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学习习惯不良看农村留守儿童教育之困惑

时间:2022-09-13 08:06:07

从学习习惯不良看农村留守儿童教育之困惑

〔摘要〕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日益突出,成为社会共同关注的焦点。其中,农村“留守儿童”学习习惯不良严重制约着教育的效果。本文通过对农村“留守儿童”学习习惯的调研,并进行归因分析,提出改善“留守儿童”不良学习习惯的建议,以促进他们的健康成长。

〔关键词〕学习习惯;农村留守儿童;教育;困惑

〔中图分类号〕G4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2684(2010)04-0011-03

人类社会发展史表明,工业化和城镇化是现代化的重要特征,而工业化和城镇化的人口学动因主要是人口迁移流动。在传统农业社会,人口迁移流动的主要原因是躲避战乱、规避自然灾害。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这种迁移流动在现代工业社会越来越频繁。在我国计划经济体制下,农村人口流动受到非常严格的限制,因而进城务工的农村人口很少,所以少有父母与子女分离的状况存在。而在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完善进程中,农村人口进城务工越来越多。农村旧的家庭成员长期稳定不变的家庭结构已经打破,新的家庭成员经常性缺位的家庭结构逐渐开始形成。但由于我国现行的户籍管理制度和人口分割状况,流入城市的农村劳动力不能享受与市民同等的待遇,不能享有国家提供的各种公共服务,致使人口流出地“驻扎”了大量的“留守儿童”。“留守儿童”的规模不断扩大,成为一个需要多方关注的特殊群体。研究农村“留守儿童”的学习习惯,帮助他们提高学习效率与学习成绩,让他们不至于成为流生、辍生,有更多的机会去接受高一层的教育,从而得到可持续教育与发展的机会,这不仅是我们构建和谐社会的需要,更是我国关心弱势群体,让弱势群体享受机会均等和质量公平的教育的需要。

一、农村“留守儿童”学习习惯的现状

农村“留守儿童”与非“留守儿童”一样,其主要任务是学习,良好的学习习惯是提高他们学习效率的重要前提。没有良好的学习习惯,学习就缺乏效率,也不可能有高质量的学习,更不可能获得优异的学习成绩。为了解农村“留守儿童”学习习惯的现状,笔者将“留守儿童”学习习惯分成三个等级,即较差、一般和良好。然后,随机抽取了660名“留守儿童”与426名非“留守儿童”做问卷调查,其中被调查的“留守儿童”中,男生与女生人数各330名;被调查的非“留守儿童”中,男生202名,女生224名。农村“留守儿童”学习习惯的总体状况见表1:

表1 “留守儿童”学习习惯总体状况

调查结果表明:学习习惯较差的“留守儿童”有146人,占被调查“留守儿童”总数的22.12%,这部分“留守儿童”的学习习惯主要表现为:没有一个明确的学习计划表,学习过程易受外来干扰的影响;学习新功课前,很少对前面的材料进行复习,很少对新内容进行预习;上课精力不易集中,听课方式被动,喜欢照抄黑板记笔记;课下不及时复习,复习方法不正确;作业完成情况差,发现错误不及时订正;考试方法不正确,考后不总结;课外学习不积极、主动,阅读方法不正确;对所学知识不善于应用等。仅有31.21%的“留守儿童”学习习惯良好,他们的学习习惯表现恰好与较差型相反。

为了更深入地了解农村“留守儿童”学习习惯状况,笔者对“留守儿童”与非“留守儿童”的学习习惯进行了T检验,看两者是否存在显著性差异。

通过对“留守儿童”与非“留守儿童”学习习惯进行T检验,得出两者存在显著性差异(P=0.036),非“留守儿童”的学习习惯得分要显著高于“留守儿童”学习习惯得分。进一步分析学习习惯中八个维度的得分情况,在学习计划上的得分差异高度显著(P=0.01),说明非“留守儿童”的学习计划性要显著高于“留守儿童”;在复习上得分差异显著,说明非“留守儿童”的复习习惯明显好于“留守儿童”。在课前准备、课堂学习、考试、课外学习、应用等五个维度上(除作业外),得分差异虽没达到统计学上的显著性水平,但也可以看出非“留守儿童”的情况均好于“留守儿童”,这与我们的研究假设是基本一致的。说明由于缺乏父母双方有力的监管,“留守儿童”的学习习惯明显不如非“留守儿童”。

二、农村“留守儿童”学习习惯不良的成因

人生的第一步是培养习惯,习惯是人在较长时间内形成的规律性的行为方式。长期有规律地安排学习的人,便可以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很多学者认为父/母外出打工对“留守儿童”的学习习惯会产生很大的负面影响。为了全面客观地剖析“留守儿童”学习习惯不良的成因,笔者在综合问卷调查结果及访谈资料后发现,引发“留守儿童”学习习惯不良的原因主要来自以下三个方面。

