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语文教学中挖掘生活之美

时间:2022-09-23 11:06:45

在语文教学中挖掘生活之美

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要让学生真正扎扎实实地掌握并得心应手地运用这一工具,就必须打破语文与生活之间的“厚障壁”,让语文教学与学生心灵相沟通,让语文课堂与社会天地相接壤,使语文教学“生活化”,使学生生活“语文化”。

所谓生活化教学,就是将教学活动置于现实的生活背景之中,激发学生作为生活主体参与活动的强烈愿望,同时将教学目的转化为学生的内在需要,让他们在生活中学习,在学习中更好地生活,从而获得有活力的知识,并使情操得到真正的陶冶。语文课堂只有回归语文生活的本真,充满生活的气息,让学生触摸鲜活的亲切可感的生活化语文,学生才能感受语文的生命脉动,语文课堂才能彰显生活之美。如何植根于语文课堂教学,挖掘生活之美,笔者进行了以下实践探索:

一、 关注生活,实现语文“生活化”与生活“语文化”

生活化语文课堂教学就是要尽可能地把学习的内容与真切的生活内容相联系,在语文教学中渗透学生的生活,让语文教学回归生活。教学中,如果以课堂为起点来实施生活化的教学,让教学贴近生活,就能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并真正受到启迪;就能赋予课文以生命和活力,更好地揭示其全新的潜在意义;就能引导学生更好地懂得生活、学会生活、改造生活,做生活的主人。

1. 观察生活,实现生活“语文化”。教材中的课文都来自于生活,有的课文内容虽然是学生常见和比较熟悉的生活现象,但往往又是他们熟视无睹或知之甚少的,教学时应指导学生再留心去观察,通过观察去认识生活,扩大视野,理解课文,强化语言文字的训练,提高观察和理解能力。

如笔者聆听的一年级《识字2》教学片断:

师:小朋友,今天我们认识了这些字宝宝。(太 小 鸟 下 早 牙 上)你在生活中见过他们吗?在哪里见到的?

生:太子奶的“太”。(师鼓掌)

生:小吃店的“小”。(竖大拇指表扬)

生:牙膏的“牙”。

生:小班的“小”

生:上岛咖啡的“上”。(鼓掌表扬)

上述课例充分利用现实生活中的语文教育资源,在语文教学中,渗透学生的生活,让语文教学回归生活。同时,教师又把学生的视野引向生活,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唤起了学生的生活经验。其实,电视中的广告、大小商店的招牌、学校中的每一块标语,家里、社区……一切有字的地方都是学生搜索的目标,生活处处皆学问。

2. 演绎生活,实现语文“生活化”。每一篇课文都是以语言文字为载体记录着一定的生活信息,学生学习语文就是在头脑中把语言文字还原成客观事物,从而获得主观感受。生活化教学是一种在生活背景下的情景化学习,“充分提供情节背景下的学习是最有效的”。

有的课文内容距学生的生活较远,给学生的学习带来一定的困难,教学时可借助于情境的创设再现课文所描绘的生活画面,使学生如临其境,激起学习兴趣,引起高度注意,较好地理解课文内容。如根据课文开展心得交流会、辩论会,让学生说一说,进行口语交际训练,升华对课文的理解;或把课文编排成课本剧,让学生演一演,则可以把语言文字直接变成活生生的生活展现在学生面前,从而加深对课文的感悟,拓展学生的知识、能力与思维。

例如《奴隶英雄》的教学常让人犯难,久远陌生的历史背景、拗口难解的外国语言文学、剧本式的文体结构成了教学“拦路虎”,这时,教师完全可以让学生充分准备后,组织学生分角色扮演斯巴达克、司令官、贵妇人、奴隶等角色,有声有色地上演一出中国儿童式的《奴隶英雄》,通过生动鲜明的表演,不仅使学生加深了对奴隶悲惨命运的理解,而且学生的学习兴趣盎然,想象力、创新能力都得到了很好的锻炼发展。

又如《小镇的早晨》教学片断:

师:小镇的早晨那么热闹。沿街摆满了各种农副产品。你见过哪些农副产品?卖主是怎样吆喝着做买卖的?

