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教育与学生人格塑造的策略初探

时间:2022-09-23 02:23:48

音乐教育与学生人格塑造的策略初探

摘要:随着人们对高雅艺术人格塑造功能认识的加深,以及高雅艺术进校园活动的积极开展,音乐教育与学生人格塑造的实践策略,已摆在广大的音乐教育工作者面前。目前对于这一领域的研究仍属于“摸着石头过河”的探索阶段,具有很广阔的开拓空间。

关键词:音乐教育 人格塑造

一、对音乐教师进行学生人格心理学知识培训

利用高雅音乐教育进行学生健全人格塑造的有效实施,首先需要音乐教育工作者掌握专业的人格心理学知识,了解中学生心理特征及其发展规律,这样才能使音乐教育沿着科学的轨道进行,实现有的放矢的教学。

(一)了解青少年心理发展特征

音乐教师必须掌握青少年的一般人格特征、发展规律以及影响学生人格发展的重要因素等人格心理学常识,只有这样才能够对教育对象的普遍人格特点有一个清晰的认识,便于在实践过程中把握住学生整体的人格发展方向,为做到兼顾个体人格发展提供可能性。

(二)需要学习的人格评估知识

人格测量的主要方法有人格量表和在日常交往中的观察两种。常用的人格量表有明尼苏达多相人格调查表、加利福尼亚心理调查表、16种人格因素问卷及艾森克人格问卷等。在日常交往中观察法主要通过以下三种途径:从面部表情观察人格,由体态看人格,通过言语中的表现分析人格。音乐教师掌握了这些专业的人格测量方法,才可以对受教育者进行准确的人格定位,及时发现中学生当中出现的人格共性及个性问题,对青少年的人格发展现状有一个全面深入的认识。

(三)掌握以下几种塑造良好人格的方法

音乐教师应该掌握以下人格培养的有效方法:1.重视榜样的力量;2.课堂教学中采取民主互动式的教育方式;3.建立良好课堂环境对学生品格发展形成积极影响;4.相信“皮革马利翁效应”,将自己的积极情绪倾注在学生身上,使师生之间建立互信,实现情感交融,使学生的行为向老师所期待的积极方向发展。

二、关于音乐教学模式创新的思考

在我国传统的基础音乐教学中,长期以来是以老师为主体,以单纯的音乐知识与技术传授为目的的陈旧模式,甚至把音乐课转变为歌唱课,忽视了学生对音乐的审美体验和审美激发,这些都不利于学生主体性、创造性、审美能力、良好人格等综合素质的提高。笔者通过对几种教学模式的学习了解,对关于音乐教育创新有以下几点浅薄之见:

(一)利用多媒体展示与所学音乐作品相关的电影片段

多媒体技术的兴起与蓬勃发展,对学校教育也产生了积极的效应。由于多媒体具有图、文、声并茂甚至有活动影象的特点,音乐教学中可以充分发挥其优势,促进学生创造性思维模式的建立。在部分音乐作品的教学中,教师可以播放涉及到教学作品的创作背景或作者传记式的电影片段。学生通过电影情节的欣赏,可以更好地将自己置身于作品诞生的环境中,与作曲大师进行零距离的情感沟通,从而更加全面、真实、深入的理解所学音乐作品,感受大师深刻思想,最终使精神情操得以陶冶。

(二)用简单的绘画展现作品内容

在一些描写诗情画意的音乐作品学习时,让学生根据自己脑子当中所浮现的画面,用美术作品进行表达。这样的一种作品体验方式是对整体把握事物,进行形象思维的右脑功能的开发,有利于促进左右脑的平衡发育。比如,《彩云追月》是一首描绘浩瀚夜空迷人景色的民族管弦乐曲,它富于诗情画意,预示了幽淡的夜幕中云月相逐相映成趣的主题,老师可以在这首作品的教学中,让学生通过简单的绘画作品将云月嬉戏对话的意境跃然于纸上。这样的教学设计在增添了课堂趣味性的同时,也提升了学生对美的感受及鉴赏能力。

(三)高雅音乐欣赏中的情景剧、音乐剧创设表演

高雅音乐的欣赏课程中,对于一些富有人物及故事情节的音乐作品,可以让学生在自己对作品理解、想象的基础上,进行情景剧、简单音乐剧的创设表演。比如在小提琴协奏曲《梁祝》展开部中描写了“抗婚”、“楼台会”、“哭灵、控诉、投坟”三个情节,老师在欣赏时可做出简单的提示,欣赏过后要求学生根据自己的联想分组表演出这三个情节。学生通过创作表演就会受到深刻的教育,从而促使他们形成积极向上、勇敢、坚强的优秀人格特色。

(四)组织音乐实践活动

我们传统的学习观一直是重知识的学习而轻实践操作。音乐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音乐艺术实践活动可以巩固学生在音乐课堂中所学习的知识与技能,开阔他们的音乐视野,培养他们健康自信的心理品质以及团结合作的精神。学生在实践活动中的个性特长与聪明才智的发挥,能够使他们养成独立创新的意识,同时产生自我成就感,为他们的健康成长提供更大的可能性。因此,基础音乐教育中一定要定期组织学生进行音乐实践活动,强化学生全面素质的锻炼提高。

(五)开展“我最喜爱的音乐作品”交流活动

音乐教师可以在每学期组织开展一到两次“我最喜爱的高雅音乐作品”交流会,让学生搜集整理自己最喜欢的音乐作品及相关的知识与信息,如作者生平故事、创作背景、作品的主题内容与相关图片等等,在交流会上向其他同学讲述。有一定专业技能的同学还可以通过演唱、演奏或者舞蹈等方式进行展示。这种形式的音乐交流会可以起到提高语言交流与沟通能力、锻炼心理素质,使学生增强集体主义意识,最终提升他们人际交往能力的目的。

综上所述,学生时期是人格塑造的关键阶段,具有极大的可塑空间,因此有效运用音乐教育的人格塑造功能,实现学生人格的健康发展,需要广大音乐教育工作者的高度关注。当然人格的形成发展并非一朝一夕之功,在此过程中我们一定要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同时要重视学生在音乐教育过程中的主体地位,这样才能产生立竿见影的效果,从而达到学生良好性格塑造的目的。

上一篇:浅谈《车尔尼钢琴流畅练习曲849》的和声及伴奏... 下一篇:再谈如何引导学习钢琴的儿童转变抵触情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