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教师网络教学接受意图的整合模型初探

时间:2022-09-23 05:15:49

高校教师网络教学接受意图的整合模型初探

【摘要】网络教学是一项教育创新。文章以技术接受模型为基础,结合网络教学对教师教学活动的有用性与易用性、组织支持度、职业熟练度等影响因素,探讨高校教师对网络教学的接受意图,形成一个整合模型,供进一步的实证研究。

【关键词】网络教学;教师;接受意图;模型

【中图分类号】G40-057【文献标识码】A【论文编号】1009―8097(2010)08―0106―03

一 网络教学是一项教育创新

随着网络时代的发展,网络教育以其特有的资源优势及灵活的教学方式日益显示其优越性。所谓网络教学,是指将网络技术作为构成新型学习环境的有机因素,充分体现学习者的主体地位,以探究学习作为主要学习方式的教学活动。网络教学的实施,突破传统教学模式,改变以教师为中心的教育观念,实现以学生为中心,促进教学方法和手段的变革。网络教学拓宽了学生接受知识的方法和途径,使参与式、启发式教学真正成为可能。教师不仅传播知识,更重在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对于习惯于以讲授为主、使用粉笔、黑板以及多媒体教室内PPT 课件的教师来说,网络教学在本质上无疑是一项教育创新。

然而对于这样的教育创新,并不是所有高校教师都能欣然接受,部分教师对新兴技术在教学上的应用具有一定的排斥,尤其是少数教学资历较为年长的教师群认为在教学工作中使用网络教学不但没有帮助,反而增加自己的教学准备量。相反,新一代的教师使用信息科技的习惯已经很久,对信息科技也多有了解,对网络教学多持有正面评价,认为使用网络教学可有助于提升教学效果。

国外研究分析个体(包括教师和学生)对网络教学的接受程度,大多采用技术接受模型(Technology Acceptance Model,TAM),TAM主要针对网络教学的有用性与易用性这两个因素,有学者增加组织支持度、职业熟练度以及对网络教学的兼容性因素,对TAM 做了部分扩展,改进TAM 的解释力(W. Hong等,2002)。

本文以TAM扩展为基础,包含技术接受模型、职业熟练度、组织支持以及行为意图,为研究高校教师对网络教学的接受意图提供研究框架。

二 技术接受模型及其扩展

技术接受模型主要有三个决定因素,分别是个人感知的有用性(Perceived usefulness,PU)、感知的易用性(Perceived ease of use,PEOU)以及社群压力(Social pressure)(Davis, 1989;鲁耀斌和徐红梅,2005)。图1可以概括TAM,结合高校教师的网络教学,回顾如下主要观点:

1 教师个人感知的有用性与易用性

Davis(1989)认为,技术的感知有用性与感知易用性影响着使用者的态度,进而影响行为意图。对网络教学而言,其有用性与易用性是教师决定使用网络教学的最主要因素。课堂教学中教师常使用网络平台,有助于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课堂教学结束后也可以与学生便捷地沟通信息,帮助学生了解、提高学习意图,能给予学生更好的教学印象,同时教师能很快地掌握网络教学的功能、技巧等,教师则认为可以提高教学能力,更愿意接受网络教学。因此,如果网络教学可以达到更高的感知有用性和易用性,教师使用网络教学的意图将会更高(Moore和Benbasat,1999)。反之,如果网络教学设计过于复杂,不仅在使用上难以说明,同时也增加教师熟悉网络教学的时间,教师使用网络教学的意图将会更低。

以单纯的TAM 来分析教师,除了教师的个人因素以外,教师群体内部的互相影响、教师本身职业的熟练度、学校主管的推广,这些来自群体压力的影响对教师使用网络教学都应有一定的影响力。

2 群体压力

如果网络教学可以增加教师个人的工作速度,改进工作效率,教师个人就会推广它,进而提升工作同伴的工作效率,让更多人使用并且达到整体的工作进度,增进同科教师乃至全体学校教师的教学质量,让学校更具有竞争力,达到培养英才的终极目标(Moore和Benbasat,1999)。

