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外美容医学最新动态(八)

时间:2022-09-23 11:56:19

国外美容医学最新动态(八)

整形美容

1 放射线对重建时所用的无细胞基质及包膜挛缩的影响:临床结果及组织学分析

作者通过临床资料对比性查明,在施行假体隆乳时,加用无细胞真皮基质后,对实行放射治疗或不进行放射处理者区组织结构学及包膜挛缩发生的影响。

方法:I组,观察2007~2012年的27名双侧置放假体隆乳、同时加用无细胞的真皮基质者,术后单侧接受放射治疗,另一侧则不用放疗;II组,对假体隆乳后需要置换假体者,取其包膜挛缩的组织进行组织学分析。分析的组织包括了使用与不使用无细胞真皮基质者和接受与不接受放射治疗的全部对象。结果:I组,随诊时间平均为28个月,其中有9人发生III/IV度的包膜挛缩,都见于术后接受过放射治疗者;有12人出现了非包膜挛缩性并发症,其中有75%的对象是接受过术后放射治疗者,而且有9 人不能再用假体、必须采用自体组织进行隆乳修复。II组,在二次手术处理时,在未采用无细胞真皮基质的6例中,接受过放疗后假体周围组织中,弹性硬蛋白(Elastin)的含量及细胞浸润数量,都高于未接受放射治疗者。在采用无细胞真皮基质者中,接受放疗者的包膜挛缩组织中的细胞浸润量及胶原含量与未接受放疗者相似。未采用无细胞真皮基质者,放疗后组织中有最少量的 -平滑肌肌动蛋白,但组织中血管的数量无明显差异。结论:在假体隆乳时,加入无细胞真皮基质,可以减轻弹性组织变型性改变和慢性炎性的程度。对隆乳接受者有利。

[摘译自 Plast Reconstr Surg, 2014,133:214-221]

2 用不含肌肉的横行腹部皮肤筋膜瓣重建时与下腹深穿支瓣相比未显示对放射治疗有防护效应

因乳癌切除后立即采用自体组织瓣进行隆乳者,接受放射治疗显示有影响隆乳效果的副效应。本文作者曾推测,使用不含肌肉的横行腹部组织瓣(TRAM)隆乳,与采用下腹深穿支瓣(DIEP)相比,可能术后脂肪坏死率要低一些。

方法:为证实作者的推测,作者回顾性地分析了过去10年间的相关资料。即在切除后,立即采用自体组织重建,分别采用TRAM和DIEP进行重建,并对术后接受放射治疗者与未进行放治疗法者进行对比统计学分析。结果:全组采用自体组织瓣隆乳共625个,其中40个(6.4%)隆乳后接放射治疗,565个(93.6%)术后未行放疗。随诊平均时间:隆乳后接放射者为60个月;术后未行放疗者为48.5个月。全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无明显差异,术后放疗者脂肪坏死发生率:采用TRAM者和DIEP者为22.5%;未接受放射治疗者为9.2%(P=0.009)。可以看出,接受放疗者脂肪坏死发生率明显高于无放疗者,但无论是采用放疗或未接受放疗者,两种组织瓣隆乳后的脂肪坏死发生率均无统计学差异。结论:用不含肌肉的横行腹部皮肤筋膜瓣重建时与下腹深穿支瓣相比,未显示对放射治疗有防护效应,术后脂肪坏死发生率无统计学差异。

[摘译自 Plast Reconstr Surg, 2014,133:223-33]

3 因乳腺癌切除后用扩张器/假体隆乳与用自体腹部织瓣重建后安全性的比较:系统资料复习及统计学分析

对乳腺癌患者在切除病变后,为获得美容外观,常常要接受重建手术。作者为对比扩张器/假体隆乳与用自体腹部织瓣重建后的安全性,复习了2000年1月至2012年10月间的MEDLINE、PubMed、ProQuest等检索资料,获得了相关信息。结果:收集了14份资料,有3000个因乳腺癌切除后重建的信息,从术后安全性比较,扩张器/假体隆乳与用自体腹部织瓣重建后安全性有明显的差异:用自体腹部织瓣重建后的失败率低于用扩张器/假体隆乳者;手术区感染率也低于用扩张器/假体隆乳者,虽然手术后皮肤或皮瓣坏死率自体组织组略高于用扩张器/假体隆乳组。结论:以上资料提示:因乳腺癌切除后,用扩张器/假体隆乳比用自体腹部织瓣重建者术后失败率与感染发行率要高。不过,要下结论,还需要更多、更长时间的资料来证实。

[摘译自 Plast Reconstr Surg,2014,133:234-249]

4 不置入假体、而用胸背动脉穿支瓣行全乳重建

作者报道了2009年11月~2011年12月,采用胸背动脉穿支瓣行全乳重建而未置入假体的资料。全组对象平均为53岁(43~62岁),平均体重指数为27kg/m2(24~32kg/m2)。结果:为全重建切取的胸背动脉穿支组织瓣的大小,平均为23.7cm×8.8cm(15cm×7cm~39cm×14cm)。此瓣基于1~3个胸背动脉穿支。平均完成手术时间为3h。供瓣区未出现血清肿并发症。患者平均住院时间4天(3~6天)。平均随诊时间为21.5个月。2例后来追加了脂肪移植,注入量为240ml~280ml。结论:选择用以胸背动脉穿支为蒂的组织瓣行全重建而不置入假体的术式,对于腹部组织瓣不适用的、中等大小的对象是可取的。

[摘译自 Plast Reconstr Surg,2014,133:251-254]

5 对有BRAF基因突变的转移至脑部的恶性黑色素瘤用dabrafenib治疗的反应及病情进展情况

Dabrafenib对有脑部转移性肿瘤有积极的疗效,但它对脑内或脑外肿瘤治疗的效果是否有差异则尚不清楚。作者对比性观察了dabrafenib治疗进行性脑内转移恶黑和脑外病变疗效的差异。

方法:从临床病理学角度,依据实体肿瘤反应评估标准RECIST(Response Evaluation Criteria In Solid Tumors)和无进行性病变成活PFS( progression-free survival )来研究dabrafenib治疗脑内、脑外恶黑治疗的反应及病变进行的状况。结果:观察对象共23人,在应用dabrafenib治疗后,脑部转移性恶性黑色素瘤的反应率为78%;脑外的病变反应充为90%,经统计学处理,两组反应率无明显差异(P=0.416)。两组患者对dabrafenib治疗后的反应率为71%。无进行性病变成活中数两组均为23.6周(P=0.465)。用RECIST来评估,优良的全身性无进行性病变成活期为16.3周。有20人有进行性病变,其中脑部恶黑6人、脑外恶黑6 人,8人为脑内、外均有病变者。在只有孤立的脑内病变者中有进行性病变者5/6。患者接受脑部局部治疗,继之以超过30天的dabrafenib治疗。结论:脑内转移性恶性黑色素瘤对dabrafenib治疗的反应与脑外病变的反应类似。脑内转移性恶黑对dabrafenib治疗的反应并不优于脑外病变者。不过,对于转移性脑内恶性黑色素瘤采取局部抢救性处理再加上dabrafenib的治疗,还是可取的对策。

[摘译自Cancer.2014;120(4):530-536]

[第四军医大学西京整形医院全军整形外科研究所 李荟元 摘译]

上一篇:两种手术方法修复不完全性腭裂的临床效果比较 下一篇:强脉冲光治疗皮肤疾病的护理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