积累,让教材成为作文素材的不竭源泉

时间:2022-09-23 01:25:07

积累,让教材成为作文素材的不竭源泉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告诉我们:“必须增强课程资源意识,重视课程资源的利用和开发。”作为高中语文课程资源重要组成部分的教材,蕴藏着丰富的作文资源。“教材无非是个例子”,既然是例子,那就需要我们去学习、研究、理解,再去模仿、创新以至自由运用,这样“例子”才能真正起到“范例”的作用,才能真正实现其价值。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至必修五共选用了110多篇(首)文章,真可谓是“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作文素材之无尽藏也”。

叶圣陶说过:“我们知道有了优美的原料可制成美好的器物,不曾见空恃技巧却造出好的器物来。”优美的原料从哪里来?从教材中积累是最直接、最便捷的方式。比如高考满分作文《诗意的生活》中写道:“诗意的生活,人们需要从阅读中汲取养料。……当人们从陶渊明的中思索隐逸之士的情怀,当人们从史铁生的地坛中感念生与死的变迁,当人们从梭罗的瓦尔登湖畔拾获人生的宁静,思维便开始给心灵插上翅膀,让心灵高扬于诗意的天空。从阅读中获取智慧,从阅读中学会思考,人们才能懂得诗意的生活。”此段中的素材几乎全部来自教材,而巧借教材成就佳作的事例在历年高考作文中屡见不鲜。因此,我们应高度重视教材资源,着重引导学生进行深入地挖掘和利用。

一、 直接从教材中摘抄优美的语句、语段,分析其适用的作文话题

例如:“在学问的海洋中,有无数的蓬莱仙岛,涉猎其中,其乐融融。”(《十八岁和其他》)适用的作文话题:学习。启示:真正的学习虽苦犹乐。

“在伦敦,没有一个人可以做出比他更好的靴子,但是也得看看同业竞争呀!他从不登广告!他肯用最好皮革,而且还亲自做。……格斯拉先生,最后饿死了。”(《品质》)适用话题:竞争。启示:要善于推销自己。或反其意而用之(反弹琵琶式)①好酒也怕巷子深。②桃李不言,难以成蹊。

“我没有权利逃避给予我生命的同时所给予我的责任。”(《我的四季》)适用话题:责任。启示:有些责任是与生俱来的,要勇敢地承负起自己应负的责任。

二、 积累教材中作家生平事迹或教材中动人的故事情节

教材中的课文均是名家之作,走近作者、知人论世有利于化用为作文素材。如讲《赤壁赋》时可以介绍苏轼的人生抱负、复杂的思想、“乌台诗案”等等。这些素材几乎每年都会出现在高考高分、满分作文之中,不胜枚举。

再如教材中关于“鸿门宴”的故事也经常被学生活用作素材:“随风而扬起的是凄楚的歌声,这是40万楚兵的死亡之歌,其声何其悲烈,痛彻心肺!我想:霸王已经再也听不到了。鸿门宴错失良机,亚父良言不被采纳,是因为他顾念故情的妇人之仁吗?不,是因为他过于相信自己的判断,他认为刘邦不过是手中一颗棋子罢了,不会对他构成威胁。放虎归山,等待他的,只有死亡。”――高考优秀作文《择善而从》。

仔细阅读近几年的高考高分、满分作文,我们不难发现,这些文质兼美、感悟深刻的文章,其素材多取自教材。

三、 依托某一篇文本进行多角度解读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用发散思维从不同的角度去思考、挖掘教材,必然会有新的发现、领悟。例如《劝学》一文,就可以从善于凭借外物、环境对人的影响、坚持的作用、积累的重要性、反省的角度等角度去挖掘作文的素材。

再如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的《鸿门宴》,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实际已经预示了楚汉战争的结局。对项羽失败的结局,后人就从不同的角度进行了评价,如杜牧在《题乌江亭》中写道:“胜败兵家事不期,包羞忍耻是男儿。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王安石的《乌江亭》则认为:“百战疲劳壮土哀,中原一败势难回。江东子弟今虽在,肯与君王卷土来?”李清照的《夏日绝句》则讴歌:“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难。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而在《人民占领南京》中却认为:“宜将剩勇追究寇,不可沽名学霸王。”

四、 依据多篇文本就同一个角度进行规纳整理

如:从“珍爱生命,直面人生(困境)”这一角度整理:

必修二《我与地坛》,史铁生在活到“人生最狂妄的年龄”21岁时突然双腿瘫痪,注定下半生将在轮椅上度过,想死的念头一直笼罩着他。是地坛和母亲给了他活下去的信心与勇气,使他知道了:“一个人,出生了,就不再是个可以辩论的问题,而只是上帝交给他的一个事实;上帝在交给我们这件事实的时候,已经顺便保证了它的结果,所以死是一件不必急于求成的事,死是一个必然会降临的节日。”从此,史铁生用瘫痪的双腿支撑起人生灿烂的星空,《我与地坛》所传达的那种自强不息的生命精神,给我们的心灵以强烈的震撼。

必修二《赤壁赋》,苏轼这个胸怀大志、才华横溢的诗人因乌台诗案几乎丧命,后被贬黄州,成为一个团练副使,文人成为武将,实在是对苏轼的一个巨大讽刺。在赤壁,当他悟出人生、自然的“变与不变”的道理后,内心的失意、郁闷、痛苦都烟消云散,只留下前后《赤壁赋》《念奴娇・赤壁怀古》这样的千古名篇永留史册。

必修四《滕王阁序》,王勃可谓“时运不济,命途多舛”,然而面对人生挫折,他并不因年华易逝和处境困顿而自暴自弃,他始终相信“东隅已逝,桑榆非晚”,吟出“老当益壮,宁移白首之心;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的千古绝唱。

中国历史上人才的成就与命运的二律悖反在他们身上尤为突出,但他们那珍爱生命,不向困难低头,不屈从于命运安排的精神却永远激励着我们前行。

五、 依据文本进行文体训练

鉴于目前学生文体意识缺失严重,高考 “四不像”作文满天飞,各省都在强化对文体的要求。江苏省2008年的《考试说明》将作文写作要求改为“能写论述类、实用类和文学类文章”。仅过了一年,2009年的《考试说明》又将作文的要求改回到能写“记叙文、议论文、说明文及其他常见体裁的文章”,这样的变化完全可以看出命题者对作文文体要求的加强。

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教材由于采用了专题、板块的编写方式,没有突出文体训练,写作指导上缺乏文体训练的系统性,但教师心中不能没有纲。要从教材中选出具有代表性的文章进行文体训练,如格式上议论文可以《六国论》《劝学》为模本,记叙文散文可以《老王》《亡人逸事》和《荷塘月色》为模本,议论文可以《南州六月荔枝丹》为模本,以此来规范学生的文体意识。如要写议论文,苏洵的《六国论》就是最好的范本。文章开门见山,提出中心论点“六国破灭,弊在赂秦”。接着又从“赂者”和“不赂者”两个方面提出分论点。第二段论证第一个分论点,第三段论证第二个分论点,第四、五段得出结论,提出警告――“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行文流畅,一气呵成。

“应当注意到,教学中许多学生并没有做好写作的准备,他甚至对写作还没有认识(或者说没有感觉),已经被动地一篇篇地写起来了;……(结果)有的则丧失了写作的信心。”(王栋生著《走出写作教学的困境》,《人民教育》2008年第6期)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要让学生对写作有信心,就要让学生做好充分的准备,而积累就显得尤为重要了。

(江苏省兴化中学36信箱;225700)

上一篇:“用教材教”,解读世相人心 下一篇:强调实践 关注有效 提升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