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导入设计

时间:2022-09-23 01:56:07

浅谈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导入设计

中图分类号:G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745(2014)02-0106-01

摘要:新课导入是小学数学教学的重要环节,做好新课导人工作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在教学实践中,我们需要根据实际情况,积极采取相应的新课导人策略,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更好地实现小学数学的教学目标。

关键词:小学数学 教学 导入

良好的开端,等于成功的一半。课堂教学也是如此,新课导入是课堂教学的启动环节,是指“课堂教学开始之时。教师有意识、有目的地引导学生进入新的学习状态的教学组织行为”导入虽是仅占几分钟或几句话,它犹如乐曲的“引子”,戏剧的“序幕”,负有酝酿情绪,集中学生注意力,渗透主题和自然地搭建新旧知识的桥梁等作用。

一、数学课堂导入教学环节的作用

1.1吸引学生注意。小学生好奇心强,如果教师在导入时精心设疑,注意揭示矛盾,创造一定的问题情境,就能使学生很快集中注意力,促进其思维的发展。巧妙地导入新课,可以起到先声夺人、先声服人的效果,吸引住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一上课就能把兴奋点转移到课堂上来,集中在教学的内容上。

1.2激发学习兴趣。兴趣是人对认识和活动的需要的情绪表现,是积极探究事物的认识倾向。教育家第斯多惠说: “教育成功的艺术就在于使学生对你所教的东西感到兴趣。”精彩的导入会使学生如沐春风,如饮甘露,进入一种美妙的境界。

1.3明确教学目的。有明确的教学目是一堂好课的首要条件。教学中教师能让学生明白每堂课的教学内容、目的、步骤等,学生便能更好地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从而积极思维,达到教与学富有成效,这时利用好课堂导入就很重要了。

1.4启迪学生思维。实践证明:积极的思维活动是课堂教学成功的关键,而富有启发性的导入语可以激发幼儿的思维兴趣,所以教师上课一开始就应当注意通过导入语来激发小学儿童的思维, 以引起小学儿童对新知识新内容的热烈探求。

二、小学数学教学中新课导入方法

2.1注重新旧知识的联系。具体可以采取以下两种方式

第一,联想式。例如:学习“环形面积的计算”,教师先出示两个半径为5厘米和2厘米的圆,让学生计算出这两个圆的面积。然后让学生思考:圆面积与圆环面积之间存在什么关系?能否从两个圆的面积中得出圆环的面积计算公式?让学生进行思考和讨论,并尝试提出不同的计算方法。最后,教师演示投影片,将两个圆重叠在一起,使它们形成同心圆。学生通过直观的投影演示,能够很快知道圆环的面积就是大圆面积减去小圆面积,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第二,对比式。例如:学习“有余数的除法”,使用投影显示3个盘子和6个梨,然后让学生到投影仪上将6个梨平均分到3个盘子中。之后,教师再加上一个梨,让学生进行平分,剩下一个梨无法平分。这时教师可以让学生思考:什么发生了变化?什么没有发生变化?余下的数叫什么?然后再对之前的操作进行回顾,并向学生讲解整数除法、有余数除法和余数的概念。通过这种导人方式,既复习了旧知识,又掌握了新概念和新知识,有利于提高学习效率。

2.2故事导入

小学生由于年龄比较小,自我控制能力弱,再加上数学内容在教材上相对来说比较枯燥,如果老师课堂教学中不改进教育方法,总是以灌输式的教学方法来讲授,那么,学生的注意力也将在几分钟之后散化。将教材上教学内容故事化,让故事走进课堂,让学生在故事的“动听”中学习,让快乐成为学习的情境。因此在教学新课程的导入中用故事导入,唤起儿童的生活经验,从中抽象出数学知识,引导学生通过故事的形式去解决生活中的一些简单数学问题。

如在学习“分数的基本性质”的时候,为了让学生更好的理解“占总数的百分之几”。老师可以这样导入:“古时候有一个富翁,他有三个孩子。孩子已经长大了,父亲为了让自己的孩子各自发展,就将自己的家产分成3部分,老大说他拿了全部的十二分之九,老二说他拿了全部的八分之六,老三说他拿了全部的四分之三。那么同学们你们说他们谁拿最多呀?这无疑会在课堂中掀起激烈的争议。老师变顺势引导学生进入分数王国的殿堂。

2.3悬念导入

在导入新课时,巧设悬念,精心设疑,使学生有了强烈的求知欲望,能促使学生自觉地去完成既定的教学目标。例如:在教学“能被3整除的数的特征”时,我先写出一个数“321”, 问学生这个数能不能被“3”整除,经过计算后,学生回答:“能!”接着我让每个学生自己准备一个多位数,先自己计算一下能不能被3整除,然后来考考老师,每个同学报一个数,看老师不用计算,能不能迅速判断出哪些数能被3整除,哪些数不能被3整除。这时,教室里气氛十分活跃,大家似乎都想来考倒老师。但我对学生所报的多位数都能快速准确地判断能否被3整除,学生们感到十分惊讶。接着,我进一步质疑: “你们自己不用计算,能准确地一眼就看出一个数能否被3整除吗?”学生们一个个摇摇头,都被难住了。此时,掌握新知便成了学生们最大的愿望。

2.4创设教学情境

小学生好奇心强烈,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能够使学生迅速进入学习状态,有利于激发学生对新知识的兴趣。例如:学习“循环小数”,任课教师可以制作红绿灯投影片,让学生体验红黄绿灯总是相隔一段时间依次变化的。这时候教师可以做进一步的解释:“红、黄、绿灯总是依次不断循环变化的,这种现象叫做循环现象。”事实上,在数学运算中也会出现这种现象,进而导入循环小数这一节的内容。通过这种从实际生活直接导人循环小数教学的方式,能够加深学生的印象,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三、结语:

成功的课堂教学离不开巧妙的课堂导入.它可以捕捉学生的好奇心理,降低学生的理解难度,把学生不知不觉地引入到新的教学内容中去,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教师要利用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好奇心理,针对不同的教学内容、不同的教学对象,灵活设计导入方法,积极采取相应的新课导人策略,以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实现各种导入方法的优化组合,可以获得最佳的课堂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王彦林.小学数学教学中新课导人的策略[J].新校园.2013,(08).

[2]宋波.小学数学课堂的导入方法[J].课程教育研究.2013,(06).

[3]张西河.小学数学课堂导入艺术浅谈[J].读写算.2013,(23).

上一篇:如何在高中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下一篇:浅析在新课程下初中数学作业布置的实践与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