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用任务驱动法提高小学劳技教学实效性

时间:2022-09-23 05:14:46

运用任务驱动法提高小学劳技教学实效性

摘 要:在劳技教学实践过程中,应以任务为线索,把教学内容内置在具体任务之中,让学生围绕要完成的任务提出问题,并经过独立思考和老师的引导,最终凭借自己的力量解决问题。教师在教学中要为学生搭起支架,在学生学习不够主动时,给学生提出任务,引导学生去完成并进一步完善学习计划,提高劳技教学实效性。

关键词:小学;任务驱动;劳技教学

劳动与技术教育是以学生获得积极的劳动体验,形成良好技术素养为基本目标,以操作性学习为基本特征的教育。基于对劳动与技术课程性质的认识,我在小学劳技教学实践中尝试运用“任务驱动法”,努力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什么是任务驱动法呢?任务驱动法是指将学科知识融入为学习这门课程而编制的若干学习任务中去。在教学中,教师通过若干学习任务的展示,与学生一起通过理解、动手、观察,从而学习新知识的一种创新型、理论实践一体化的教学模式。

我在劳技教学实践过程中,以任务为线索,把教学内容内置在具体任务之中,让学生围绕要完成的任务提出问题,并经过独立思考和老师的引导,最终凭借自己的力量解决问题。学生在完成任务的同时,提高了创新能力,学会了如何去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循序渐进地完成一系列学习任务。我认为,“任务驱动法”完全符合劳技教学设计的原则。

任务驱动法是以解决问题、完成任务为主的多维、互动式的教学方法,让学生积极参与,以探索问题来引起和维持学习者的兴趣,使其带着真实的任务去学习。我在实际教学中实施“任务驱动法”的基本策略主要有以下几个。

一、依据学生个性,精心设计任务

使用任务驱动法进行教学之前,教师应依据学生个性,对教材的内容作适当转换或调换,即揉合任务。由于学生在劳动与技术学科上的层次性、差异性很大,教师就要充分了解学生的知识结构和状况,并积累大量案例素材,为设置教学情境,即设计任务所用。在劳动与技术课的教学中,“任务”决定着教学目标,因此,“任务”设计非常重要。在教学过程中,一般做法是把教材中每一单元内容设计成一个大任务,再将大任务分解为若干小任务。如,三年级学生学习第二单元《拼接玩具》时,教师首先展示几件制作精美的七巧板、八巧板等拼成的作品,告诉学生:这些都是上几届三年级学生创作的拼接作品,你们想不想也学着做一做?或许你们做得比他们更出色。这样,有效地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接着老师布置具体任务:要求每一位同学通过本单元的学习,能举一反三,制作出不同形态的小鸟作品。此任务中含着本单元的6个知识点:(1)了解拼图玩具的有关历史。(2)认识常见的拼图玩具。(3)掌握常见的拼接方法。(4)了解拼接玩具的一般过程。(5)学会模仿制作简单的拼接玩具。(6)学习设计和制作拼接玩具。把这6个知识点隐含在6个具体任务中,根据需要再把每个具体任务分成若干个更小的任务,如第一个具体任务是了解拼图玩具的有关历史,其中隐含着2个小知识点(更小的任务),即:①拼图玩具的种类;②拼图玩具的拼接方法(剪切、组拼、粘贴)。每一个任务的确立都根据学生现有知识状况、教学内容的统筹安排而定。如,“拼图玩具的种类”这个小任务,假设学生基础较好,就可一带而过。无论是大任务还是具体任务,要交代清楚,让学生明确。教师的引导,学生的操作都要围绕任务展开。设计“具体任务”时,知识点不可涉及太多,因为劳动与技术内容广而杂,若一次让学生感到困难太多、强度太大,就容易产生畏难情绪。如,第一次学习常见的各种几何图形的拼接方法时,教师应尽量多做示范,详细讲解拼接要领,让学生多练习几次,直到学生能随意拼摆组合时,再布置下一个任务。

二、引导学生剖析任务,激发学生提出问题

任务是课堂教学的“导火索”,是问题提出的表现。通过创设的问题情境,把所要学习的内容巧妙地隐含在一个个任务主题中,使学生通过完成任务达到掌握所学知识的目的。每一个任务中都包含着新、旧知识。学生接受任务后,首先会思考如何去完成任务,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将会遇到一些不能解决的问题。学生自己提出的问题,是教学中要让学生掌握的知识要点,也正是学生想要知道的内容,这样就激发了学生主动求知的欲望。此时,老师再和他们一同学习新知识,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教学《缝布袋》这一课时,我先让学生观看多媒体课件,欣赏多种多样的环保布袋,再让学生说一说环保袋的用处,并问:2008年6月1日起,限制使用塑料袋,你们知道是什么原因吗?学生回答:(1)使用塑料袋太浪费,很多人只使用一次塑料袋就扔掉了。(2)塑料袋给环境带来严重的污染,等等。布置任务:每位同学缝制一个布袋。教师给出任务后不要急于讲解,而是让学生展开讨论、分析任务、提出问题。有学生说,经过前几节劳技课的学习,穿针打结会了,缝的方法也掌握了,就是不知道布袋要做多大才合适。这时,我提示学生,要根据布袋所藏东西的大小来定,所以要画样、放样。对类似这种没有学习过的,即隐含在任务中的新知识点,需要教师适时进行详细讲解。在学生缝制时,及时教育学生:“线不能太长,否则容易绕结。”最后让学生谈谈学会缝布袋的好处,进行思想教育。当然,在实行之初,学生还没有适应教师的教学方式,教师一开始要给予适当的提示。教师应根据实际情况,采用先粗后细,逐步求精的方法教学。对于某些任务,学生不可能一次性把所有的问题都提出来,只有学生亲自做到那一步才有可能提出问题,教师要随时帮助学生解决相应的问题。

