质的研究在儿童人格结构研究中的意义

时间:2022-09-23 02:31:49

质的研究在儿童人格结构研究中的意义

【摘要】在儿童人格结构研究领域,量的研究一直占据支配地位。但是,量的研究方法自身的缺陷有时难以充分表现儿童的某些人格特质。而质的研究则因重视研究的现场性、细节性、描述性和全面性而越来越显示出勃勃生机。本文主要论述了量的研究和质的研究这两种研究范式在儿童人格结构研究中的作用,探讨了质的研究对儿童人格结构研究的必要性。

【关键词】人格结构;量的研究;质的研究

【中图分类号】G6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604(2007)01-0011-04

当前,在社会科学研究领域主要存在两种不同的基本研究途径,即量的研究和质的研究。量的研究是从特定假设出发,将社会现象数量化,计算出相关变量之间的关系,由此得出“科学的”“客观的”研究结果。质的研究则是以研究者本人作为研究工具,在自然情景下采用多种资料收集方法对社会现象进行整体性探究,使用归纳法分析收集的资料和形成理论,通过与研究对象互动,对其行为和意义建构进行解释性理解。 〔1〕

在儿童人格结构研究领域,量的研究长期占据支配地位,质的研究则发展较为缓慢,但近几年来,质的研究逐渐

展现出强大的生命力。

一、在儿童人格结构研究中量的研究的矛盾

性与局限性

人格是指在生物基础上受社会生活条件制约而形成的独特而稳定的具有调控能力、倾向性和动力性的各种心理特征的综合系统。人格结构是指人格所包含的成分以及这些成分之间的相互关系。

人格结构研究可以追溯到几千年前的人格类型说。受科技发展水平的局限,人类最初是凭借经验通过简单分类的方法对人格进行划分,这从我国古代的《易经》和古希腊时期克里齐的描述中可见一斑。科学心理学建立以后,人格结构研究迅速转向实证方向。尤其是上世纪30年代以后,研究者开始使用大量样本进行问卷测量,然后通过因素分析探讨人格的结构。经过数代心理学家近半个世纪的不懈努力,到上世纪90年代,大五因素理论(或称五因素模型, the Five-Factor Model)逐渐浮出水面,成为西方最流行的人格结构理论。该理论认为,人的人格结构由外倾性、宜人性、认真性、情绪的稳定性以及经验的开放性或智力等五个方面构成。“大五”的支持者们认为,这五个因素在某一抽象水平上代表了人格特质的总体结构,适合于多种文化背景下的人格结构研究。他们还进一步认为儿童的人格结构也由这五方面构成,并将儿童的人格结构称为“小五”。〔2〕儿童人格五因素模型理论提出后,在受到广泛欢迎的同时,众多与之不同的观点或理论也相继出现。例如,Van Lieshout和Haselager在研究儿童人格结构时发现,除上述五个因素外,外在活动性和依存性是儿童人格结构的两个新维度。〔3〕 Shiner提出,儿童人格结构应由四个因素构成,包括积极情绪对外倾性、消极情绪对神经质、侵犯对亲社会倾向、约束对尽责。〔4〕 更有研究者尖锐指出,目前支持“大五”的研究大多是在日尔曼语言(英语、德语、荷兰语等)中进行,而在非日尔曼语言中进行的研究通常并不支持该结论。〔5〕

同样针对儿童人格结构的研究为何存在彼此不同的研究结果?到底哪个研究结果更加合理?人们一时难以作出判断,甚至有人开始期待人格结构研究中“大一统”局面的来临。但是,我们认为,儿童人格结构的“统一”在现实中是难以实现的。已有研究表明,人格发展不仅受生物性因素影响,还受文化、社会阶层、家庭等社会性因素的影响。例如,对东方人与西方人来说,千百年来他们生活在不同的环境中,数代的累积与变异已经造成其遗传素质的差异,更为重要的是,他们生活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下,各自的社会文化环境、法律制度、行为规范等均对人格的发展产生作用,并影响人格结构的内容。因此,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人格结构应该既有相似性,又有差异性。我们曾通过教师评定的方式对我国幼儿的人格结构作过研究,结果表明我国幼儿的人格结构与西方人并非完全一致,各自具有自身独特的成分。〔6〕 这就为我们提出了一个新的理论思维视角,既然社会文化对人格具有难以忽视的作用,我们为何还要专心于追求“大一统”的研究结论呢?由于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人群彼此的人格成分总是存在差异,而这些差异中的一部分又因为量的研究方式(如因素分析)本身所固有的缺陷而难以完全显现在研究者面前,因此,另一种研究范式――质的研究开始引起研究者的重视。

