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心理地图之策略探究

时间:2022-09-23 01:44:02

构建心理地图之策略探究

摘要:教学离不开艺术,只有讲究艺术的教学,才能取得最佳的教学效果。在地理教学中,如何用好地图,将地图巧妙渗透到课堂教学中,并成功培养学生的心理地图,便是地理教学的艺术之一。文章通过文献法、实证法、总结法对心理地图的构建作相关探究,首先结合相关文献阐述地图以及心理地图的内涵与概念,再分析通过地图教学来构建心理地图的策略,最后总结出构建心理地图的一般步骤,以此来提高地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关键词:地图;心理地图;策略探究

中图分类号:G633.5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2)21-0133-03

一、地图及心理地图的内涵

1.地图的概念。地图是对地表图形的描述,按一定的数学法则,运用符号系统概括地将地球上的各种自然和社会现象缩小后,表示在平面上的图形,是简化了的再现客观世界的空间模型。把抽象的内容,如地理事物在空间的分布、内在的联系,直观化、形象化,起到语言、文字难以表达的作用,它是地理学习的基础与工具,也是地理学的第二语言。

2.心理地图的概念。心理地图又称为认知地图、脑中地图等,是指包含各种地理信息的地图以及现实中的人、地等信息在人心理的保持与再现。它是一种空间表象,是对地理事物或现象的空间结构、分布、演化的反映。它又具有记忆功能,可以通过长期有意识地记忆训练,使人获得一种比较稳定的地域知识和空间认知。事实上,在每个人的心里头都存在着具有一定方向与距离的心理地图,否则人类的一切行为都将无法进行。如果一个人在心理不知道家庭、工作地、商店等的方向与距离,就无法进行任何行为活动。

二、构建心理地图之策略

1.在教学中,教师应善于通过地图来落实与分析地理知识。教师在讲解地理知识和各种地理现象时,要把地图作为教学工具使用。要善于灵活用图,做到图文自如转化,并引导学生将知识进行图文转化,这样学生才能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知识。图像比文字更加生动和直接,更能加深学习者的印象,加深对新知识的理解和旧知识的巩固,使学生形成更有条理,更清晰的地理知识体系。例如,在学习“大气的受热过程”一节时,可以把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以及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的文字信息转化为一张心理地图(见图1),这样更有利于知识的记忆。最后达到了以图记文、以文成图,实现图文顺利转化,会大大促进学生心理地图的形成。

2.在课堂中要重视地理板图板画的运用。随着技术的发展,多媒体教学被广泛应用,很多教师尤其是青年教师都采用多媒体教学,而传统的板图板画很少应用,这样很不利于学生心理地图的形成。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的板图板画是不能忽略的,也是不可替代的。在教学中,教师应循序渐进,边讲边画,使知识点有条不紊地按顺序出现,使学生形成清晰的思路,形成图文融合、以图忆文的习惯,这样可以大大促进学生心理地图的形成。如画中国的简图,可大致分成几部分来画,鸡头、鸡尾等地区有特殊弯曲的地方都要加以注意,再配以河流、地形以及交通线加以完善。在重要的交通干线交汇处,标上我国重要的交通枢纽和商业中心,这样使学生的知识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以加强记忆,在头脑里形成一张清晰、完整的中国地图。

3.在教学中要加强学生应用地图的训练。在教学中,通过让学生读图、背图、绘图、析图等活动来加强学生对地图的应用。读图,要教会学生读图的方法,学会从地图上获取准确的地理信息,并利用这些信息来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背图,是在教师讲授的地理信息的基础上,把地图和文字信息联系在一起记忆地图,形成心理地图的雏形;绘图,是要在背图的基础上,画出记忆中的地图,即将所学知识落实到地图上;析图,是要求熟记有关区域的自然和人文信息,比如一个地区的气候、地形、土壤、河流等自然状况以及人口、交通、城市、工农业分布的社会经济状况,然后把这些知识与图联系起来,找出与地图有关的地理知识,应用并加以解决问题。

三、培养心理地图的“三步法”

