下,西湖周围的群山迷迷茫茫若有若无,非常奇妙。后两句拿西湖来比中国古代四大美女之首的西施,都具有天然美的姿质,西施无论浓施粉黛还是淡描娥眉,总是风姿绰约的;西湖不管晴姿雨态还是花朝月夕,都是美妙无比令人神往的。苏轼说西施平淡的装束也美,浓丽的粉黛也美,把西施的美写绝了,同时也把西湖的美写绝了。

二、 平淡美的表现形式

为了体现平淡美,在摄影选择景物时,一方面选景尚古尚自然,那些充满现代风格的景物距离平淡美的境界很远,钢筋水泥和灯红酒绿营造的只能是一派喧哗和躁动;另一方面,要舍大求小,并非所有自然景物都具备平淡味,大山大河多数呈现的是恢弘和壮美。只有小桥流水、斜风细雨才是平淡境界最钟情的景物。那些平常不引人注意的小景色、小物件,经过创造者的点化,会散发着耐人寻味的平淡美。平淡美的表现形式如下:

(一)平中见奇。在日常生活中,平凡的事物多如牛毛,这平凡之中却孕育着许多不平凡的东西。有才能的艺术家会独具慧眼,能从平凡的事物中发现不平凡的事物,能够通过平凡的事物提炼出和表现出不平凡的或神奇的东西来。

在平中见奇的创作中,艺术家们往往善于在人们习以为常的生活现象中发现深刻的不寻常的社会内容,而又以貌似平淡无奇的情节把它表现出来,这样的作品既没有重大的事件和巨大的场面,也不追求紧张曲折的故事或奇特引人的情节,其中充满了妙趣组合的细节描绘,朴实的象生活本身一样,一点也不见人工斧凿的痕迹,但作品却具有一股内在的神奇的动人的力量。如摄影家华仲明的作品《白鹭》。画面背景是一片紫红色,主体是暮归的白鹭和淡黄颜色的夕阳重叠在一起。对摄影家来说,拍摄白鹭暮归是很普通很常见的题材和事情,但当看似平淡的白鹭和夕阳重叠在一起,就产生了意想不到的神奇,正在飞翔的漂亮的白鹭象被罩上一个美丽的光环,加上色彩变幻的背景的衬托,作品如诗如幻,让人浮想联翩。如唐代钱选写白鹭的诗句,“忽背夕阳飞,乘兴清风远”;元代吴师道写白鹭的诗句,“白鹭秋日至,青映暮天飞”;就是颇具浪漫色彩的诗仙李白的“白鹭行时散飞去,又如雪点青山云”、“白鹭下秋水,孤飞如坠霜”的名句,也没有想象到如照片《白鹭》那样具有平淡美和神秘美的构思。

杨朔的散文《荔枝蜜》,从小时候被蜜蜂螫痛过以至于每见蜜蜂总不怎么舒服来下笔,写到作者到广东从化温泉吃了鲜荔枝蜜,觉得生活都是甜的,因而不觉动了情,想去看看自己一向不大喜欢的蜜蜂。当游历了蜜蜂王国,仔细观察了蜜蜂整日忙碌的生活情景,详尽地探询了蜜蜂的生活习性,从讨厌蜜蜂变成喜欢蜜蜂,最后梦见自己变成一只小蜜蜂。文章从寻常事情开头接着平淡的叙述,却写出了奇妙的结尾。

在诗歌的海洋中,有一种呈现着平中见奇风格的蓄势诗。它在行文上有鲜明的特色:诗的前一部分语言平白如话,甚至不像是诗歌的语言;而后一部分却在前一部分充分铺垫的基础上,异峰突起,化腐朽为神奇,卒章显志,给人以极强的审美享受。宋代司马光的《登山》即可作为这类诗的典范,全诗如下:“一上一上又一上,看看行到岭头上。乾坤只在掌拿中,四海五湖归一望。”这首绝句的前两句只是写了自己低着头十分吃力地爬山的情态,应该说是极平常的诗句,但是到后两句突然一转,境界顿然开阔,显得极有气魄,乾坤尽在手掌当中,五湖四海只在我这一望当中。明代开国皇帝朱元璋的《金鸡报晓》:“鸡叫一声撅一撅,鸡叫两声撅两撅。三声唤出扶桑日,扫败残星与晓月。”前两句笨拙之至,而后两句使全诗升华,读来平中出奇,跌宕起伏,意境恢弘。此类诗正因为有了前面的平,才能够衬托出后面的奇,平中转奇,使后面的奇显得更奇,使极为平常的诗句焕发出耀人的光彩,产生点石成金的效果。

