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体系的思考

时间:2022-09-23 03:15:35

对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体系的思考

[摘要]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资助工作,越来越受到国家、地方政府和高校有关部门的重视,关心和解决好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学习和生活问题,帮助他们顺利完成学业,切实保障其身心健康发展,是高校资助工作亟需关注和解决的问题。本文通过分析我国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体系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就如何进一步加强高校资助体系建设,进一步完善资助体系的构建进行了思考,努力构建科学、高效的工作体系,创新资助理念,促进资助育人政策和体系的科学化,使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成长为自立自强、品学兼优、全面发展的合格人才。

[关键词]高校 家庭经济困难学生 资助体系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3)12-0224-02

以助学贷款为主体,国家奖助学金为支撑的新资助体系的实施,大幅度提高了对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资助面和资助力度,在维护教育公平,保证家庭经济困难学生顺利完成学业做出了积极的贡献。但从目前实施情况看,我国高校资助政策和体系还不够完善,存有一些问题,高校学生资助工作的助困育人目标还没有完全实现,特别是在整个资助体系的丰富和深化上,还存在一定的欠缺,因此,加强学生资助体系建设,确保党和国家的资助政策科学、合理、优化的实施,是高校学生资助工作面临的重大课题。

一、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体系实施现状

学生资助是党和国家高度重视的工作,多年来,国家出台了多项政策、投入了大量的资金用于学生资助,以维护教育公平,切实保障公民的平等受教育权力。特别是近四年来,国家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体系进行了重大调整,学生资助工作在资助理念、资助方向、组织机构、资金保障、具体措施等方面产生了重大变革。国家建立了以助学贷款为主体,国家奖助学金为支撑的政府性资助体系,同时,也要求高校在保证资金的前提下,建立符合高校实际情况的校内资助体系。各高校在积极落实国家资助政策的基础上,以无偿资助、奖励资助相配合为原则,在为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提供财力支持的同时,也为他们的健康成长提供多角度的素质支持。

从目前的实际情况看,各高校在落实国家资助政策、保障学生受教育权利等方面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但由于资助体系改革实施时间不长,各方面机制和体系还不够完善,高校学生资助工作的目的、意义还没有完全实现。

二、目前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工作存在的问题

(一)学生资助目标定向的单一性问题

目前,学生资助工作的目标定位相对单一,存在着强调结果,忽视过程的现象。资助家庭经济困难学生顺利完成学业,是学生资助工作的基本目标,但从高校育人的教育来看,仅限于从经济上资助和只注重学生能够完成学业的目标显得过于单一,其内涵和外延还不够丰富。

(二)学生资助体系建设不平衡的问题

在经济资助、精神资助、素质能力资助三个资助工作的主线中,精神资助和素质能力资助体系建设滞后,特别是灵活、个性化的资助和素质能力资助力度明显欠缺。

(三)资助措施内容不够扎实和丰富问题

对学生的精神资助、素质能力资助工作有很大欠缺,或者开展的项目和活动浮于表面,不能够从根本上满足广大学生的需要,也不能从根本上解决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所面临的实际问题。

(四)学生资助管理信息化建设滞后问题

目前,学生资助管理的信息化建设没有完全跟上,相对于教学、学生管理等成熟领域,学生资助管理没有形成高校适用的信息化体系,这也不利于学生资助政策的科学合理实施和公开透明实施。

三、完善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工作的建议

(一)建设双重主体并重的三维管理体系

学生资助工作队伍与受资助学生是资助工作的两个主体,做好学生资助工作,要切实围绕这两个主体,并使两个主体产生互动和推动,是做好学生资助工作的基本要求。建设三维管理体系主要抓好三项管理,即队伍管理、受资助学生管理和资金管理。

1.队伍管理。一要抓好学生资助工作教师队伍管理,学生资助是一项业务性较强,具有系统性和连续性的工作。加大对学生资助工作教师的培养和培训力度,通过业务知识培训、实用技能培训、外出考察等多种方式,提高学生资助工作教师的理论水平和实践能力。学生资助工作教师要统一思想,拓宽视野,提高认识,转变学生资助工作只是奖助学金评选和发放等事务性工作的观念,将学生资助工作作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的重要内容。二要抓好受资助学生队伍管理,成立学校、学院两级学生资助服务团,充分发挥学生的自我教育、自我管理功能,使其成为服务全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和资助工作的重要力量。

2.受资助学生管理。建立覆盖整个资助过程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及评价体系,形成覆盖整个资助过程的助前认定和助后考核制度体系。一是要加强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工作的管理和监督,提高认定工作的透明度,确保应助尽助。二是开展多种形式的经济困难学生家庭实地走访活动,掌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的第一手材料,为学生资助工作奠定良好基础。三是实施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评价制度,建立从学习成绩、平时表现、综合素质等方面综合考核受资助学生的制度,以确保资助资金的合理使用和助困育人目标的实现。四是建立全面反映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受资助情况和考核情况的资助档案,实现困难学生认定及评价的规范化管理。