二、质的研究在儿童人格结构研究中的兴起

以往,在关于成人人格结构的量的研究中,研究者往往是依据词汇学的具体研究路线进行研究。研究者先从字典上选取大量描述成人人格特点的特质词,经筛选后编制成封闭式问卷,对被试进行大样本测量,然后通过对回收数据的统计分析,最终得出成人的人格结构。客观地说,词汇法研究存在诸多不足,其中一个最明显的缺陷是该方法过于静态化,研究者选词的主观性过强(量的研究其实也存在着主观性),所选择的特质形容词不一定能全面反映被试的所有人格特点。尤其重要的是,在儿童人格结构研究领域,基于字典的词汇学研究方法明显不适用于研究儿童人格结构,因为研究者很难判断哪些人格词语是描述成人的,哪些是描述儿童的,这种难以明确划分词汇界限的研究起点最后当然难以清晰得出儿童的人格结构。

因此,近年来心理学家开始采用自然语言的研究途径对儿童的人格结构进行研究。研究者认为,某一社会中正在使用的对儿童人格特点进行描述的自然语言是在该社会背景下语言发展长期积累的结果,所以理应包含所有描述儿童人格特质所需的概念。某种差异越是重要,在日常生活中描述这个特点的词语就越多。要客观、全面、充分地探索儿童的人格成分,深入儿童的社会生活实际进行实地研究显得尤为重要。质的研究正好具有上述特点和优势,因此,它必然会出现在研究者的视野中,成为可供选择的一条重要研究途径。

众所周知,自科学心理学建立以来,量的研究一直占据支配地位。20世纪70年代以后,随着后现代主义心理学思潮、生态化运动等新的研究潮流的蓬勃兴起,心理学研究者开始对心理现象的复杂性、系统性与多层面性有了更多的了解,也对心理学研究有了更深的认识。在此背景下,一些研究者开始积极探讨质的研究在心理学研究中应用的可能性与途径。经过二十余年的实践,目前质的研究已经在心理学研究方法、检测手段等方面取得了较大的突破,建立了一套程序化、规范化、结构化的研究方法体系。但是,作为研究方法的两大阵营,量的研究和质的研究之间仍然存在着较为激烈的论战。量的研究者重视数字的精确性,质的研究者则重视丰富翔实的情境细节。建立在实证主义基础上的量的研究认为,质的研究只能对研究问题进行初步的探索和描述,不能进行逻辑论证和科学检验。建立在建构主义基础上的质的研究则认为,无论在经验层面、哲学层面还是伦理层面上,质的研究都比量的研究更加优越。〔7〕

其实,量的研究与质的研究并非处于完全对立的状态,它们只是分别使用不同的方法,从不同的角度对事物的不同侧面进行研究。量的研究依靠对事物可以量化的部分及其相关关系的测量、计算和分析,在一定程度上把握事物的“本质”。质的研究则通过研究者和被研究者之间的互动,对事物进行深入、细致的体验,获得一个较全面的对事物的“质”的解释性理解。这两种方法各有特点,因此,与其说量的研究与质的研究是相互对立的两种方法,不如说它们是一个连续的统一体,彼此之间有许多相辅相成之处。如果将两种研究范式结合起来,就能既注意宏观层面上对事物的大规模调查,得出较普遍的结论,又能在相对微观的层面上对事物进行细致、动态的描述。

三、在儿童人格结构研究中应用质的研究的必要性

基于上述探讨,我们认为,对儿童人格结构研究来说,质的研究方法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第一,人格结构是一个非常复杂的综合系统,单独使用量的研究方法可以宏观揭示儿童人格包含的主要成分,但在研究人格结构时量的研究所惯用的因素分析等方法却难以避免地将人格成分中相对独特或不常表现出来的部分牺牲掉了,这无疑不利于将儿童的人格成分全面展现出来。而质的研究可以用描述的方式将儿童的人格特点较为形象地表现出来,同时,由于质的研究具有描述性特点,一些看似不重要、实则可能表现出文化独特性的人格特质就不会被遗漏了。

第二,对于成人人格结构研究而言,成人的自我描述可以成为研究的素材,但这种自我描述对儿童来说则比较困难。儿童,尤其是幼儿的心理发展水平较低,他们对自我的描述具有片面性和表面性特点,不可能做到深度挖掘和全面客观描述,因此对儿童的描述必然要通过熟悉他们的第三者间接进行。家长或教师无疑是最合适的人选。但由于家长或教师的描述往往是零散杂乱的,有些描述是针对儿童人格特点的,还有许多描述与儿童的人格特质关系不大,甚至毫无关联,这就需要研究者审慎对待这些人格行为描述,通过质的研究方法对这些杂乱的描述词汇进行整理,把实质相同或相似的描述归为一类,把实质不同的描述分开。这项工作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同时又是量的研究难以做到的。