新闻摄影记者史家民在回答日常新闻摄影报道平中见奇的关键是什么时,说:“最关键的问题就是要热爱生活、关注生活。在生活中体验,在生活中发现,从小处着手,从大处着眼。另外,从摄影的纯技术角度来讲,要经常变换一些更适合表现形象的镜头或者采用一个新的角度,想方设法避免拍摄一些老套照片,尽可能的给你和你的读者带回一张从前从没有见到过的照片。”

(二)淡中有情。平淡不同于平庸与淡而无味,是深厚的感情和丰富的思想蕴含在平淡的景物或朴素的语言里,是富有情味的,所以具有平淡美的艺术品是淡而有情淡而有味的。如顺天人的作品《通向春天的路》,画面是夕阳西下,只有几片似火的晚霞;村头的大树下,暮归的老农和牛。劳作了一天,牛累了,人也累了,何况又是一个老农。但他舍不得再劳累自己心爱的牛了,自己挎着播种的种子,肩扛着很重的耕地的犁,脚步沉重的走在回家的路上,但他的心里很轻松,他盘算的是秋天的收获。牛一点也没有负重,轻松的走在前面,而且缰绳也缠绕在牛的脖子,看来是老牛识途,看来这样的暮归已习以为常了。老农与牛在图片上所占篇幅很小,但老农对牛的情感却非常浓厚。作品看似平淡,细品则情意深长。

有人邀请明代才子祝枝山为自己珍藏的一幅古画题诗。他看那古画:萧索的古渡,参差的垂杨柳,待发的解缆商船,还有一位忧伤的送客少女……一幅离愁别绪相送图。祝枝山的题诗为:“东边一棵树,西边一棵树,南边一棵树,北边一棵树。树!树!树!树!系不得郎舟住。”诗歌表达了少女对心爱的人将要分离时的心情。前四句指物辨向,极其平淡。后两句语意陡转,别开生面,情真意切,写出了少女依依惜别的情感。她留不住将要乘舟离去的心爱的人,只得把希望寄托给眼前的拴船的大树了。诗歌非常平淡,但其中的情很深、爱很浓。

记得有一首山西民歌:“山在水在石头在,人家都在你不在。刮起个东风水流西,看见人家想起你。”民歌说的是一种任性的、没商量的爱情。纵然山在水在人家都在,可是你不在,当你不在,这所有的“在”都失去了意义,偌大的这个世界,只有孤孤单单的自己和默默的对他的思念。民歌平白质朴,又情深意浓。

当代诗人艾青追求诗的平淡朴素,追求语言的口语化。他认为“深厚博大的思想,通过最浅显的语言表演出来,才是最理想的诗。”他的成名作《大堰河――我的保姆》,诗作流畅浅易,语言质朴平淡,但这浅易、平淡之中蕴含着诗人来不可遏、去不可止的感情,撼动了无数读者的心。

艺术作品中要体现出淡中有情,必须是作者要有情,是作者将自己丰富的情感寄托到平淡的景物上,使情与景物完美结合,浑然一体。当代摄影家梅生在题为《摄影的情感表达》的讲座中说:“摄影不仅是技术和器材的载体,也是摄影家的文化和情感的表现。这种表现,是基于个人拍摄的一种感悟,一个摄影家对于中国历史,对于人文文化,对于个人情感,对于精神升华上的一种表现的形式。”他说:“一个摄影家你心里有了情了,你的情才能在你的眼睛所看到这些题材。就是我们经常讲,美学上讲的叫做客观物象,就是它跟你相互分离的,在自然界当中单独存在的一个物体,这个物体本来跟你、跟摄影家,本身它是没有任何关系的,但是为什么你的眼睛就看到它了,因为此时此刻,你心有所感,情动于衷,眼睛自然而然就注意到某一类的题材,而这时候你再去表现这样的题材,这个已经不是你要用相机去把它很好地描述下来了,而是你借这个题材来说摄影家自己的心里话,你的心里话有了倾诉的地方,有了倾诉的寄托,那么这个作品它能不感动人吗?所以这是我要说的,就是一个艺术家,一个摄影家,首先他自己要有情,你自己没有情那么你的作品肯定就没有情,你自己都不感动,你怎么去感动别人。”