3 职业熟练度

职业熟练度(job relevant)是指网络教学可以让工作者更快地熟悉自己工作环境与工作性质,同时通过已有经验的引导,能更快地让教师了解工作范围与工作程度,进而提高教师个人的工作能力,改进工作效能,成为在工作环境上不可或缺的一部分(Paul等,2003)。

教师借助网络教学,可将更多时间用于指导学生或解答学生的疑惑,同时提升学生的上课注意力与培养学生的科技素养。显然,教师个人对网络教学越熟练,也就越容易使用网络教学,越利于教师提高教学工作能力(Magid等,1996)。如果学校所选择的网络教学便于使用,并依据教师对网络教学的了解程度、喜好、网络教学的趣味性、以及教师所要教学的知识等,那么将在教学过程中获得良好的反应。因此,职业熟练度对个体的感知有用性和易用性有相当的影响,进而对使用意图也有间接影响(如图2所示)。

4 组织支持

Black等(1991)指出,组织支持应该包括社会性支持和后勤性支持。社会性支持泛指组织内外提供信息,减少个体在工作上的不适应,加快脚步进入工作状态;后勤性支持指的是非工作性的支持,例如教育训练、居住等等,有助于互动适应与一般适应。学校组织的社会性支持与后勤性支持如图3 所示。社会性支持从组织外部的朋友、供货商、顾问、以及其它教育机构所获得的信息,透过这些组织外部的协助,可以更容易提升组织内部的工作效率与员工素养。组织的后勤性支持,指的是教师个人相关技术的提升,由内部教育训练所获得的支持,如信息部门所提供的软件手册、简介及相关课程训练等。高校内部的计算机训练可以让教师对网络教学有更深一层的了解,同时也比较愿意去使用网络教学。在培训的过程中,也能培养较高的使用意图以及正面地接受未来新的网络教学(Igbaria等,1996)。

显然,在教师个人对于网络教学的使用性与易用性上,组织的协助支持起到相当重要的作用,例如学校主动提供教师进修相关计算机网络教学的课程,提供教师相关的网络教学新的知识,以及同事之间交流协助。

5 行为意图

行为意图是指个体在需求尚未满足的情形下,寻找、评估、使用与处理一项产品或服务所表现的各种行为(Davis,1989)。个体使用评价模型(如图4)表明,网络教学的预期及其实际验证是影响个体使用满意的因素,期望与实际绩效相互作用的结果,个体将会出现满意或不满意的使用反应,使用行为意图将会循环地影响个体后续使用网络教学的评估决策(London和Della,1993)。

在技术接受模型之中,除了网络教学的有用性影响教师个人心理因素之外,网络教学使用的易用性对于教师个人内在动机也扮演着一个决定性作用(Ajzen,1991)。就网络教学而言,教师除了可用于课堂教学,同时提供快速浏览、修改教学内容、与学生交流互动等功能,而这一方便的功能也间接影响教师个人是否继续使用网络教学。因此,在教师个人行为意图上,个人的内在动机、网络教学的有用性以及便利性三者彼此交互影响(Davis等,1989)。

三 高校教师网络教学接受意图的整合模型

TAM对科技的接受行为具有良好的解释与预测能力,非常适于解释高校教师对网络教学的接受。根据前述文献,我们提取影响教师对于网络教学接受行为意图的4 项因素,包括“感知易用性”、“感知有用性”、“职业熟悉度”及“组织支持”。

Venkatesh(2002)主要认为,在影响行为意图的主要因素中,感知易用性、感知有用性属于决定性的外部因素。而Igbaria 等人(1996)则认为,除了PU 之外,工作相关性也足以影响感知易用性的需求,职业熟练程度引导出工作兴趣,进而引出自我探索,进一步影响感知的易用性。此外,除了讨论感知有用性与感知易用性,组织支持则应是额外考虑的外部因素,透过组织内部的影响力,可以决定教师个人使用网络教学的意图(Paul等,2002)。