学生心理地图的形成是学生对地图信息认知的过程,从“认”到“知”是有个过程的。心理学认为:人的认知过程是指人认识客观事物的过程,即是对信息进行加工处理的过程,是人由表及里、由现象到本质地反映客观事物特征与内在联系的心理活动,它由人的感觉、知觉、记忆、思维和想象等认知要素组成。而记忆是一种比较复杂的心理过程,包括识记、保持、再认识或回忆三个基本环节。因此,认知过程可以分解为感觉、知觉、识记、保持、再认识或回忆、思维和想象等复杂的过程。学生通过复杂的认知地图信息的过程,将地图信息“印”在心中,也就建立起了自己的心理地图。因此,根据人的认知过程,学生心理地图的培养可分三个步骤来进行(见图2),即“感知(感觉、知觉与识记)——回忆(保持与再认识)——应用(思维和想象)”。以下以“板块构造”心理地图构建为例说明心理地图培养的三个主要步骤。

第一步:识记——感知地图

对地图信息的识记是学生心理地图培养的起点。学生首先感知“板块构造图”(见图3所示)。要求学生识记图中各大板块间的大致边界,特别要求学生记住哪些地方是生长边界,哪些地方是消亡边界。

第二步:再认——回忆地图

识记的下一个环节就是回忆,识记是对具体知识的记忆和保持,是运用知识的基础。而回忆和再认则是在碰到具体问题时,把自己所学的知识抽取出来,是知识的再认和回忆。现代心理学认为再认实际上也是一种再识记。教师通过展示其它地图(如世界海陆地形图)使学生回忆“板块构造图”。通过“世界海陆地形图”中大洋中脊的分布让学生回忆起生长边界的位置,通过“世界海陆地形图”中陆地上高大山脉如喜马拉雅山,科迪勒拉山系等以及海沟的分布让学生回忆起消亡边界的位置。然后学生脑海里大致形成图4所示的心理地图。因此,在平时的教学中,教师应当时时鼓励学生回忆脑中的地图,一方面是为了巩固学生的已学知识,另一方面也不断完善学生的心理地图。

第三步:迁移——应用地图

在地理学习中,学生觉得记住地图不难,难就难在不能把对地图的认知迁移到现实运用中去。学生往往能从全图中正确再认的图形,却常常不能在分区图中再认出来。因为学生往往从地图的整体性把握地理事物的联系,当题目中出现了孤立的地图或者地图的一部分,失去或削弱了原来图形中的整体结构,这就很难再认出来。因此,教师应加强对学生的心理地图迁移应用的训练,而且训练的内容应当多样化。如对学生板块构造心理地图的培养,教师可通过不同题目的训练来让学生迁移并应用已构建的“板块构造”的心理地图,也起到进一步巩固心理地图的作用。

如2010上海高考地理 (十七)题就可以很好地巩固学生板块构造的心理地图,题目如下:

读下列关于地震的图文资料,回答问题。

材料1:2010年以来世界上发生了一系列强烈地震,图5中显示了其中六次大地震的时间、地点和震级.

49.读图判断图中地震发生地所属的火山地震带,填写下表。

50.图中地震发生地①、③、⑤所处位置分别是太平洋板块与_____________板块、_______________板块、____________板块的交界处。

解析:通过学生心理地图,很容易得出①②③④⑤位于环太平洋火山地震带,⑥位于地中海—喜马拉雅火山地震带;①、③、⑤所处的位置分别是太平洋板块与印度洋板块、亚欧板块、美洲板块的交界处。

参考答案:

49.

50.印度洋(1分)、亚欧(1分)、美洲(1分);

四、结语

以上内容是笔者在地理教学实践中,逐渐总结出来的有关心理地图构建的一些方法与策略。这些方法与策略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调动学生学习地理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而且在学习和运用的过程中,学生会逐渐形成具有庞大信息含量的地理地图系统,有助于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和地理解题技能的提高。通过对心理地图的构建,可以使学生建立起地理的思维头脑,这对于学生地理素养的培养起到了极大的作用,也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参考文献:

[1]祝国瑞.地图学[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4.

[2]江新平.心理地图:一种地图学习的重要模式[J].地理教育,2005,(3).

[3]章志光.心理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2.

[4]胡良民,袁书琪.地理教学论[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5.

[5]王树声.地理教学理论与实践研究[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1997.

[6]程亚楠.高中地理教学中心理地图的构建与训练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09.

[7]教育部.2010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上海地理卷)[Z].2010.

上一篇:电子白板在初中化学微观世界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下一篇:网络背景下提升中学教师权威的对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