(三)淡中有理。平淡的作品中蕴涵着深刻的哲理思考。我国古代的诗歌,讲究诗言志,讲究寄托,诗人往往在诗歌中寄寓自己对宇宙万物的理解、对人生际遇的思考、对精神理想的追求,使平凡的素材表现出不平凡的意境,这种情、景、事、理交融形成的意境十分和谐,往往令人神往。

在东晋陶渊明平淡的田园诗中,有在南风下张开翅膀的新苗,伴随他锄草归来的月亮,依依升起的炊烟,不嫌他们庭院荒芜重返旧草的春燕,在中夏贮满了清阴的堂前林,床上的清琴,壶中的浊酒,以及在他笔下常常出现的青松、秋菊、孤云、飞鸟等等都是寻常的事物。但他以诗人的情怀和睿智,善于能将深刻的哲理融入到这些寻常平淡的景物中,让平实的素材表现出不平凡的意境,把自己对人生、对现实的深刻认识形象化,把诗情与哲理紧密结合起来,将情、景、事、理浑融一起,发于事,源于景,缘于情,而以理为统摄。如他的诗《乙酉岁九月九日》中的后八句:“万化相寻绎,人生岂不劳?从古皆有没,念之中心焦。何以称我情?浊酒且自陶。千载非所知,聊以永今朝。”前四句直接阐述万物变化连续不断,人生不可能逃避辛劳,从古到今有生必有死;而后四句是诗人的情怀,对万物变化、人生苦短看得淡定超然,乐在酒中,管他千年以后将会怎样,且自唱怀,歌唱今朝,虽是重九暮秋伤时悲逝,却也洒脱依然。诗人在讲述自然与人的关系中,也渗透着生命的哲理:人应该顺应自然,一切委之自然。在陶渊明诸多哲理诗中的理不是抽象的哲学说教,而是在生活中亲自体验的,其中包含着生活的情趣。陶诗表现了他对宇宙、历史和人生的认识,是探索其中奥秘和意义的结晶,而这一切又是用格言一样充满着理趣的语言表现的,取得了言有尽而意无穷的效果。

摄影家李英杰的照片《稻子和稗子》,也是淡中有理的。1979年深秋的一个傍晚,李英杰在稻田旁散步时,见一位女农民正在田间捋稗草穗。问为什么这样做,答是为了避免在舂米时稗籽混进大米中不好分离。李问怎样区分二者的外形,她说:“非常容易,稗子总比稻子高出一头!”李当时心中一震大有所悟:稗子总比稻子高一头!因为稻子果实太饱满因负重而不得不低下头;而稗子因穗轻必高昂着头。其实,大千世界芸芸众生何尝不也是如此呢?那些有学问的人因知识富足总是如稻子般低沉着头,而越是无知的狂者才如稗子一般要表现自已必要高出别人一头。他突然感到这是一个绝好的创作题材,于是在稻田中反复琢磨拍摄了《稻子和稗子》。为了点明主题,便于理解作品的哲理,李又配了一首白话小诗:“骄傲的昂着头,是轻浮的稗子;谦虚的低着头,是饱满的稻子。”

军旅摄影家朱金平在哲理摄影上进行了艰辛的探索,并于2006年出版了哲理性摄影作品集《风景中的哲理》,其中不乏淡中有理的优秀作品。哲理摄影最大的特点就是把哲理与摄影紧密地联系在一起,是思想与图片的交响乐。影像与哲理的有机结合,使得哲理摄影具有了独特的魅力。原中国摄影家协会主席邵华在为此书所作的序言中说,这本书把哲学、文学与摄影三者结合在一块,成为当代摄影界独一无二的作品集。

上一篇:广告标语中新奇隐喻的关联分析 下一篇:水泥路面碎石化施工监理的质量控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