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调实践 关注有效 提升境界

时间:2022-06-25 08:21:02

强调实践 关注有效 提升境界

苏教版高中语文教科书必修本从2004年的第1版到2010年第4版,其中写作板块的变化较大。这其中既有使用者的诉求,更有编辑者独特的眼光和大胆的探索。如何看待其中的“变”与“不变”,将对高中写作教学产生不同的影响。下面谈谈我的看法。

一、 写作实践是高中作文教学的核心,这是苏教版编者始终秉持的基本理念

1. 修订前,“写作实践”是写作编写体系的核心,强调写作教学中要多关注学生的“实践”,少关注“理论”

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本第一版的写作版块叫“写作实践”,附在每个专题的后面。“写作实践”由“导写语”“写作知识简介”“作文题”三个部分组成,这三个部分都是围绕“写作实践”展开。

“导写语”是从专题的人文内涵引出“写作实践”板块要写的话题,以激发学生的写作欲望。如“向青春举杯”专题的“导写语”是:“十七八岁是一个特殊的生命驿站。我们已经站在青春的门槛上眺望生命的前方,让为生的梦想伴我们前行。”这样的“导写语”主要是引导学生表达“青春”的“特殊”性、“青春”的“梦想”,激发学生放声歌唱青春之歌。

“写作知识简介”是对“写作实践”中涉及的写作知识,用一百字左右的文字作极其精要的介绍,以资借鉴。如“月是故乡明”专题的“写作知识简介”是:“散文写作要能灵活地综合运用记叙、描写、议论、抒情等多种手法。”其作用是对学生写作提醒,并不是要让学生掌握多少写作知识。

“作文题”是提供一组可供选择的题目,有话题作文、材料作文,也有命题作文和自由写作,这是“写作实践”板块的核心。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教材作文命题一般能够选取学生感兴趣的话题,创设写作情境,激发学生的写作热情。这样有助于让学生“我手写我心”。

正如编写者之一王栋生老师所说,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教材编写者把写作看作一种富有个性的学习活动,看作一个“发现”的过程(发现心灵的广阔、自然的美妙、社会的百态),看作一个动态的发展过程,因此在写作实践板块中,无论是导写语,还是作文题,均努力地创设写作情境,激发学生的写作欲望,调动学生的写作兴趣,引发学生的写作激情,拓开学生的写作思路,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教材的写作设计把学生引入了积极实践之中,是一种很有现实针对性的写作教学设计。

2. 修订后,写作实践是写作编写体系的重点,既强调写作实践的重要性,又关注写作知识的有效性

(1) 将“写作知识简介”改为“写作指导”,提高写作知识对写作实践指导的有效性

修订后“写作指导”由第一版的“写作知识简介”拓展而来,字数由“写作知识简介”的一百字左右拓展到“写作指导”的一千字左右。从编写目的看,从“写作知识简介”对学生的写作作一些提醒,到“写作指导”针对学生写作中突出的问题,抓住关键性的写作知识,为学生提供有效的写作策略。

比如“月是故乡明”专题在修订后的作文指导是“夹叙夹议,枝繁叶茂”。内容包括:先由专题的内容引出“写作指导”的话题――散文“夹叙夹议”的表达方式。然后具体讲解怎样才能写好夹叙夹的文章。这里的“写作指导”针对学生写作散文时不擅长运用叙议给合的表达方式进行设计,并结合专题的内容从几个方面作具体的讲解,让学生能够较快的把握叙议结合的基本方法。所以修订后的“写作指导”更突出了写作知识指导性、有效性。

(2) 删去“导写语”,将“作文题”改为“写作实践”,强调实践性

在修订后的“写作”板块中,删去了“导写语”,因为“导写语”与“作文题”距离较近,可以创设一定的氛围,引发学生的写作欲望。而修订后的“写作”板块中,“导写语”与“作文题”距离较远,其创设的语境难以覆盖到“作文题”中,“导写语”就失去了应有的效用,所以还是删去的好。

