肿瘤登记编码存在的问题及影响因素分析

时间:2022-09-23 01:45:40

肿瘤登记编码存在的问题及影响因素分析

摘要:针对在肿瘤登记编码审核工作中发现的一些问题进行分析,探讨提高肿瘤编码准确性的方法,以不断提高肿瘤登记数据的质量。

关键词:肿瘤登记;肿瘤编码;国际疾病分类

肿瘤编码是识别肿瘤原发部位、病理等信息的国际通用语言,肿瘤登记信息只有经过统一标准的分类和编码,才能进行统计分析。目前在肿瘤登记机构应用的编码方法是 ICD-10 编码与 ICD-O-3 编码。肿瘤编码涉及临床医学、解剖学、病理学、统计学等综合知识的运用,需要在实际工作中不断摸索、不断学习,及时总结经验,熟练掌握肿瘤编码的规则及方法,才能提高肿瘤编码的准确性,提高肿瘤登记的质量。现将在肿瘤登记编码审核工作中发现的问题及影响编码准确性的因素加以分析。

1部位(亚部位)编码

肿瘤部位和亚部位信息的收集是肿瘤登记及数据统计的重要变量,对肿瘤研究、治疗及预后也有重要的意义。由于肿瘤可发生于任何器官和部位,而且大部分肿瘤部位还有相应的亚部位,如果临床医师缺乏对 ICD 知识的了解,书写病历不规范,肿瘤登记员规则掌握不够,对一些缺失信息或内容敷衍了事,不及时纠正,很容易造成编码的错误。如肿瘤诊断名称不完整,具体部位不明确等情况,将会直接导致

1.1肿瘤诊断信息收集不完整,填写不规范,随意使用简写、缩写,忽略解剖亚部位的填写。如肺恶性肿瘤,只是粗略地填写为肺癌,难以进行部位亚部位分类编码, 只能分类于未特指部位的范围内,影响编码质量。而根据ICD-O-3解剖学部位划分,肺(C34)可分为主支气管(C34.1)、上叶、中叶、下叶、支气管和肺交搭跨越、支气管或肺/细支气管未特指等亚部位恶性肿瘤;胆管癌未说明是肝内(C22,1)还是肝外胆管(C24.0);黑色素瘤可发生于全身各部位的皮肤组织,未编码到具体发生部位。

1.2编码规则不熟悉,对于一些ICD-10 与ICD-O-3解剖部位编码异同的没有加以区分,如肝,未特指在ICD-10编码为C22.9,而在ICD-O-3编码应为C22.0/C22.1;脑膜良性肿瘤ICD-10编码为D42.0,ICD-O-3编码为C70.1.此外,淋巴瘤、白血病等也容易出现ICD-O-3解剖部位编码错误。

2形态学、行为学及分化等级编码

形态学编码描述了肿瘤的细胞类型和它的生物学活性,是ICD-O-3区别于ICD-10 的重要部分。形态学编码是一组4 位数的数字编码表,范围在8000-9989 ,但这组编码还常与行为学编码连用,作为形态学编码的进一步阐明。

2.1病理诊断信息填写不够具体 准确的形态学、行为学及分化等级编码来源于详细的病理诊断信息,腺癌是腺上皮恶性肿瘤的总称,具体在不同的部位和组织有不同的名称,如有些乳腺癌病理类型填写为腺癌,编码为8140/39,但我们根据《肿瘤命名与编码》肿瘤常见病理类型分布,显示乳腺恶性肿瘤无此编码,经进一步与报告医院核实为"乳腺浸润性导管腺癌2级",编码为8500/32。在淋巴瘤和白血病的报告中,有部分未填写具体分型,如淋巴瘤可分为弥漫性、滤泡性、结节硬化性等,导致编码过粗。

2.2对于形态学术语不了解或未仔细分析

2.2.1对于一些特殊或少见的肿瘤名称,如"硬癌"、"蕈样真菌病"、"伯基特细胞白血病"等,如果不进一步了解其临床及病理组织学特点,也容易采用错误的编码。

2.2.2有些肿瘤有一个以上的组织学类型,如腺鳞癌8560、浸润性导管和小叶癌8522,没有将两种组织学成分均考虑在内采用复合形态学编码,而只依据腺癌8140、浸润性导管癌8500进行编码。

2.2.3名目繁多的白血病的编码,是通过形态学编码来实现的。应根据描述白血病的术语,例如急性、慢性、亚急性、FAB分型等查找相应的 M 编码。如急性髓样白血病伴有成熟(M2型)编码不应编为9861(急性髓样白血病),而应进一步编为9874。

2.3行为学及分化等级编码 行为学是描述肿瘤性质的,即良性、交界恶性、原位癌、恶性(原发部位)、恶性(继发部位)、恶性(原发或转移部位未定),在 ICD-O-3 中,无论是良性肿瘤、还是恶性肿瘤,其肿瘤所在部位的编码均以 C 开头表示,主要依据行为学编码来区别,分化等级实际上根据是否为"实体"肿瘤和"造血和淋巴系统"肿瘤而有区别。分化程度中的常见问题是造血和淋巴系统肿瘤有细胞分型的分级编码填写成1、2、3 或9,如自然杀伤细胞白血病分级编码应为"8",而非"细胞类型未确定9"。行为学及分化等级编码与病理诊断的详细程度有直接关系,也与编码人员的专业知识密切相关。

3探讨和总结

肿瘤编码的这些错误可以出现在肿瘤诊断、登记、报告及编码的任一环节,其影响因素也是多方面的,在强调肿瘤登记工作的职能、提高技术方法、加强责任心外,应重视临床医师对肿瘤名称和病理诊断填写的问题。同时,编码人员对肿瘤报告中诊断信息缺失或不完整之处,应及时和临床医师、病理医师联系,或通过病案系统查阅,补充完善相关信息,以规范准确的编码。对登记报告工作人员要进行全面业务分级培训,尤其应加强如何进行肿瘤病理学报告、资料质量控制和统计分析等相关业务知识的学习。肿瘤登记审核人员也可定期到医院对肿瘤报告质量进行督导,查阅病历中病理报告提供的信息、入院记录,导出病案首页数据与肿瘤网报数据比对,查漏补缺,逐步提高肿瘤登记编码质量。

参考文献:

[1]董景五编译.国际疾病分类肿瘤学专辑第 3 版(ICD-O-3)[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3:1-467.

[2]卢伟,郑莹.肿瘤命名与编码[M].上海:第二军医大学出版社,2011:1-251

[3]陈建国,朱建.肿瘤登记编码审核中常见问题及处理[J].中国肿瘤杂志,2012,21(7):502-506.

上一篇:临床技能模拟教学在临床医学生外科见习中的作... 下一篇:钛夹用于内镜下贲门撕裂出血的护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