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前期对辽宁的特色管理

时间:2022-09-18 03:24:59

清朝前期对辽宁的特色管理

【摘 要】辽宁一直被看作是清朝的龙兴之地,在顺治帝迁都北京之后,出于对盛京的重视,以盛京为清廷的陪都,对辽宁采取了一系列的新措施,以此巩固盛京的统治,加强对辽宁和东北的管理,保证其稳定和发展。先后设置盛京将军和盛京五部,建立皇庄官庄,设置旗地,管理旗民,为了改变辽宁地广人稀,田地荒芜的现状,还专门了招民开垦令,以充实辽宁的人口,开发土地。

【关键字】清朝;辽宁;盛京将军

辽宁在清朝统治时期被称为盛京。清朝统治者一直把辽宁看作其龙兴之地。建州女真的杰出首领努尔哈赤于万历四十四年(1616),建立大金国,定都赫图阿拉。皇太极继位之后,于崇祯九年(1636)在沈阳称帝,改国号为大清,尊沈阳为盛京。顺治元年(1644)清军入关,以盛京为清朝陪都。辽宁极受清朝统治者重视,这从清廷对辽宁的统治政策可见端倪,清朝前期对辽宁实施了不同于中原地区的管理体制。

1、清军入关后辽宁地区的行政管理体制

1.1 盛京将军的设置

清顺治皇帝入关之后,“上以将迁都燕京,分命何洛会等统兵镇守盛京等处,以正黄旗内大臣何洛会为盛京总管”。[1]顺治三年(1646),清廷改盛京总管为“昂邦章京”,掌握盛京军政。康熙四年(1665),又改 “镇守奉天等处将军” [2],简称奉天将军。乾隆十二年(1747)改“镇守奉天等处将军”为“镇守盛京等处将军”,简称为盛京将军。整个辽宁地区变为盛京将军辖区。主要职责就是“镇抚留都,安辑旗民,董率文武”,军事上,“自将军而下,其最重且要者,……而皆统隶于将军。” [3]行政上,由于清廷对于辽宁地区的管辖方式与其他地区不同,所以盛京将军管辖盛京旗人户婚、田宅、诉讼诸事。

1.2 盛京五部和两府的设置

清朝对辽宁的管理特色还体现在盛京五部的设置上。五部为户部、礼部、刑部、工部、兵部。顺治十四年(1657),首先在盛京地区“置户、礼、刑、工四部”。在康熙三十年(1691)又设兵部。五部长官为侍郎,五部侍郎属于盛京陪都的留守官员,他们直属于北京中央政府,不受盛京将军管辖。盛京五部的设置突显了盛京作为陪都的重要性。

两府指的是奉天府和锦州府。清廷在盛京实行的是民族隔离、分区而治的政策,旗民分治是其根本特点。为了管理盛京地区的汉族民人,清廷在盛京推行了奉天府及其属下的州县民政系统。顺治十年(1653)首先在辽阳设府以管辖汉人民户。顺治十四年(1657)“夏四月,罢辽阳府,改置奉天府于盛京” [4],置府尹一人。奉天府专门掌管盛京地方民人之事,其中,如果是民人与旗人纠纷,则需要同盛京的其他官署共同审理。 “康熙元年,以锦州为锦县,属奉天府。四年,增设锦州府,县属府治”[5]。奉天两府的设置实际上是清朝一直推行的旗民分治的体现。旗署治旗,两府治民,有利于盛京地区的管理,也是对满族特权的保护,突显满族的特殊性。

2、清入关后对辽宁地区的土地管理

2.1 旗地和官庄的设置和管理

1644年,清军入关带走了大部分的满洲八旗,驻防盛京的八旗只有1600多人。至康熙时期,已增至20658人[6]。随着八旗兵驻防盛京,清廷专门给旗兵划分了土地,这就是旗地。“两黄旗设于沙河所,两白旗设于宁远,两红旗设于塔山,两蓝旗设于锦州”[7]。清朝政府为了保护旗地旗民,设立旗界、民界,康熙帝专门了上谕,“盛京田地,关系旗丁民人生计,最为紧要”,“将各处田地,清丈明白,务令旗民咸利,设立边界,永安生业”[8]。户部专门派郎中郑都“会同盛京户部、奉天府府尹,亲至各属地方,详查旗民田亩,分立界限…庶地界分明,旗民各安生业。”[9]旗地的设置解决了八旗兵丁的生活生计问题,保证了盛京地区的安定。

