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目标导学模式的构建与实施

时间:2022-10-20 07:14:40

初中语文目标导学模式的构建与实施

摘要:语文素养是初中生学好其他课程的基础,也是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是新课程的基本理念之一。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借鉴目标导学思想,构建并实施“初中语文‘325’目标导学模式”,促使教师转变语文教学观念,发挥师生在教学中的主体性,使语文课堂更加开放而富有活力,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语文教学效果。

关键词:教学模式;目标导学;初中语文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2)21-0105-03

“语文素养是学生学好其他课程的基础,也是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语文课程的多重功能和奠基作用,决定了它在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重要地位。”[1]为了落实新课程理念,许多教师都在探索创新语文教学方法,以促进初中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我们在语文教学中,借鉴目标导学思想,构建并实施“初中语文目标导学模式”,发挥了师生在教学中的主体性,使语文课堂更加开放而富有活力,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语文教学效果。

一、目标导学的意义

“引导”是教育的本来意义,“教育”一词的拉丁文涵义就是“引导”。在2500多年前,孔子提出“道(导)而弗牵”并倡导启发式教学,可以说是最早的导学思想。苏格拉底的“问答法”、“助产术”等是对“导学”方法的有益探索。杜威提出的“教育即指导”、“教育即生长”等教育理念,是对当代“导学”思想的追求。

恩格斯说,“人们通过每一个人追求他自己的、自觉期望的目的而创造自己的历史”[2],可见,目标是激励人们发展和自我实现的动力。很多教育家都致力于教育目标的研究,其中美国布卢姆的教育目标分类学理论影响最大。我国学者把古今中外的“导学”思想与教育目标分类理论结合起来,形成了具有自身特色的目标导学的理论和方法[3]。

目标导学就是通过发挥师生双主体的作用,运用课程教学目标引导学生自主学习,让他们在合作、探究、体验中增强自信、学会学习,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努力使每一个学生都达到教学目标的教学活动。“导学”与“教学”虽然只有一字之差,但却反映了完全不同的教学理念,它使教师与学生的角色地位回归本真。目标导学之“导”,有着丰富的内涵,包括目标引导、学法指导、潜能开导等方面,它可以使学生成为学习和发展的真正主人。

二、初中语文目标导学模式的构建

我们在新课程改革理念指导下,借鉴目标导学的已有研究成果,结合初中生的心理特征和语文课程的学科特点,构建了“初中语文‘325’目标导学模式”。“325”中的“3”是指初中语文课程的三个导学目标,“2”是指在语文教学中必须充分发挥教师和学生两个主体的作用,“5”是指语文教学的五个导学环节,即通过“诊断”、“示导”、“议练”、“反思”和“改进”五个环节实现三个导学目标。

1.明确初中语文课程的三维目标。教育目标在教学中发挥着引导、定向、控制和激励等功能。新课程要求从“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来设计教学目标,这三个目标也成为了具体的导学目标。初中语文新课程标准把课程总目标细化为10个方面,前3项重点体现了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4、5两项突出了过程和方法目标,6至10项概括了主要的知识和能力目标。在此基础上,我们通过集体讨论确定了初中语文课程导学总目标和各单元的导学目标,使教师进一步明确了教学方向。导学目标既是教学目的,又是沟通教与学的桥梁,它把各类素质教育蕴含其中,发挥着控制教学内容和引导教学行为的特殊作用。在语文导学目标的指引下,把课程内容内化为学生的主体需要,并随着语文知识的内化和积淀,促使学生语文素养的生成和发展。

2.在教学中发挥师生两个主体的作用。教学是一个系统工程,教师、学生、课程内容是这个系统最主要的因素,其中教师和学生是课程最关键、最活跃的要素,提高语文教学的效率和效益必须依赖于师生两个方面的积极性,缺一不可。因此,初中语文目标导学模式非常注重发挥教师和学生在课程中的主体作用。教师在目标导学过程中,要自觉学习领会新课程理念,实现从单纯注重知识传授向培养学生多方面能力转变;要发掘、整合语文课程资源,实现从“教教材”向“用教材教”转变;要创新教学方式,实现从知识的传授者向学生学习的引导者的角色转变;要努力构建和谐的教学关系,促使学生从被动接受知识向主动生成发展转变。学生在目标导学过程中,要主动参与各种教学活动,在教师的引导下自主学习、全面发展;要积极探究,在合作学习中培养自己的分析问题能力和社会责任感;要学会体验,在挫折与成功的历练中培养正确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在目标导学模式中,我们十分注重教师主体性的发挥,因为课堂上没有教师的主体性就没有学生的主体性,只有当教师转变了教学观念时,学生的主体性才能得以充分发挥和体现。

3.把握好目标导学的5个环节。目标导学的理念要在课程教学中得到落实,必须遵循一定的程序。初中语文目标导学模式设计了“诊断”、“示导”、“议练”、“反思”和“改进”五个环节,增强了模式的可操作性。“诊断”环节就是通过事前评价了解师生的“认知准备”和“情感准备”情况,教师是否明确了语文导学目标、整合了教学资源,学生是否具备了学习新课应具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等属于“认知准备”;教师是否转变了课程理念、进入导的角色,学生是否产生了强烈的学习兴趣和发展自己的需要等属于“情感准备”。“示导”是教师遵循学生发展规律和教学规律,按照教学大纲的要求和教材的内在逻辑,围绕导学目标创设教学情境、进行学法指导、激发学生潜能的过程。“议练”是让学生在小组合作学习中,通过探究、讨论、交流、评价等活动参与教学,是生生合作、师生合作达到导学目标的过程。“反思”是教师通过多种方式和渠道反馈教学信息,了解语文目标导学的实际效果并引导学生总结学习经验学会学习的活动。“补救”是根据教学反馈信息,教师采取矫正性和弥补性教学,学生不断端正学习态度、改进学习方法的活动,其目的是面向全体学生,既要保护后进生,又要发展优秀生,使每一个学生都能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发展。

上一篇:浅谈生本教育理念在高中政治课中的实施 下一篇:体验口语交际的乐趣 提高英语综合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