第三,质的研究方法更能体现结构性研究过

程的实质,即“自下而上”的研究思路。质的研究是要发掘熟悉儿童的成人的经验,而不是仅仅沿用一些社会上或者学术上已经存在的见解或结论。研究的目的是要从成人的经验中抽丝剥茧地看到儿童人格结构的一般性现象,进而分析研究对象的内在意义,定义抽象概念,建构理论。所以说,这是一个“自下而上”的研究过程。通过质的研究可以对特定文化背景下儿童的人格结构有一个直观而生动的认识,并可以大致归纳出哪些人格特质对儿童来说是相对重要的,哪些是较少出现的,哪些是区别于成人的。由于质的研究者密切接触社会实际,因此,他们的研究似乎更能从儿童日常活动的表现中“归纳”出人格结构的本质。同时,尽管质的研究主要以描述性语言为主,但也可以如同量的研究那样提炼出一些基本的统计数据,与量的研究结果相互印证,并可以为量的研究提供依据和基础。

四、两种研究途径在儿童人格结构研究中的结合

近年来,有关质的研究与量的研究的结合问题已经成为社会科学领域的关注焦点,要求两种研究途径彼此合作的呼声越来越高。随着心理学研究的发展,量的研究与质的研究开始出现融合。有研究者指出,质的研究与量的研究如同我国古代的阴阳太极图,随着各自的不断成熟,两者都将离开自己的极地走向边缘地带,进而形成平等对话。〔8〕尤其是近十年来,量的研究与质的研究彼此渗透已经成为心理学研究的一个重要发展方向,许多研究者开始有意识地在自己的研究中结合两种研究方法以提高研究的质量。

人格结构是一个多层次、多元化的复杂系统,既有客观、可量化的一面,也有主观、不可量化的一面,而量的研究与质的研究可以从不同角度采用不同方法对其进行研究,如果能结合两者所长,无疑对提高研究质量大有裨益。

对儿童人格结构研究来说,很难说质的研究完全从属于量的研究,因为它在为量的研究提供依据的同时,也会在微观层面上为我们提供大量的事实,弥补量的研究自身的不足。因此,在儿童人格结构研究中,量的方法与质的方法都具有独立的地位和作用,它们可以相互补充,从不同角度和层面对问题进行探讨。

总之,在心理学量的研究方法日益追求复杂化的今天,质的研究对儿童人格结构研究的重要性日益突显。质的研究方式对儿童人格结构的描述性、形象性、全面性和细节性关注是量的研究难以企及的,它可以从另一个视角尽可能全面地展示出儿童人格结构的全貌。

参考文献:

〔1〕〔7〕陈向明. 质的研究方法与社会科学研究〔M〕. 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12,466.

〔2〕JOHN O P, CASPI A, ROBINS R W,et al. The “Little Five”:Exploring the nomological network of the Five Factor Model of personality in adolescent boys〔J〕.Child Development, 1994, 65: 160-178.

〔3〕VAN LIESHOUT G F M & HASELAGER G J T.The Big Five Personality Factors in Q-sort descriptions of children and adolescents’〔M〕∥HALNERSON C F J,KOHNSTAMM G A,MARTIN R P.(eds.) The developing structure of temperament and personality from infancy to adulthood. Erlbaum, Hillsdale, NJ, 1994: 293-381.

〔4〕SHINER R L. How shall we speak of children’s personality in middle childhood:A preliminary taxonomy〔J〕. Psychological Bulletin, 1998, 124:308-332.

〔5〕DI BLAS L, FORZI M, PEABODY D. Evaluative and descriptive dimensions from Italian personality factors〔J〕. European Journal of Personality, 2000,(14): 279-290.

〔6〕杨丽珠,张野,刘文. 基于教师描述的幼儿个性结构的验证性因素分析〔J〕.心理科学,2004,27(3): 575-579.

〔8〕张红川,王耘. 论定量与定性研究的结合问题及其对我国心理学研究的启示〔J〕.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1,(4): 99-105.

Significance of Qualitative Research in Study of Children’s Personality Structure

Zhang Ye

(College of Educational Science, Shenyang Normal University, Shenyang, 110034)

【Abstract】Quantitative research has been dominating the study of children’s personality structure. However, its defects made it difficult to express some features of children’s personality. In comparison, qualitative research could make up these defects for its emphasis on situation, detail, description, and comprehensiveness. This paper mainly discusses the roles of these two research models in the study of children’s personality structure while focusing on the necessity of qualitative research.

【Keywords】personality structure;quantitative research;qualitative research

上一篇:论儿童研究中的道德问题 下一篇:有理论的实验和有实验的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