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体育与健康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时间:2022-09-23 01:44:43

在体育与健康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关键词〕中学生;体育与健康;心理健康教育

2002年教育部颁发的《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指出:“在中小学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是学生健康成长的需要,是推进素质教育的必然要求。”强调“要把心理健康教育贯穿在学校教育教学活动中。”《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中也提出了三维健康观:“要从身体、心理和社会适应等三个方面去评价一个人的健康状况。”作为体育教育工作者,对如何通过体育与健康教学,既增强学生的身体素质,又发展学生的心理品质,应予以积极的探讨。

一、树立正确健康观念,转变学生健康意识

20世纪90年代世界卫生组织将健康解释为:“一个人只有在身体健康、心理健康、社会适应良好和道德等四个方面都健康,才算是完全健康的人。”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的健康观念日趋完善,对健康的认识和理解已经完全超出了唯生物学的范围。作为体育教师,我们应及时认识到这一点,提高自己的思想认识,从身体、心理和社会适应三个方面去评价学生的健康状况,并把这种三维健康观传达给学生,让每个学生提高自己的思想认识,重新树立健康观念,从而让他们在体育课堂练习以及生活中能够客观、多元化地评价自身的健康状况。

二、认真钻研课程标准,合理安排教学内容

教师要认真学习《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的教育教学理念,明确课程改革的理念与思路,转变教学观念,更新教育思想,要根据学生情况、师资力量、场地与器材条件等实际,建立适合本校校情的课程结构,制定适合本校的课程教学方案。教师在安排具体的教学内容时要改变“难、偏、旧”的现状,充分考虑到教学内容要有益于培养学生团结合作、友爱互助等优良品质和克服困难的坚强意志品质,有利于提高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终身体育意识和能力。要在坚持“健康第一”指导思想的基础上,结合学校实际情况,合理选择教学内容,并根据学生的体育兴趣,满足现实的体育需要,尽可能扩大选择范围,增加一些选项课、专项课等,达到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目的。

三、激发学生运动兴趣,调节学生情绪状态

兴趣是学习的初始动机,是学生参与学习的最好的老师,学生的学习兴趣直接影响着学习行为和效果。英国著名教育家赫・斯宾塞曾指出:“兴趣是学习和求知最大的动力。”教师在教学中只有激发学生的运动兴趣,才能使学生自觉、积极、主动地参与体育与健康课程的学习。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可采用表扬鼓励、游戏教学、竞赛教学、情境教学等方法,激发学生参与体育活动的兴趣,及时发现并帮助学生摆脱不良情绪的困扰,调节学生参与运动的情绪状态,充分发挥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和学习潜能,使他们以高涨和积极的情绪状态投身到体育运动中,健康、快乐地成长。

四、建立良好师生关系,构建和谐课堂气氛

心理学家罗杰斯说:“创造良好的教学氛围,是保证教学有效进行的主要条件……”这就要求我们要重新认识教师角色,打破长期固存的“师道尊严”的传统思想,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确立“以学生发展为中心,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的教学思想,通过热爱学生――师生关系和谐的灵魂,理解学生――师生关系心理相容的基础,尊重学生――形成和谐师生关系的支柱,与学生建立平等、民主、尊重和信任的师生关系,在此基础上创设良好的教学气氛,营造和谐、宽松的课堂心理氛围。

在体育教学中,教师要注意听取学生的意见,重视师生情感的交流,通过语言鼓励、目光暗示、参与活动等手段,加强与学生的交流,与学生产生心理上的共振、情感上的共鸣,达到认知上相近、情感上相融、心理上互动,让学生在积极的心理状态下参与练习。在面对学生的动作错误、违纪行为等情况时,切不可直接用讽刺、挖苦的语言伤害他们的自尊心,而要多鼓励少讥讽、多肯定少说“不”、多表扬少批评,以满足学生基本的人格尊重的需要,使其产生积极向上的力量,树立自信心,愉快、轻松地学习。

五、灵活组织课堂教学,积极创设教学情境

新课标明确提出:“体育活动是提高学生自尊和自信的重要手段”。而体育教学课堂是教师实施教学的主阵地,也是学生学习运动技术的主要场所,再加上体育教学与其他学科课程相比又有其特殊的一面,所以教师在体育课堂教学中要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灵活运用不同的教学方法,组织实施课堂教学,如用舞蹈、健身操、太极拳、游戏、街舞等活动来代替常规的集合后的跑步热身活动,让学生体验到游戏、舞蹈的乐趣,激发学生积极参与体育锻炼的兴趣;采用降低练习难度和标准等方法,给学生多创造体验成功的机会,培养他们的自信心;在开展单杠、双杠、跳山羊等一些有危险的技术练习时,要及时观察学生的情绪变化,特别关注那些身体素质较差、运动能力较差、有焦虑害怕情绪而不敢练习的学生,切忌用指责、批评和否定性的语言打击他们的自信心,而要运用鼓励性的语言,如“我保护你”“你能行的”“勇敢些”等,使学生增强练习的自信心和勇气,同时对他们的点滴进步予以及时的表扬和肯定,如“好样的”“有进步”“你真棒”等,帮助他们消除不良情绪的干扰,使他们体验到练习的乐趣。另外,要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个体差异等实际情况,对部分学生提出适当的练习要求,制定弹性的教学目标,使他们通过自己的努力完成练习,达到自己期望的学习目标,体验到成功的欢乐。

在课堂教学中,还要注重教学情境的创设。教师要悉心钻研教材,充分挖掘教材的思想性和趣味性,根据实际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结合场地器材,创设符合学生身心发展特点、能够激发学生练习兴趣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参与练习的内在动机,调动学生参与体育活动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如:将一般的“障碍接力”改为“运送弹药”这一情境游戏,将练习内容故事化、游戏化,将练习过程中的跨越体操垫、钻过栏架、跑过体操凳等故事化为跨越“小河”、钻过“铁丝网”、跑过“独木桥”等,最后运送“弹药”至“前线”,再配以红旗、激烈的枪炮声、音乐等,让学生在战争的情境中参与练习。身临其境式的练习能激发学生练习的兴趣,培养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和公平竞争的意识,使每个学生的聪明才智在练习中得到最大的展现,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

六、灵活组织课外活动,提高学生心理素质

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认为:课外活动是学生智力生活的策源地,是学生个性发展的一个重要条件。体育课外活动具有灵活性、开放性、综合性、趣味性和自主性等特点,活动项目丰富多彩,活动内容和形式也更接近现实,它不受时间、空间和形式上的约束,再加上体育课外活动趣味性强,富有吸引力,能引起学生的浓厚兴趣,激发他们的探究心理,满足他们的精神需要,这使学生更愿意积极参与。在活动中,教师应帮助学生选择活动项目,充分发挥学生在活动中的主体作用,让学生通过积极参与自己喜欢的体育运动项目,加强与同学之间的人际交往,培养主体意识和创造意识,促进学生个性和心理品质的健康发展。(稿件编号:100302005)

(作者单位:江苏省徐州经济开发区大庙镇中心中学,221121,电邮:)

上一篇:关注教师身心健康 优化学校育人氛围 下一篇:浅谈对小学生进行耐挫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