(一组)生大声吆喝:“快来买,新鲜的鱼,便宜卖啊!”

生赶紧上前,又往后一退,拍拍身上的水,说:“哎哟,水溅我一身了。这鱼多少钱一斤啊?”(笑声、掌声)

(二组)生满脸笑容,热情地喊:“看又嫩又新鲜的芹菜,自家地里种的。快来买啊!”生拿起一把,左瞧右看:“不错,看上去挺有光泽的。来一斤吧!”……

创设生活化情境,教师把教学内容指向生活,面向生活,联系生活,理解生活,表达生活。学生在生活化的情境中,无拘无束,轻松愉快地尽情表演,激情满怀,生动逼真。语文与生活这一泓活水相沟通,课堂上一派生机勃勃。语文教学离不开生活,生活中无时无处不存在语文教学。

3. 体验生活,实现语文“生活化”。小学生是个情感丰富的个体,他们在生活实践中积累的情感体验会成为我们语文教学的有效资源。调动学生生活中的情感并融入学习的课文中,有助于学生把握文章内在的意蕴,获得丰富的审美感受。如《燕子》一课的教学,在学生充分想象的基础上,用多媒体展示出一幅和风拂面、桃红柳绿的春景图以及如音符般优雅的燕子的身影,再配以燕子欢快的啼鸣,伴着这如诗如画的意境,《春天在哪里》的旋律响起,学生沉醉其间,这时他们心中感受的已不只是黑白的文字,而是充满了生命活力的春的世界,更加沉浸于生机盎然的春景之中,陶醉于芬芳醇美的春意之间。在这里,“一个概念”就是“春景”和“春意”,对这一概念的全面理解的过程就是培养语感的过程。

又如《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教学片断:

师:这首诗《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流传至今,其中有一句脍炙人口,千百年来一直被人们所引用,它就是(引读)――

生:每逢佳节倍思亲。

师:同学们,你们有亲人在外地工作、生活吗?

生:有。

师:你们思念他们吗?重阳节就要到了,你们会以怎样的方式和你们的亲人联系,互诉衷肠?表达你们的思念之情?

生:(交流)打电话、写信、寄贺卡、发邮件……

师:大家的方法都很好。现在请你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和亲人联系,并且在交谈时巧妙地用上“每逢佳节倍思亲”这句诗。

(生自由练习)

生:(打电话)您好!外婆。重阳节到了,我很想念您。您的身体好吗?外婆,今天我们学了一首王维的诗《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其中有一句写得特别好,我把它送给您,“每逢佳节倍思亲”。愿您身体健康,万事如意!

生:(扮外婆)好外甥,谢谢你的祝福!“每逢佳节倍思亲!”说得好。外婆也想念你啊,等放假了外婆来接你啊!祝你学习进步啊!再见!(掌声热烈)

生:(写信)妈妈,您好!您去外地学习已经一个月了。今天是重阳节,看到别人家都欢天喜地过节,我特别想念您!真是“每逢佳节倍思亲”。妈妈,希望您早些回家!也祝您学习进步!――女儿 ×××

师:(深情地说)大家谈得真好。让我们把这句诗送给所有在外地工作的亲人――

生:(齐读)每逢佳节倍思亲。

在上述课例中教师注重学生生活,渗透生活,充分挖掘教材中蕴涵的应用性因素,利用生活情景,调动学生已有情感体验。由于内容贴近生活,使学生产生一种身临其境、似曾相识的感觉。课堂上师生互动、生生互动,整个课堂焕发出勃勃的生机,充溢着浓浓的亲情、温情。

二、 回归生活,实现语文教学与生活实践的和谐统一

生活是知识的海洋,生活之中时时处处皆学问。只有回归生活,挖掘生活中的语文教学资源,寻找生活与语文教学的结合点,才能让生活成为学生学习的教材,让生活成为语文教学的一方舞台。