综合以上研究因素,我们提出一个研究架构模式(如图5所示),供进一步的实证研究:

网络教学的有用性与易用性之间,具有一定程度的影响,而且用TAM来研究教师对网络教学的接受意图,不但可以更快地了解教师对于网络教学的感知有用性与易用性,同时也探讨网络教学推广过程中的其他因素,并达成一致性分析,因此本文认为,网络教学对于教师的使用性与便利性具有一定的影响。再者,职业熟练度对网络教学接受程度的影响已经在许多技术接受模型的研究中所提及,网络教学可以提高教师对于教学工作的熟练程度,了解教师个人的教学能力,同时通过网络教学的易用性,可让教师在教学现场上得到更大的帮助。如果教师个人能从组织获得的信息越多,对于工作上的效益与帮助就越大,换言之,教师从学校组织内所获得的知识越多,在课堂可以越有效地运用网络教学,从而提升教学质量。

基于上述模型,对高校教师的网络教学接受意图,笔者提出有待验证的命题:(1)网络教学的感知易用性与网络教学的感知有用性正相关;(2)职业熟练度与网络教学的感知有用性正相关;(3)职业熟练度与网络教学的感知易用性正相关;(4)组织支援与网络教学的感知有用性正相关;(5)组织支援与网络教学的感知易用性正相关;(6)感知有用性与教师网络教学接受行为意图正相关;(7)感知易用性与教师网络教学接受行为意图正相关;(8)职业熟练度与教师网络教学接受行为意图正相关;(9)组织支援与教师网络教学接受行为意图正相关。

参考文献

[1] Ajzen, I. The theory of planned behavior [J]. Organizational Behavior and Human Decision Processes,1991,(50): 181-211.

[2] Black J. S., Mendenhall M. and Oddou G. Toward a comprehensive model of international adjustment:An integration of multiple theoretical perspectives[J].Academy of Management Review,1991,16(2):292-315.

[3] Davis, F.D., Bagozzi, Richard P., and P. R. Warshaw. User acceptance of computer technology: A comparison of two theoretical modes[J].Management Science,1989,35,(8):982-1003.

[4] Igbaria, M., Parasuraman S., & Jack J. B., A Motivational Model of Microcomputer Usage[J]. Journal of Management Information System,1996, (13):127-143.

[5] W. Hong, J.Y.L. Thong, W.W. Wong, K.Y. Tam. Determinants of user acceptance of digital libraries: an empirical examination of individual differences and system characteristics[J]. Journal of Management Information System, 2002,18(3):97-123.

[6] Igbaria, M., Parasuraman S., & Jack J. B. A Motivational Model of Microcomputer Usage[J]. Journal of Management Information System,1996,(13):127-143.

[7] London, D.L. and Della Bitta, A.J.,Consumer Behavior: Concept and Application ,1993, 4, McGraw-Hill, Inc.

[8] Magid, I., Saroj, P., & Jack, J. A Motivational Model of Microcomputer Usage[J]. Journal of Management Information Systems. 1996, 13 (1):127-144.

[9] Moore, G.C., and Benbasat, I. Integrating Diffusion of Innovations and Theory of Reasoned Action Models to Predict Utilization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 by End-Users,in Diffusion and Adoption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 Chapman and Hall, London, 1996:132-146.

[10] Paul J.H.H, Theodore, H.K. Clark, & Will, W. Ma. Examining technology acceptance by school teachers: a longitudinal study[J].Journal Information of Management,2003,(41):227-241.

[11] Venkatesh, V, Speier, C., Morris. G. User Acceptance enablers in individual decision making about technology:toward an integrated model[J].Decision Sciences 2002, (33):297-299.

[12] 鲁耀斌,徐红梅.技术接受模型及其相关理论的比较研究[J].科技进步与对策,2005,(10):176-178.

上一篇:基于SCORM标准的“学习路径”设计 下一篇:基于云计算的移动学习系统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