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与经济赶超

时间:2022-09-23 02:11:51

精神与经济赶超

中图分类号:F015 文献标识:A 文章编号:1009-4202(2011)09-000-01

摘 要 目前中国正处于赶超经济发展阶段。本文首先介绍经济赶超的定义,然后对精神因素在经济赶超过程中发挥的重要作用进行经济学分析,最后提出建议。

关键词 精神 经济赶超

一、经济赶超的定义

赶超是经济上的后进国追赶发达国家并最终要超越的一种经济发展过程,它是一个动态的概念,包括两层含义:第一层是追赶,主要强调经济发展的基础和速度;第二层是超越,即经济发展水平和质量的全面提升。赶超是建立在后发优势上一个重要概念。其基本含义就是特殊的经济超常规增长过程。

翻阅德、日、美三个国家经济发展的历史我们可以发现三个国家的经济发展战略不同、产业政策不同、制度安排和政府政策皆不同,但是我们发现这三个国家却都实现了经济赶超。这使我开始思考三个国家是不是有什么内在的精神因素支撑着国家可以实现经济赶超呢?而这种内在的精神因素对我国经济发展有着重大的启示。

二、精神与经济赶超之间关系的经济学分析

德国产品和日本产品开始都是以价廉质次闻名世界的,但是今天他们确实产品品质和质量的代表。从我们对这段历史的总结以及从舒绍福 对德国人为什么可以在经济中实现赶超以及保持大国地位的总结、加拿大人霍尔罗德对日本人具有的精神的总结,我们发现勤劳节俭、学习、勤劳以及创新的精神在德日经济发展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又从韩毅、张兵(2006)对美国在赶超过程中清教徒精神对美国经济的影响,我发现了三个国家在实现经济赶超中具有的共同的精神,那就是:勤劳节俭和创新的精神。当然这两个精神并不是全部精神的代表,一个国家要发展是综合精神的结果比如说学习精神、勤劳和创新等等。而本文着重分析这两个精神在经济赶超中的作用。

(一)勤劳节俭精神的经济学分析

根据索罗的增长模型,储蓄率在经济赶超中起着重要的作用,一个国家的储蓄率越高,稳定状态的资本存量和产量就越高。见图1。

在这个图形中,我们可以看出当储蓄率由 变动到时,稳定状态的资本由变动到 ,虽然两个国家开始的资本存量不同,但是只要是相同的储蓄率,就可以达到同样的资本存量,这可以解释为什么德国虽然在二战中损失惨重,很多设备厂房都被毁灭,但是几十年后同样能再度站起来。同时我们从图1.1中,也可以看到如果一个国家的储蓄率比另外一个国家高,在同样产出函数的情况下,高储蓄率的国家必定有高的资本存量,即高的产出。虽然经济初始阶段资本存量不同,但是只要一个国家的储蓄率比另外一个国家高,那么高储蓄率的国家便能实现经济的赶超。

在经济赶超时候,勤劳节俭的精神,对于三个国家的高储蓄率是至关重要的,勤劳节俭的精神是实现高资本存量和实现经济赶超的关键因素。

(二)创新精神的经济学分析

这里我用完全内生熊彼特模型来进行分析创新对经济赶超的作用。

假定总产出函数为:

其中Y表示总产出,Q表示中间物品的种类(水平创新部门的个数), 表示第i种中间物品的生产效率; 表示第i种中间物品的数量, 表示生产第i种中间物品需要雇佣的劳动力数量; 是中间物品的替代弹性。根据Jones(1999),假定水平创新和垂直创新的积累方程分别为:

其中 表示用于第i个垂直创新部门的劳动力数量, 表示水平的质量水平。根据对称性,我们可计算得:

根据(2)式得,水平创新的速度与劳动力增加的速度相同,假定劳动力中用于垂直创新的比例为s,用于生产中间物品的比例为 (1-s),即:

根据(2)到(5)式,当经济处于平衡增长路径上时,可求得经济增长率:

其中 是平衡增长路径上劳动力中用于垂直创新部门的比例,其可以表示为模型各参数(包括政府政策)的函数。根据(6)式,即使没有人口增长,经济也可以实现持续增长( 与n无关);政府政策可以通过影响劳动力在垂直创新部门和中间物品生产部门中的比例,进而影响经济增长。

三、对中国的启示

(一)勤劳节俭

中华民族以勤劳节俭著称,但自改革开放以来,越来越多的声音是加强消费,刺激消费,向美国学习。凯恩斯理论认为解决经济发展的动力来自于需求,用需求和供给曲线来解释为什么要刺激需求。但是我们知道尽管凯恩斯理论在30年代的大萧条中起到了重要作用,但是却没有能够解决70年代的石油危机问题。我们从索罗模型中知道,过低的储蓄率会导致稳定状态的资本存量较少,从而导致产出减少。我认为尽管凯恩斯理论在短期内会解决经济的问题,但是在长期内要使经济达到较高水平的稳定状态或者资本黄金率水平的资本状态就要有适当的储蓄率。

(二)不断学习、不断创新、追求卓越

我们在学习别人技术的同时,不仅是要模仿,而且要彻底弄懂产品的技术原理,并且在此技术上结合本国的特点加以创新,制造出更优良的产品这样才能在市场上超越对方的产品,最终赢得市场。只有保持追求卓越的精神,在产品的每个环节都精益求精才能让中国制造在世界市场上不是便宜的代表,而是质量的象征,才能真正的获得产品更多的附加价值。

参考文献:

[1]金明善,车.经济赶超理论.人民出版社.2001.11.

[2]萧国亮,隋福民编著.世界经济史.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4.

[3]严成墚,龚六堂.熊彼特增长理论:一个文献综述.经济学季刊.2009.4(第8卷第3期).

[4][美]N.Gregory Mankiw.宏观经济学(第五版).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5]韩毅,张兵.美国赶超经济史.经济科学出版社.2006.7.

[6][加]霍尔罗德,考特兹.商业制胜之日本.东方东方启达翻译中心刘寅龙、柴金译.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

[7]Richard Lord著.商业制胜之德国.东方启达翻译中心陈子慕、颜竹译.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

[8]舒绍福.德国精神.当代世界出版社.

上一篇:事业单位业务活动内部控制 下一篇:劳动价值论概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