三、根据实际的任务,适时进行点拨

提出任务之后,就需要学生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老问题由学生自己解决,新问题有的要通过教师指点、学生合作探索;有的甚至要求教师先做示范。劳动与技术课实践性非常强,“百看不如一练”,让学生先亲自动手实践远比听老师讲、看老师示范要有效得多。每节课教师总的讲授时间应控制在10~15分钟,其余时间尽量让学生操作即完成与授课内容有关的任务。教师在巡视的过程中,对完成任务有困难的学生要适时适度地给予指导和点拨。如,教学《小风车》时,我让学生先自学课本内容,动手尝试制作。学生在尝试制作的过程中,会碰到很多问题,我鼓励学生记录问题,并自己先探究,想办法解决问题。此时,教师巡视、指导每个小组,把学生碰到的普遍问题和创新的点子记下来,以利于稍后的点拨。以下是我点拨学生时的一段对话:

师:谁来把你的制作方法介绍一下?

生1:先用纸杯做发电房,挖好门窗,再做风车支柱,然后盖上屋顶,最后做风车框和风叶。

师:谁有不同的方法?

生2:我觉得把门挖掉不好看,应该把一边连着,然后向外折一折,变成半开的门。

师:这个创意真好。还有不同的方法吗?

生3:我们做的时候,用筷子很难戳进纸杯,后来换用穿豆腐干的棒子,有个尖尖头,比较好戳进去。

师:你们真会动脑筋!其他小组还有金点子吗?或者你有什么想提醒大家的?

生4:也可以用吸管代替。

生5:用剪刀先戳个洞。

生6:用空水笔芯。

……

生7:我想提醒大家的问题,是风叶的大小,刚开始我随手做了一个风叶,结果钉到木筷上,发现大得把风车框给遮住了。然后想到,风车框先不要戳上去,用风车框的小口在纸上画个圆,在这个圆里画风叶,再剪下来就不会太大了。

师:你真细心,谢谢你!

……

四、关注任务完成,以“评”促“学”

教学中教师积极地对学生的劳动作品进行评价,能够达到以“评”促“学”的效果。劳动与技术教学评价是教师掌握学生学习情况的有效途径,还可为教师设置下一任务提供依据。教师可结合教学实际,客观、全面地评价任务完成的质量,每完成一个课堂目标后就对学生进行测评,这是“任务驱动法”中最为重要的一环。如,在学了《纸杯娃娃》后,将学生做的纸杯娃娃放在一个展柜上展出,让全体学生细细品味,再在学生中选出几个小评委,评选优秀作品,颁发“最佳创意奖”、“最佳环保奖”。实践证明,积极的评价机制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使学生保持浓厚的学习兴趣,对学生的后续学习产生强大的推动力。另外,我们可以利用班级的一块墙报,专门用来张贴劳技课的作品,让别的学生也来学习同学作品的精美之处,这样不仅锻炼了孩子的动手能力,还促进了孩子创新能力的培养。

五、适时总结归纳任务,使知识系统化

教学中“任务驱动法”虽然把一些知识点分配到具体的任务中了,但它在某些方面改变了知识的完整性、连续性、系统性和逻辑性,学生在此情况下形成的知识体系不够全面。因此,在学生圆满完成任务的同时,并不意味着他们就很好地掌握了这节课的知识点,教师一定要善于总结归纳。我觉得在每堂课的开始,应复结上节课的内容,课堂结束前应归纳本节课的重难点知识。这样做,能帮助学生理清知识的内在联系,把零散的知识结构化、网络化和系统化,促进学生将所学的知识融会贯通,综合应用。任务驱动是手段,目的在于促进学生学习和掌握有关的知识,找到解决劳动与技术问题的思路和方法。有的知识先让学生有所了解,经过一段时间的熟悉以及相关知识的积累后,再深入理解,然后适时地加以概括和总结,让学生对知识技能的理解、认识、运用逐步深入。

总之,在劳技教学中运用任务驱动法,把传统的听讲模式的教学变成全体学生主动参与的开放式教学,每个学生的个性因此得到自由的释放,也使因材施教真正落到实处,提高了课堂教学的实效性。一堂劳动与技术课,只要教师的“任务”设计精巧,活动安排合理,就能充分调动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从而切实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和自主学习的能力,让我们的孩子在劳动与技术课中学会生存,学会创造,享受学习带来的成功与欢乐!

参考文献:

[1]黄露,韩金龙.任务教学法与大学英语多媒体课堂教学[J].外语界,2009(05).

[2]史国琦.让学生学会从动手制作到动脑制作[J].综合实践:劳动技术教育,2010(01).

[3]罗少茜.任务型语言教学[M].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09.

(作者单位 浙江省临海市杜桥镇山项小学)

上一篇:生活事例教学之我见 下一篇:让语文课堂兴趣更浓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