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美术教学中的学生心理问题及其应对策略

时间:2022-09-23 03:02:24

高校美术教学中的学生心理问题及其应对策略

【摘 要】 由于良好的物质生活条件、高中阶段“灌输式”教学和学生自身兴趣爱好的影响,学生学习美术存在缺乏主动性、心理浮躁、缺乏毅力等心理问题。解决策略:一是在评画教学过程中,教师有意识指出学生绘画中存在的心理问题;二是在绘画教学过程中,有意识地激发学生的绘画兴趣,加强与学生的交流互动。

【关键词】 高校美术教学;学生心理问题;成因;教学策略

在当今美术教学中有诸多难题,例如很大一部分学生选择美术专业不是源于爱好而是为升学或就业;教师在教学中发现学生专业兴趣不浓,习惯把原因归结为学生的学习态度不够好、心理浮躁;大多数教师在绘画教学中偏重于技能讲授而对学生心理层面关注度缺乏,心理策略匮乏等[1]。这些因素极大地影响美术教学效果。本文试析学生心理问题形成的原因和具体应对策略,从中探讨一条适合美术教育的心理教学法。

一、学生心理问题及其成因分析

当今高校美术专业生源中,学生大多是因为文化课较差而选择艺考走曲线就学道路[2]。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大学生选择美术专业,大多是源于学生自身在这方面拥有较强的天生禀赋和强烈的学习爱好。

与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相比,现在美术专业的学生大多数对自己的专业谈不上热爱。形成这种心理问题的原因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源于现今良好的物质生活条件

现在在校的美术大学生都是80至90后,生活物质条件相对过去较为优越,并且其中独生子女家庭较多,因此从小呵护备至,形成心理娇气的问题[3]。

2、源于高中时期灌输式的教育

在高中时期灌输式的教育模式中,大部分学生形成了学习被动性,缺乏自主学习的精神。截然相反的是,高校美术教育环境,需要学生具备较强的自律性和自主性,才能适应其教学。

3、源于学生的学习兴趣

现在美术专业的学生受到社会、家庭等环境的影响,学习态度不端正,心理浮躁。内心导致大多数学生对自己专业大多谈不上热爱。同时,美术专业技术难度高需要坚韧的意志力并投入大量时间去钻研学习才能学好。因此,学生的心理问题已经对实际教学产生了负面影响。

二、心理问题的应对策略

浓厚的兴趣与爱好、强大的意志力都是良好的精神素质,也是人的内在精神动力。和过去相比,当今的高校在校美术学生缺失的是精神上的动力和良好的心理素质。这是当下美术教育面临的难题。“心病还得心药医”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要适当地把握学生心理并进行心理教育。但是,高校美术教师多强于专业素质,而心理教学知识和经验很欠缺。

1、评画教学过程中,教师有意识地给学生指出绘画中存在的心理问题

在实际绘画教学中不难发现,学生绘画水平不高,问题出现在技法上的几率相对较低。相比较而言,心理因素占据更大的比例。在教学过程中,如果仔细观察,教师就不难发现,学生画画的开始阶段,前几十笔状态较好,用笔的准确性很高。在绘画开始几十笔后,学生的态度开始懈怠。绘画的准确度就在相应地降低。败笔也越来越多。完成一幅画,需要成百上千笔甚至更多。每一笔都需要作者的深思熟虑和准确到位。然而,大多数学生绘画状态散漫,注意力不集中、耐心缺乏。为了解决这种问题,常常需要强调学生尽量认真画好每一笔。在评画过程中,除了评价绘画技巧,还从心理维度进行评价。例如,在评价一副画时,教师需要给学生指出这幅画在哪些地方画的不够认真,绘制到哪个阶段学生的思维比较混乱等,让学生懂得心理在实践中的重要作用。

2、绘画教学过程中,教师有意识地激发学生的绘画兴趣

笔者经过多年的教学实验,从中发现强调技能和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绘画兴趣相结合,实效远比单纯的技能传授效果好得多。注重培养学生的绘画兴趣,学生的一些不好的心理状态可以得到改善。例如,常让老师头疼的学生对美术专业兴趣和热情不高的问题,可以通过以下几个步骤建立和改善:首先教师需要让学生认识到专业学习的重要意义和实际价值;其次,教师设法让学生进步,使其感受到学习的成功感。众所周知,大多数的人都是很愿意做自己擅长的事情而回避自己不擅长的事情。一些美术专业学生对美术虽然没有热情但也并不讨厌。从学生的内心出发,他们也希望能做好专业。只要有良好的教学手段,例如,对学生的绘画进行适度的肯定和表扬;发现学生绘画的创新点并进行鼓励等,这些方法让这部分学生有成功感,从而就使兴趣和热情会有所提高。

3、绘画教学过程中,教师注重加强与学生的交流互动

在美术教学实践中,从心理层面,教师需要加强与学生的交流互动[4]。但需注意的是,师生在一种积极的互动状态,教师需要密切关注学生的作画状态,如:学生何时开始松懈和失去耐心。绘画笔触等比较草率的作品,通常都是学生失去耐心的表现。这时候,教师需要及时给学生适当的心理鼓励或者让学生调整心态,冷静下来。要求学生以挑战自我的认知和表现极限的态度挖掘自身的绘画潜能,提倡以自我超越的精神来作画,在教学中,笔者常常问学生“这是你的极限了吗?”“能不能再做好点?”学生答道“我还能再画好点”。通过潜能式交流互动,教学会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

三、心理教学策略运用的重要意义

心理教学策略的运用,除了能显著提高课程成果外,还能明显增强学生的心理素质。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热情会慢慢形成,学习的耐心和毅力都会有所改善。学生对专业态度的转变成效,不仅体现在对显著课程的影响,对将来学生的学习也会大有裨益。这是教育上的一种治本的方式。学生积极参与学习,能极大地提高教师的教学质量。

美术教学中,技能教学与心理教学同等重要,二者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关系。良好的技能教学能为心理教学提供支撑和帮助,心理教学又能让学生以最好的状态学习技能。但现在的美术教育状况是美术教师大多重于技能教学而较少涉及心理教学的探索,时代的变化需要我们的教学发展和完善,为学生身心素质的全面成长提供土壤。

【注 释】

[1] 杜先红.高校美术教学现状及其发展对策.美术教育研究,2013.6.96.

[2] 张翎.对美术高考热的理性思考.教育学术月刊,2009.9.52-53.

[3] 刘长慧,吕海红.浅谈美术教育对学生心理健康成长的作用.新课程研究,2009.8.190-191.

[4] Brown,H.D. 语言学习与语言教学的原则(英文版)[M].北京: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1.

【作者简介】

牟 川,宜宾学院美术与艺术设计学院助教,西南大学美术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油画技法.

上一篇:专业课程模块化教学法的探索 下一篇:高职院校日语听力教学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