(一)家庭缺乏培养“留守儿童”良好学习习惯的意识

调查显示:85.90%的教师和45.35%的“留守儿童”认为学习习惯不良的一个重要原因是父/母或临时监护人不注重培养他们良好的学习习惯;61.54%的教师和34.88%的“留守儿童”认为另一重要原因是父/母或临时监护人不纠正他们不良的学习习惯。这说明在“留守儿童”所处的家庭环境中,无论是他们的父/母还是临时监护人,都缺乏培养他们良好学习习惯及纠正不良学习习惯的意识。

另据调查,“留守儿童”的父/母,大多在孩子上小学或上小学之前、正值青壮年的时候就已经背井离乡外出打工了,留下来的一方需要承担全部的家务劳动,无论从时间还是精力上,对“留守儿童”学习的监督与指导都显得力不从心,加上很多“留守儿童”的父/母文化程度不高,对培养孩子良好学习习惯及纠正不良学习习惯缺乏清醒的认识;“留守儿童”的祖辈文化程度就更不用说了,他们大多是文盲或半文盲,教育观念陈旧,且与孙辈年龄相差较大,只能勉强承担起对孙辈的养育重任,对孙辈学习习惯的培养与纠正更是缺乏必要的知识和体力准备;其他亲戚或父母的朋友虽然在知识水平、教育观念上与“留守儿童”的父母相当,但因为血缘关系较远,对“留守儿童”教育一直瞻前顾后,再加上他们还需忙于自己的生计,也不会有意识去培养或纠正“留守儿童”的学习习惯。

(二)学校缺乏培养“留守儿童”良好学习习惯的环境

在应试教育的指挥棒下,学校和教师不免还存在着对学生要求过高的现象。学校为了达到某些硬性指标,片面追求升学率,把衡量教师工作成效的指标定为学生的考试成绩,迫使教师一味看重学生的学习成绩,搞题海战术、频繁进行考试。在这种情况下,“留守儿童”成了教师操纵的机器人,必须不断地应付各科作业和考试,使得他们在学习实践中获得的那些较为良好的学习习惯慢慢地被机械性的学习所取代。调查显示:47.67%的“留守儿童”认为教师平时布置的作业太多,不利于自身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访谈中得知,高年级教师采用的填鸭式教学和题海战术,也不利于“留守儿童”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另外,教师因为需承担繁重的教学任务,往往感到身心疲惫,也没有过多的精力和时间去关注“留守儿童”的学习习惯养成情况;即便是教师有时会关心一下班上某个“留守儿童”的学习习惯情况,那只是个别教师的行为,学校并没有布置这方面的教学任务。

另据调查显示:48.65%的教师认为不良的同伴关系不利于培养“留守儿童”良好的学习习惯。给“留守儿童”带来不良影响的同伴,一是校内“志趣相投”的学生,经常聚众、打架或上网;二是徘徊在校门口的“三无”青少年。“留守儿童” 因在交友方面缺乏成人正确的引导,带有一定的盲目性、即时性和冲动性,一旦加入到这些不良的团体中,首先会影响到他们的行为习惯,稍有不慎就会变成“问题儿童”;进而影响他们的价值观和学习态度,逐渐失去学习的兴趣。一旦“留守儿童”对学习产生消极态度,就很难约束自己的学习行为,逐渐改变自己业已形成的较好的学习习惯。

(三)“留守儿童”缺乏养成良好学习习惯的正确态度

“留守儿童”自身缺乏养成良好学习习惯的正确态度。调查显示:有43.07%的教师和39.53%的学生认为导致“留守儿童”学习习惯差的原因之一是他们的学习态度不端正。如前所述,由于父/母或临时监护人对“留守儿童”学习的关心不够、新读书无用论思想等各方面因素的影响,使一些学生产生了厌学情绪,学习态度的改变,也会影响到他们的学习习惯。据调查,“留守儿童”的总体学习态度状况见表3:

表3 “留守儿童”学习态度总体状况

表3数据显示,“留守儿童”学习态度较差的有128人,占被调查“留守儿童”总数的19.45%,学习态度一般及以下的444人,占被调查对象的67.48%;仅有32.52%的“留守儿童”学习态度良好。同时,笔者还就“留守儿童”学习态度与学习习惯相关性进行了分析,见表4。

表4 “留守儿童”学习态度与学习习惯相关分析表

表4数据表明,学习态度与学习习惯及它的八个维度之间存在着显著的正相关,且全部达到高度显著性水平。可见,“留守儿童”不良的学习态度最终会导致他们不良学习习惯的形成。

