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小学数学练习设计的有效性策略

时间:2022-09-23 02:02:38

浅谈小学数学练习设计的有效性策略

【摘要】 随着课改的深入,教师的教学理念已经得到更新,他们力求创设丰富的情境,巧妙构思重难点的突破过程,却忽视了练习设计的重要性。我们知道,一堂成功的数学课,它的练习设计一定是有质有量的。但在日常数学教学中,教师投入到练习设计上的精力和智慧往往微乎其微。

【关键词】 练习设计 有效性策略

【中图分类号】 G61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6-5962(2012)06(a)-0134-01

有教师认为,做完书上编排的习题和教辅用书上的习题已经够了。笔者认为,教材上的习题远远达不到练习要求,如何改变这样低效的练习效果,激发兴趣,培养思维,笔者在实践中观察思考,并进行了一些探索,并总结如下:

1 从封闭走向开放

数学教学中,教师应根据一节课的教学目标,使教学过程突出重点,突破学生学习的难点,对重点内容可采用集中性练习,对难点既要抓住关键,又要适当分散。在此练习阶段:引进适度开放题,设计开放性练习,激活思维潜能。教师应设计一些条件多余或不足,答案不唯一的练习,这样有利于学生的发散思维、求异思维的培养,更利于学生从模仿走向创新。

如果教师在教学中经常设计一些开放性的练习,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将得到较好的发展,所学的知识能够灵活应用,数学学习将变得生动活泼而富有个性。

2 从零散走向统整

苏赫姆林斯基指出:教育的技巧并不在于能预见到课堂的所有细节,而在于根据当时的具体情况,巧妙地在学生不知不觉中做出相应的变动。课堂练习也是这样,要讲究技巧,盲目地练是低效的,练习要有针对性,练习得巧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对于那些易混淆的内容,要引导学生加以辨析。在内容上,可将单一的、零散的练习内容进行有效地整合,可设计以下几种练习:

2.1 设计变式练习,消除心理定势

通过一些变式的练习让学生明白问题的本质,使学生的思维在变通性上得到发展。

如特级教师徐长青在教学“重复”一课时,新知教学后,徐老师出了一道题:

班有男生25人,女生20人,一共有多少人?

这道题的出现,着实让很多学生跳进了老师设计的“陷阱”,原因其实很简单,学生刚刚明白了遇到重复问题时该减去重复的那个“角色”,这时教师适时地回头杀了一个“回马枪”,就是为了让学生消除思维定势,并不是我们今天学习“重复”,就所有的题目都有“重复”,所有的练习都用同样的方法解决,而应该随时去辨析。

2.2 设计干扰练习,预防感知错误

教学中有一些题目从表面看似乎没有多大的区别,而实质上有所不同。

如一年级教学加减法的意义时,教师设计这样一道题:

树上原来有15只小鸟,飞走了5只,树上还剩几只小鸟?

树上原来有15只小鸟,现在还剩下5只,飞走了几只小鸟?

这两道题看似一样,实际上条件有所变化,练习时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辨题能力,预防感知错误。

2.3 设计综合实践性作业,架起知识与能力间的桥梁

一位教师在教学平面图形面积计算的复习课时,出示了下面一道题:

这是一扇卫生间的门,为了美观,需要给门涂上油漆。怎么算出涂油漆的面积呢?你能解决吗?(门的面积减去玻璃和门锁的面积)

那么这里需要用到哪些知识呢?(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三角形、梯形、圆形的面积计算公式)

3 从单一走向多样

课堂练习不能只重数量而轻质量,要在“精”和”趣”字上下功夫。如果练习缺乏精心设计,只是重复的,大量的“题海战术”,只能加重学生的负担,打击学生的学习热情。因此在学生掌握了基本的数学知识,这时教师不能只关注习题的本身,应设计一些新颖的、趣味的,具有挑战性的练习。

3.1 以“趣”激活思维

如教学面积和面积单位后,教师出示一篇马小哈的数学日记:星期天早上,马小哈拿着面积是1平方米的毛巾洗脸。洗完后,坐在1平方厘米的方桌旁吃饭,不小心,将1平方分米的大门牙嗑掉了……学生在读完这样有趣的练习后,不仅能有效地巩固所学的面积单位的知识,更能激发学习兴趣。

3.2 以“动”促进思维

两条线段互相垂直(如图),你能添上几条线,使它变成你熟悉的图形,并求出面积吗?

学生其实是极富创造力的,他们的智慧在指尖流动,设计精彩纷呈……:

3.3 以“度”提升思维

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充分利用好课堂教学中的每一分钟,紧紧抓住教材中的主要矛盾,突出教学中的重点、难点,在关键处要有所突破,以取得最佳的教学效果。教师在练习的设计中,要非常讲究教学内容的精与巧,将有限的时间化在关键处,尽可能节省出时间,用于发展学生的智能和技能。练习的设计要遵循:由易到难、由简到繁、由基本到变式、由低级到高级的发展顺序去安排。坡度的大小根据学生的实际而定,一般来说年龄越小坡度越小,基础好的坡度可略大一些。但不论班级如何,总应该有一个坡度,不宜在一个平面上做机械的重复。

上一篇:浅谈小学数学教材“二次开发”的研究 下一篇:浅析如何提高小学数学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