3.资金管理。一是切实贯彻以国家助学贷款为主,以中央、地方政府、学校三级财政支持为辅的资金体系,确保政府性资助资金的及时合理发放和校内资助资金的按时足额拨付。同时,在做好现有社会奖助学项目建设工作的同时,积极拓展资金渠道,争取更多的社会公益资金作为资助力量的有益补充。二是严格资金管理制度,加强对助学资金发放、使用的监督,确保资金及时准确发放到受资助学生手中。

(二)建设全程立体,真心真爱的零距离服务体系

零距离服务体系主要抓好三大方面的服务,一是全过程服务,二是一站式服务,三是循环式服务。

1.全过程服务,是指为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提供从入学到毕业的全过程服务,重点建设“服务五加一工程”,“五”即:每学期与学生谈一次话、引导学生读一本好书、带领学生参加一次公益活动、组织学生撰写一份职业生涯规划、组织学生听一次人生报告。“一”就是与学生做一生的朋友。

2.一站式服务,即以学生资助管理部门为主体,涵盖学生资助相关部门的一站式服务空间和服务制度,重点建设一站式服务大厅,学生可以进行资助体系中各项工作的咨询和服务,确保高效完成学生资助的每一项工作。

3.循环式服务,将资助工作程序延伸到最基层,建立起“学校学生资助工作领导小组全面领导学校的学生资助工作——学生资助管理中心全面负责学生资助工作——学院学生资助工作小组——具体落实相关工作——班级资助委员——资助情况监督、反馈”的学生资助工作循环式服务模式,全面保障学生资助工作良好运行。

(三)建设科学规范,准确透明的学生资助信息化管理体系

建设学生资助信息管理系统,实现全部资助项目的网上评审和受资助学生的信息化管理,从而提高工作效率和资助项目的科学规范实施。学生资助管理系统,是科学规划、评审资助项目的重要依据和手段,是公开、透明学生资助工作和资助资金的重要载体。通过学生资助管理系统,可实现学生资助数据的标准化,确保数据的准确性;实现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管理、考核,奖助学金评选和其他资助措施的网上办公,提高工作效率和工作透明度,规范工作流程;通过建立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受资助情况动态数据库和电子档案,实时掌握困难学生的受资助情况及综合表现。以科学准确的数据为政策实施提供决策依据,进一步推动资助工作的公平、公正和公开。

(四)建立载体丰富的全方位素质养成体系

大力开展素质培养和思想教育工作,使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在获得财力支持的同时,获得全方位的素质养成教育和公民意识教育,从而培养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在感恩、诚信等方面的自觉意识和现代公民意识,实现资助育人的工作目标。

1.拓展和丰富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素质培养渠道,以品格高尚、素质全面,人文素质良好、道德品质优秀的大学生为培养目标。以绿色成长,精神培育、能力锻炼为主要方向,重点建设三大项目:“书香工程”通过开设教育书报亭,为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购买励志书籍或订阅一套青年读物等方式,并结合征文、校内外报刊发表的方式,搭建学生思想教育与交流的平台,激励学生多读书、读好书;“明德网络平台”以网络为载体为学生提供榜样学习、师生互动、交流思想和经验的平台;自办报纸《励行报》,以对经济困难学生进行素质教育和自立自强教育为宗旨,使其成为学生了解资助政策、获取精神食粮的励志读本。

2.实施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教育实践计划,教育实践计划以教育实践,素质拓展为主项,通过具体科研实践项目、社会实践调查、社会公益服务、创业计划等提升经济困难生的个人能力,培养学生的学术意识、责任意识、服务意识、自强自立和团队合作精神。项目由学生自主申请、自由组合,学校有关部门组织专家进行评审,每个项目可获得一定额度的资助和学分,以促进学生自我教育、自我提升和自我服务的自我实现。

3.搭建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特长活动平台,积极组织兴趣爱好广泛、特长能力突出的学生或组成团队,展示真我风采,通过多种形式扩展视野,自我锻炼,收获友谊锻炼。专业特长方面包括:网站制作,软件编程,平面设计,动画设计,外文翻译,文案策划,市场调查等。艺术特长方面包括:舞蹈演唱,家教教员,主持礼仪等,使学生充分发挥自身潜能和一技之长,帮助学生树立自强、自立的精神。

从“不让一个学生因为家庭经济困难而辍学”到“帮助学生顺利入学,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可见我国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工作的发展和进步,体现的不仅仅是要教育公平,更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教育发展观。高校资助体系的构建,关系到高校能否稳定发展,关系到我国人才培养大计能否实现,更关系到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能否落到实处。加快高校资助体系的构建,对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为建设创新型国家提供人才支撑具有更重大的意义。

上一篇:创新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对策研究 下一篇:体育专业课课堂有效教学模式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