三、改善农村“留守儿童”学习习惯不良的建议

农村“留守儿童”在学习习惯方面之所以出现不尽人意现象,主要是因为家庭结构的变化导致家庭功能的弱化,由于缺乏父母的有效指导,使儿童在应对问题时不知所措,从而形成不良的学习习惯。既然“留守”已经成为了一个不可改变的现实,那么,我们现在应该做的是如何避免它对“留守儿童”学习习惯方面的消极影响。

(一)家庭要增强对“留守儿童”学习管理的责任心

改善“留守儿童”学习习惯,家庭需要承担起必要的责任。对“留守儿童”的教育必须依托家庭的影响才会取得良好的效果。一方面,对于单亲外出的家庭:首先,不要让孩子分担太多的家务劳动,保证他们有充足的时间完成学习任务;其次,留在家中的父/母要克服身心方面的压力,不要忽视了对孩子学习过程的监督,及时发现孩子学习习惯中出现的问题,给予正确的引导;再次,定期与学校和教师联系,让教师清楚“留守儿童”在家的学习习惯情况,便于教师采取针对性的措施,并积极配合学校共同做好孩子学习习惯的培养工作;最后,长期外出的父/母也要在空闲时多打个电话或多写封信与孩子交流,了解他们的学习习惯,让孩子感到父/母虽身在外地,但对自己的学习仍很关心。

另一方面,临时监护人应更多地关注“留守儿童”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首先,要尽量为“留守儿童”创造一个安静、宽松的学习环境;其次,临时监护人要主动关注“留守儿童”的学习习惯,多与他们探讨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方法,并定期与学校教师联系,关心他们在校的学习及其他表现,配合学校做好改善“留守儿童”学习习惯的工作;最后,对于自己无法解决的问题,临时监护人应主动与学校或“留守儿童”的父母联系,加强与各方力量的合作来共同完成对“留守儿童”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

(二)学校要指导“留守儿童”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在家庭功能不健全的情况下,学校将成为影响“留守儿童”各方面发展的主渠道,如果学校教育在完成校内对“留守儿童”教学任务的同时,又能有意识地向“留守儿童”的校外生活延伸,给予“留守儿童”更多的关爱与帮助,会在很大程度上弥补他们家庭教育的缺憾,对改善“留守儿童”的学习习惯将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一方面,学校要通过改变“留守儿童”内在条件培养其良好的学习习惯。首先,学校要帮助“留守儿童”提高对培养良好学习习惯重要性的认识。让他们产生主动改善自己习惯的愿望,有利于“留守儿童”更好地学习。其次,学校要指导“留守儿童”明辨好坏学习习惯。学校要让“留守儿童”明白什么是好的学习习惯,什么是不好的学习习惯,什么习惯应该保持,什么习惯应该消除。再次,通过反复训练使“留守儿童”养成良好学习习惯。良好的学习习惯必须在有意识的系统训练中去培养。因此,教师必须有计划地去训练“留守儿童”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另一方面,学校更要通过外在条件的改变为“留守儿童”创设一个良好学习习惯培养的环境。因此,学校和教师需正确处理好提高升学率和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关系,切实转变教师教育、教学的方式和手段。首先,教师应由注重自己的教,转向注重学生的学。提倡“以学为本,因学论教”的现代教育思想。其次,由注重口头讲授转向注重教学设计。改善“留守儿童”的学习习惯只靠教师空洞的讲授是不够的,必须将培养良好学习习惯的具体要求融入到各科的教学内容中去。再次,由习惯指责学生的学转向反思教师的教。“留守儿童”学习习惯不良、学习成绩上不去,不能将原因全部归结为家庭和学生自身,而是要反思教师的教育、教学方式是否恰当。最后,由让学生拼体力拼时间的学转向教师智慧型的教。教师要依靠教学的生动性、趣味性,依靠智慧型的教学,来吸引“留守儿童”主动学习。(稿件编号:100322004)

参考文献:

[1]吴霓.农村留守儿童问题调研报告[J].教育研究,2004,(10):15~18.

[2]蒋平.农村留守儿童家庭教育基本缺失的问题及对策[J].理论观察,2005,(4):79~81.

[3]亚里士多德著,苗力田译.亚里士多德全集・伦理学卷[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32.

[4]蒋平,阳德华.城镇青少年弱势群体感恩意识缺失问题研究[J].武汉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2):222~225.

[5][英]培根著,张毅译.培根论人生之论习惯和教育[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314~315.

[6]南京师范大学教育系.教育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4:387.

[7]叶敬忠,[美]詹姆斯・莫瑞(James R.Murray)主编.关注留守儿童[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77.省略)

上一篇:简述儿童自我延迟满足与其心理素质的关系 下一篇:学习障碍儿童心理行为问题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