1. 扩展生活化的作业

作业除有巩固课内知识、技能的功能外,还要发挥社会化、生活化作用,而不只是机械地操练。通过作业这一手段,引导学生走出学校,走向社会,走进生活。如学了《嫦娥奔月》,让学生自己作连环画,并附上解说词。查阅性的作业,如在学《三亚落日》以前,布置学生上网、上图书馆查阅有关资料,为深刻理解课文作铺垫,并培养其搜集、整理、运用信息的能力。专题性的作业,即围绕一个专题开展一系列活动,完成系列调查报告。如三月“学雷锋,树新风”活动中,组织学生查找雷锋资料,调查周围学习雷锋的好人、好事,了解新世纪儿童勤俭节约状况,最后写日记、开班会、出小报、讨论交流等。另外,还有探究性、交流性、参观性的生活化作业设计等,这些都可以引导学生去研究身边的生活,关注社会动态,做在生活中学习的主人。

2. 开发生活化的活动空间

(1)立足家庭,学习语文。家庭生活对于小学生来说是最重要的,也是最习以为常的。家庭生活的方方面面,对孩子的学习成长具有非常重要的影响。

我们不难发现现在的学生在家里的学习内容是丰富的,但劳动实践机会是缺少的,这是普遍的现象,使孩子们感受不到家庭生活的艰辛,写起有关家庭生活的作文十分枯燥,“妈妈做什么,爸爸怎么做……”我们就经常性布置学生一些家庭劳动任务,如扫地、整理房间、购物、烧饭……劳动难度由易到难,并且让他们多写一些类似内容的日记及作文。

有位学生在写《我学剖鱼》一文中有这样的感受:“我双手捞起一条滑溜溜的鲫鱼,把它放到砧板上,左手按住它的头,腾出右手拿起菜刀,刚想刮鳞片,鱼儿不知哪来的劲,一挣扎,‘噗噗’的一声,头尾都翘了起来,我的妈呀!吓得我扔下刀子往后直退,这真是‘鱼儿好吃,剖鱼难。’”学生的剖鱼感受如此深刻,正是因为这是他真实的生活感受。

如五年级有一篇看图作文《农贸市场》,作文前我做过调查,学生去过小商品市场买过各种食品的多,可去过农贸市场的就少,亲自讨价还价买过菜的就更少了。作文要求展开合理的想象,如果没有感性的经历,能想象出合理的情节吗?于是我就布置学生都要去一次农贸市场,必须亲自买一次菜,尽可能做到价廉物美,事后再指导学生完成这篇看图作文。学生在说图时展开想象:“一位农民从鸡笼里提起一只羽毛鲜艳的大公鸡,熟练地用草绳捆住脚挂到秤钩上,那只鸡拍打着翅膀,咯咯地叫着,他边称边说……”因为学生有“市场经验”,觉得图中情景似曾相识,所以能够合理想象,语言富有真情实感。

(2)丰富校园生活,学习语文。丰富多彩的校园生活,会给学生的语文学习带来无穷的乐趣。“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因此,教师在引导学生开展课外活动、参与学生生活时,可利用一切机会给他们创造“语文化”的生活情景:如班委选举,让学生写自荐书后上台演讲;开主题班会,让学生写《我设计的主题班会》说明书;鼓励学生读书看报听广播,参加文艺体育科技竞赛,经常接触生活,积极参加集体生活、公益劳动等,甚至交友谈心写日记……这样,在“语文化”的生活中,学生体验到了语文学习给生活带来的帮助和乐趣,使语文学习与生活运用相互促进,共同提高。

(3)走向社会,学习语文。学生由学校走向社会,走向生活的拓展过程可以由多种形式实现,广告欣赏、找社会上不规范用字现象、与手拉手学校交友互访;参加实践活动;参观访问工厂、公司;关注社会热点问题;捕捉生活焦点新闻等等,让教材、课堂作为窗口,多渠道地开展生活化的语文活动。由此组织社会活动,让学生展开视野,去窥视语文学习的宽阔时空,了解人文世界的博大情怀。

总之,生活中处处有语文,也处处用到语文,语文教学生活化是一个开放、自由、灵活、阔大无比的空间,它不仅可以克服传统语文教学中只重语言智能的弊端,而且优化了教学过程,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在语文中理解生活,在生活中去学习语文,又用语文去装扮生活,这就是“语文教学生活化”。语文因生活而美丽,生活应语文而精彩。

【作者单位:江苏省溧阳市实验小学】

上一篇:让表达成为一种需要 下一篇:怪鱼国历险记(大结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