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在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时间:2022-09-23 04:55:16

论在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摘 要】小学语文课堂的“学习失落”由来已久,在当下颇有变本加厉之势,这只能导致语文教学效率低下。走出语文课堂中“失学”的桎梏,实现一种新的教学状态,这需要我们教师变“教师教,学生学”为“教师,教学生学”,把教学看做是一门艺术,把学生看做是活生生的人,着力抓学生的自主学习,着力抓学习方法的指导,让学生有充分做“主人”的动力、兴趣和机会,真正提升学生的语文水平。

【关键词】小学语文;自主学习;发展提升;高效

在小学语文课堂中“学习失落”的问题由来已久,屡见不鲜。“满堂讲”、“满堂问”、“满堂练”对许多老师来说是得心应手,甚至连名师的课堂,也难以摆脱“教”过于强势,以讲授为主,以问答为主……这样的语文课堂,学生难以彰显其自主性、能动性和创造性,常常受制于老师“疲于应付”,不能充分阅读、充分思考、充分表达。最后只能导致语文教学综合效率低下、学生发展达不到自主建构要求的理想境界。那么,如何走出语文课堂中“失学”的桎梏,实现一种新的教学状态?

一、给学生一片自主学习的天空

师者“解惑”,天经地义。如生有惑能自解,何不让学习过程自主?然而传统的“师道尊严”容易让教师迷恋于“教”的强权而淡忘了学生的“学”,因此,教师要学会做一位清醒的旁观者,变“教师教,学生学”为“教师,教学生学”,学会“退居其次”。教学是一个动态的过程,教师面对稍纵即逝的教学资源,要善于捕捉利用,从而使课堂教学涌动生命的灵性。抢占课堂容易,“退让”课堂不容易;做教者容易,做“牧者”不容易。“退耕还林”,退让课堂,是教学新理念在课堂实践中的真实显现,真正给予了学生一片自主学习的天空。

二、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评判一节好课的标准很多,但有一条是毋庸置疑的,那就是学生在课堂上是否有强烈的“参与欲”与浓厚的“投入欲”。曾经有过这样的经历:一节课因为学生兴趣索然,整个课堂就像一潭死水。学生或左顾右盼、或闭目养神、或交头接耳,我成了唱“独角戏”的,简直是“度分如年”,那时的下课铃声仿佛是最美的音乐。而有时,因为成功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整节课气氛活跃,学生始终处于一种积极思维、踊跃竞争的良性学习环境中。一节课仿佛行云流水般的,四十分钟如弹指一挥间。记得有一次学习《园地二》,这是一课相当于巩固拓展的练习,比较枯燥乏味。为此,我设计了一个闯关的游戏。上课开始,我就运用了“激将法”:“这节课我们就用四十分钟闯过五个难关,大家敢不敢挑战?”这一激,激出了学生的好胜心,可以说是“群情激奋”。在学习过程中,我或“自动请缨”:“这一关很难,还是我先闯吧!”或故作“垂头丧气”状自动放弃:“太难了,我也觉得有难度,我们就投降吧!”被我这么一激,学生可不答应了,他们争先恐后地举手……这一节课,我们可以说是“过五关,斩六将”,“势如破竹”。课后,学生还意犹未尽,下课围着我说:“老师,我还想玩!”可想而知,当老师的“教”已经无痕地化在“激发引导”中,当学生的“学”变得那么积极主动时,学习效果自然而然地事半功倍了。第斯多慧说:“教学艺术的本质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唤醒、激励和鼓舞。”正如大师所说,教师运用各种手段为学生的知识学习、情感体验推波助澜,整堂课才会精彩不断,高潮迭起。