在修订后的“写作”板块中,将原来的“作文题”改为“写作实践”,进一步突出了写作的实践性。每一个题目既结合专题的内容,又注意创设适当的情境,以激发学生的写作欲望,提升他们的实践能力。

比较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教材修订前后的变化,我们可以看出编写者在秉持写作实践理念的同时,又在理论指导实践上作了一番有益的尝试。

二、 提升学生的写作境界,是苏教版修订后写作教学的终极追求

第2版以后在每个模块中添加了一种“写作观”,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教材提供了五种“写作观”,即“你的生活很重要”“独立思考、善于发现”“写作,也是对话”“言之无文、行而不远”“人文情怀与公民意识”。为何要在写作板块中加入“写作观”呢?

1. 对学生的影响:引导高中生形成正确的“写作观”,提升自己的写作境界

高中生经过小学和初中的写作学习和训练,对写作的价值有了初步的认识,但还没有形成一个完整的科学的认识,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教材为了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写作观”,在五个模块各安排了一种“写作观”,回答关于写作的重大问题。

“你的生活很重要”回答的是关于写作的源泉的问题;“独立思考、善于发现”主要是引导学生观察生活思考人生;“写作,也是对话”则是强调写作的目的是交流;“言之无文、行而不远”强调了写作是表达的艺术;“人文情怀与公民意识”回答的是写作与做人、写作的社会责任等问题。

“写作观”解决了当前中学生写作中存在的重大问题和不良倾向,解决了学生在写作过程中遇到的思想上、认识上的困惑,让学生站在一个全新的高度认识为什么而写作和怎样写作的问题。这对于提高学生的写作素养,提升学生的写作境界有着全新的引导作用,引导学生做一个真正的写作者。

2. 对作文教学的影响:引导教师确立高远的写作教学观,防止急功近利

中学作文教学应该为什么而教、教什么和怎么教,这是中学作文教学中一个常说常新的话题。

我以为编者在每个模块中增加一种写作观,对高中写作教学也是一种规范和积极引导。作文教学不是为分数而教,作文课不能仅仅传授技法,更应该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写作观。让学生认识到,写作不是为了获得一个分数,而是应该为社会而写、为人生而写、为高尚的精神而写、为表达自己的思想而写;作文要写得“大气”,而不能写得“小气”;作文要写“大我”,而不要写“小我”;作文要追求“大境界”,而不要局限于“小境界”。

比如教第五模块中的写作观“人文情怀与公民意识”,就是从写作的角度,看“人文情怀与公民意识”对学生写作的重要性。“人文情怀”主要是要求学生具有“高尚的情操与坚定的信念”,引导学生在写作中“讴歌真善美,抨击假恶丑”,让学生懂得“作文与做人”是一致的,要“保持对美好生活的追求,经常地有所发现、有所感动,在这样的观察和思考中陶冶情操,实现精神的追求”。让学生认识到“写作是为了表明自己的立场和感情,要敢爱敢恨,同时也要‘会爱会恨’”,这样才能“在成长过程中有了真善美的‘精神底色’”。教师要引导学生将写作看作生命的一部分,看作精神成长的一部分。“公民意识”是让学生正确认识到写作是公民的权利,具有社会性。教师要引导学生“注意从身边的普通人和日常生活入手,关注社会,关注人生。在这样的实践中,一步步增强自己的社会责任感。”写作不是无病,不是孤芳自赏,而是心怀天下,思考人生,认识社会。

由此,我们可以看出,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教材作文编写体系的修订,是围绕课程目标的三个维度作了更加完善的探索。通过“写作观”体现“价值观、情感、态度”,通过“写作指导”体现“知识”与“方法”,通过“写作实践”体现“过程”与“能力”。而在这三维目标中,“写作观”提升了学生的写作境界,“写作指导”关注了“知识”和“方法”的有效性,“写作实践”则关注了“能力”与“过程”这一写作的核心要素。

所以,我以为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本写作体系的重新修订颇具胆识,突出引导,功莫大焉。

(江苏省黄桥中学;225411)

上一篇:积累,让教材成为作文素材的不竭源泉 下一篇:于细节处见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