盛京地区的官庄分为皇庄、王庄和官庄。顺治、康熙初年,清廷为充实根本之地,改变盛京地区有土无人,沃野千里的现状,大规模编制田庄。皇庄由盛京内务府管理。比较大的皇庄有盛京粮庄、锦州粮庄等。王庄主要是皇帝赐给八旗王爷和开国功臣的土地。官庄则是朝廷拨给盛京户部、礼部、工部的土地。

2.2 《辽东招民开垦令》的颁布

清初,八旗从龙入关,大批的满族人口迁徙关内,造成了辽宁地区特别是辽东地区土地大量的抛荒,顺治十八年五月,奉天府尹张尚贤上奏朝廷:“盛京形势,自兴京至山海关东西千余里,开原至金州南北亦千余里,皆成荒土,……沃野千里,有土无人,……欲弥内忧必当充固根本,以图久远。”[10]在张的上书之前,清廷就意识到了盛京地区的有土无人,大量田地荒芜的现状。“顺治十年,定辽东招民开垦则例。”[11]清廷为了鼓励开垦,把授官与招民多少联系起来,“有招至百名者,文授知县,武授守备。六十名以上,文授州同、州判,武授千总。……[12]。对于招来的汉民,政府“月给口粮一斗,每地一垧给种六升,每百名给牛二十。”[13]事实证明,辽东招民屯垦令的颁发对于解决盛京地区的田地荒芜和人少地多的现实状况起到了积极作用。基本上达到了清廷所要的充实根本的目的。

3、结语

清廷入关后,对辽宁施行了一系列的统治措施,用来弥补八旗入关后造成盛京地区的空虚现状。对盛京地区的管理,清统治者前所未有的重视,也突显出龙兴之地的重要性。龚伟航在《清代汉人拓殖东北述略》中这样写到:“清人自以为异族人入主中原,猜忌之心未泯……以为非我族类,其心必异。故欲保留发祥地之东北,一旦中原有事,可以退守,不致蹈元人覆辙。”[14]也许正是出于这种考虑。统治者也多次发出了“盛京为满洲根本之地,所关甚重”的上谕。清初对于辽宁地区的管理突显了不同于其他地区的统治特色。这些政策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辽宁的稳定,促进了辽宁的开发。

注释:

[1]清圣祖实录(卷十六)[Z].北京:中华书局,1985:241.

[2](清)阿桂,等.盛京通志・卷二十三・建置沿革[Z].沈阳:辽海出版社,1997:381.

[3](清)阿桂,等.盛京通志・卷五十一・兵防一[Z].沈阳:辽海出版社,1997:849-850.

[4]王树楠.奉天通志・大事志(卷28)[Z].沈阳:东北文史丛书编辑委员会,1982:551.

[5]金毓黻.辽海丛书:扈从东巡日录卷上[M].沈阳:辽沈书局,221页.

[6](日)周藤吉之.《关于清朝驻防特殊性的考察》,东方学报.第十七册.

[7](清)鄂尔泰等修,李洵、赵德贵校点.八旗通志初集・土田志(卷18)[Z].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1985:326.

[8]清圣祖实录(卷91)[Z].北京:中华书局,1985:12-13.

[9]清圣祖实录(卷143)[Z].北京:中华书局,1985:18-19.

[10][11][12][13]王树楠.奉天通志・大事志(卷28)[Z].沈阳:东北文史丛书编辑委员会,1983.

[14]龚维航.清代汉人拓殖东北述略[J].禹贡,1936(6):105.

上一篇:小香葱平衡用氮磷钾肥料效应研究 下一篇:桉树栽培及病虫害防治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