三、提升学生的语文水平

从根本上说,我们工作的对象是人。人是活生生的,是千差万别的,如果我们一味地在课堂上按照既定的设计僵硬地“贯彻”,不管学生的反应,千方百计地“引导”学生步入自己的教学轨迹上来,那么,我们不就成了卓别林喜剧中的滑稽人?拿着一双扳手,用同样的态度,同样的方法,同样的动作到处扳动“螺丝”,机械地操作?那么,学生不就成了受人摆布的机器人?只知道被动地接收,被动听从命令,被动地操作?长此以往,学生可能就失去了学习的灵魂,这正是我们教学的悲哀。看过李敖写的《要吧金针度给人》,好为人师的李敖称,不仅要“绣取鸳鸯”,还要把绣鸳鸯的金针也拿出来给学生见识见识。正所谓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要把金针度与人”应该成为我们教师的共识。但如何“度金针”,却可以说是“八仙过海,各显神通。我想:如果我们每个教师都能得心应手地运用,那么我们不是可以长课文短教,以学一篇带出多篇?学生学会方法,触类旁通,岂不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记忆犹新的是我执教《赤壁之战》这一课的前前后后。在设计时,我就想:这么长的课文,我如何让学生结合精读、略读和浏览来学习?我如何抓一个切入口,“牵一发而动全身”?在教学中,如何引导学生把从精读课文中学到的方法用于阅读实践,逐步培养他们独立阅读的能力?那节课,我从整体入手,逐步聚焦。首先,让学生实践默读、浏览等阅读方法,梳理结构,讨论整个战役的经过,用小标题标出。然后,细读课文,凭借圈圈、划划、思考:1.为什么说火攻是个好主意?2.黄盖假投降,曹操为什么不怀疑?3.还有哪些条件或安排对取胜有重要意义?最后,总结练习,扩大成果:周瑜这一仗是否大获全胜?也许因为把充裕的时间和空间让给不同个性、不同潜能的学生自读、自探和合作学习,在课堂交流中,形成了一种其乐融融的富有活力的课堂气氛。特别是在讨论周瑜这一仗是否大获全胜时,学生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带着挑剔的眼光看待同伴的观点,课堂上充满研讨的声音、辩论的声音乃至争吵的声音。课后,学生仍不罢休,翻《三国演义》,引经据典,非要对方口服心服不可。这时,我是坐山观龙虎斗,偷着乐。可以说,这一节课,激活了学生阅读的期待。如果说把这节课看作是一场旅行的话,那么“结课”这个环节是一场更长远的旅行的新起点。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说:“你要把那些生动的,使人心情激动的东西装进儿童的意识,在装进去以后,还得操心,不要使它变成一支干枯的花朵,而要像一只离巢飞出的歌鸟,尽情地欣赏周围世界的魅力……”我想,一节课毕竟是有限的,让学生“学以致用”“活学活用”“举一反三”,才能更理想地提升学生的语文水平。

四、引导学生关注价值观

教师面对学生学习的多元反应,要善于引导。学生的多元反应并不都是正确合理的。学生的生活经验离不开社会大环境,他们对生活的价值观的体验可能是积极健康的,也可能是消极的不健康的,使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和重要任务,教师的教学评价要重视这方面的导向。在教学《狐狸和乌鸦》一课时,当学生认为狐狸很“聪明”,而且很有“恒性”,因为他善于观察,不断改变说话的口气,由向乌鸦问好,到“关心”它的孩子,到赞美乌鸦的羽毛和嗓子,直到乌鸦开口时,教师在肯定他与众不同的之时,要引导学生通过对课文的研读、体验、讨论和争辩进行甄别和评价,达到深化认识的目的。我们鼓励学生个性化的、多角度的、有创意的阅读,并不排斥阅读中的思维求同。即求是求佳的过程,这在学生的精神领域,则是一个不断求真求善求美的过程。

总之,语文课堂中的“失学”,就是学生丧失了学习的主体地位。本文探讨的是如何切实重视,真正确立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通过学生自读、自悟、质疑、讨论、写练和自我评价等方式,以及教师立足于学生自我学习基础上的适时点拨、启发、引导,构建新的课堂教学体系,让学生体验到一种自己在亲身参与掌握知识的情感,唤起他们特有的对知识的兴趣,在自主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从而使学生学会学习,提高学科能力,实现课堂教学的优质高效。

上一篇:综宝生物有机系列肥――苹果施肥套餐实用技术 下一篇:试论古代汉语中的“谓语前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