减负增效对教师的新要求

时间:2022-09-23 10:13:08

减负增效对教师的新要求

摘 要:教师作为教育活动的主要参与者,对每项教育任务的推进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当前,“减负增效”这一严峻的课题摆在了每一位教师的面前,对教师提出了新的要求。

关键词:减负增效;教师能力;新要求

“减负不减质”是减负增效的实质要求。向课堂要效率,成为摆在教师面前一个难题。与以往的教学活动相比,减负增效对教师提出了新的要求。作为学生学习的掌舵者和引导者,只有自己转变提升,才能为学生创造更好的学习环境。我认为新形势下的教师应该具备以下能力。

一、精选能力

以往的学习是大海里捞针似的。老师在课堂上不停地讲,占用学生的活动时间,占用副科的上课时间;学生要记大量的笔记,要进行题海大战。靠持久战来提高学习成绩,而且就这样努力学生也不一定学习成绩就变好,能不能掌握知识完全靠运气。今天这个知识喜欢,有兴趣,就学会了,今天这个知识不感兴趣就放弃了。因此出现了学生偏科严重、耗费大量时间做题也没有效果等状况,甚至影响到了学生的身心健康。

这是违反教育规律和学生年龄特点的做法,不利于学生的健康成长。减负增效就是要改变这种做法,做到事半功倍。因此,教师就要具备精选能力。精选知识、精选方法、精选目标、精选试题,让学生最快速、最稳固地掌握所要求掌握的知识。以前我们走的路子是将所有的知识呈现,让学生有选择地接受。现在我们就要为学生划定好一条最简单的路线,与时间赛跑,向45分钟要效率。

二、调动能力

高中数学对很多学生来说是枯燥的、深奥的、抽象的。尤其是在以讲授为主的课堂教学中,学生大多昏昏欲睡,甚至对数学学科产生了抵触心理。

实施减负增效首先要卸去学生的学习负担,其中包括精神负担。只有学生消除抵触情绪,才能走进课堂的学习之中。因此,教师要将课堂的气氛调动起来,要调动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更要调动学生参与到课堂活动中来。只要亲自参与了,才能印象更深刻,体验才更真切。

我们班上有一个学生,在以前上课的时候就是睡觉,我多次找他谈话。他都说,我也知道数学对于高考很重要,可是我数学基础就弱,上课我就是提不起兴趣来,一上数学课就瞌睡。在后面的课程中,我就点名他参加课堂互动,并且向他提问,由简到难,逐步地建立他的自信心。现在他的学习成绩虽然上升不是很快,但是他上课开始积极地回答问题了。

三、互动能力

教师和学生的互动是课堂教育中不可或缺的,通过互动教师可以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学生可以找到学习的方法和方向。同

时,教师的参与与引导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教师与学生的互动分为课堂互动和课后互动。

课堂上的互动包括检查预习的状况、参与学生的讨论活动、课堂作业训练与课堂生成的处理等。这些都可以反映出学生的学习状况,为教学活动的进行提供有用的信息。有些教师根本不理会这些,只按照自己的教案预设步骤来上课。让预习、谈论、练习、思考等环节都形同预设,根本就起不到应有的效果。看似热闹的课堂,只不过是徒有其表而已。

课下互动包括和学生谈心、批改作业。经常的找学生谈心,了解学生的学习需要,甚至帮助学生解决一些疑惑,从而能够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这是不可或缺的。减负增效要求减少学生的学习负担。作业量是要严格控制的,作业少也给教师批改减轻了负担,老师要认真地批改。批改作业不能单纯地指出错误或者正确,而是要抓住作业中反映出来的信息,给学生指明努力的方向,要进行评语式的标注。如,这道题是对定理不透彻;对某一知识的掌握还不到位等,利于学生及时补救。

四、爱的能力

没有爱就没有教育。减负增效就是想让学生从沉重的学习负担中解脱出来,这当然包括精神负担。一旦学习对孩子来说成为负担,就会出现消极的情绪,从而影响学生的成绩。

这就要求教师要爱自己的学生,不放弃每一个学生。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长处,有的学生可能在学习方面差一点,慢一点。教师要善于发现学生的进步,保护孩子的上进心,保护孩子一丝的学习兴趣。不要只盯着学习成绩说事,而是要鼓励学生学,鼓励学生

进步。

减负增效的实施就是让老师不再“一刀切”,也不再盯着几个尖子生,而是要一视同仁。了解学生个性差异,要善待每一个学生,要让学生感受到教师的温情和一片苦心,使他们心悦诚服地接受老师的教育,给学生宽松和谐的课堂教学氛围,既是减轻学生心理负担,取得良好教学效果的途径,也是促进良好师生关系形成的

基础。

五、沟通能力

在减负增效的过程中,教师要善于与学生家长沟通,让家长卸下学生的紧箍咒。

每一个家长都是渴望自己的孩子成才的,因此就要求自己的孩子不断地学习,不断地做题。不让孩子看电视、不让孩子出去玩,甚至不让孩子休息。周末有补习班、假期有补习班,尤其是到了高中阶段,这与减负增效的精神是相背离的。这就要求教师要和家长及时的沟通,不能让在学校减下来的负担到家里在补齐。但是家长文化程度、性格特点等都是有差异的,就决定了对一件事情的看法和理解也有差异。怎样让所有的家长都能够理解并支持减负增效,这就要求教师具有良好的沟通能力,并且还要和家长制订相应的培

育计划,家校配合,为孩子的成长指明正确的方向。

参考文献:

[1]徐洁.浅谈如何减负增效[J].中学课程辅导:教学研究,2010(11).

[2]高健.浅析高中数学高效课堂的建立[J].中学教学参考,2012(28).

[3]金力飞.高中数学作业评语的教学魅力[J].中学数学,2012(09).

上一篇:论初中散文阅读理解能力的提升 下一篇:新课程背景下化学选修模块选择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