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海子诗歌切入点

时间:2022-09-23 01:30:35

浅析海子诗歌切入点

摘要:近二十年来,对海子诗歌的阐释和解读越来越多。很多对于海子的解读和评论,纠结于他的死亡方式,将海子及其诗歌进行神话和神秘化,为海子之死加上英雄色彩和献身诗歌的标签,或者转而谈论海子诗歌创作的诗学意义。而对具体诗篇,较为精准的解读还是较少。本文试图重新从具体文本切入,抓住解读海子诗歌的关键词,并结合文本,试图再现诗人在诗歌中企图传达的情绪。

关键词:文本;切入点;生存;受难

中图分类号:I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1)21-0015-01

一、切入海子诗歌的一个角度

(一)生存和受难:切入海子诗歌的两个关键词

海子的诗歌是比较难读懂的,然而现在对海子和海子诗歌的很多阐释,依然停留在对诗人及其诗歌光环式的评价上。解读海子的诗歌,决不能忽视文本。只有在对具体文本进行解读之后,才能将遮蔽在诗人身上的种种神秘光环拿掉,提出误解,还原给诗人海子一个合理的评价。本文主要就海子短篇抒情诗的解读,提出自己一点浅薄的看法。

作于1988年的《夜色》 ,可以作为对解读海子诗歌的一个纲领:

在夜色中

我有三次受难:流浪、爱情、生存

我有三种幸福:诗歌、王位、太阳

生存和受难,是解读海子诗歌的两个关键词,是解读海子诗歌的钥匙。从诗歌中可以看出,海子将生存视为受难的一种。如何理解这一命题,是阐释海子诗歌的一个关键。当海子说他有“三种受难”时,他的受难肯定不仅只是这三种,三应该是作三六九之多来理解。因为当人的基本生存成为“受难”时,他所受之难必然是很多重的了。

(二)命题论证:生是需要理由的

与生存相比,我们缺少对死亡的思考。与崇尚死亡的日本人相比,我们缺少对死亡的执着。从孔子的“未知生,焉知死”开始,中国人在强调对生的探索和思考的同时,死的问题却被一再悬置起来。

其实,考察死亡是从另一个角度考察生存。在面对生存和死亡这个问题时,海子虽然在最初就表现有偏向死亡的倾向,但他依然在深思死亡的过程中,试图论证生存的合理性,以一种苦苦逼问的姿态,纠结地追寻着生存的意义。海子试图论证生是有理由的,但结果他发现他只能证明生是需要理由的。而当他找不到生的理由,或者说他找不到充分的理由说明生是必须的,所有生的理由便指向相反的命题:死是必须的。他的终极追问和自我拯救的尝试失败了,因而他最终悲愤地选择了用死亡这一极端的方法来实践自己的论证。

二、作品举例分析

海子作于1987年的《日出――见于一个无比幸福的早晨的日出》 :

在黑暗的尽头/太阳,扶着我站起来/我的身体像一个亲爱的祖国,血液流遍/我是一个完全幸福的人/我再也不会否认/我是一个完全的人我是一个无比幸福的人/我全身的黑暗因太阳升起而解除/我再也不会否认/天堂和国家的壮丽景色/和她的存在……在黑暗的尽头!

在海子的诗歌中,这首诗算是比较好读的一首了。初读可以体会到这首诗洋溢的幸福感,满满的似乎将要溢出来。海子在这首小诗中,一直用重复渲染的手法强调诗人见到日出景象时的“无比幸福”和“完全幸福”,日出的金光从天边发散射出,其中几缕阳光降落到了诗人的额头,便能让诗人感受着“完全”的幸福与温热的光明。

但是仔细品味,诗人却用“我再也不会否认……”这样的句式、带有比较明显负面性暗示意味的句式,把他在“黑暗”中,内心经历过的曾无数次的“否认”和挣扎给表现了出来。“我全身的黑暗因太阳升起而解除”,看似温暖幸福的画面,却隐藏了诗人试图撕裂痛苦的背景。日出与日落总是轮回更替的,每天都有日出,但能解除诗人无尽黑暗之苦、带给诗人无比幸福之感的日出却不多,所以诗人歌颂这一日,而这样的歌颂听起来却更显凄凉。然而这一日的太阳升起,解除黑暗是也只能是暂时性的,竟然是构成诗人生命中无比幸福的时刻。这种瞬间的温暖光明与长时期的“全身的黑暗”,很好的揭示了诗人苦苦追寻生命意义的经常性的心灵痛苦。这首诗表面的幸福激动,与诗人内心被黑暗笼罩的疲惫、焦灼,构成了诗歌强烈的戏剧性反差,使得诗歌具有一种更强的感染力。

三、小结

在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的中国诗坛上,诗人海子及其诗歌都显得与当时的时代环境格格不入,作品缺乏时代气息,或者可以说作品与时代几乎毫无联系。从中国新诗的广阔范围来看,海子及其诗歌也显得突兀。而就其本身作品而言,他独特的、天才般的表现力,使诗作闪烁出一种光芒。海子以其极为鲜明的个人生活印记为标志,沉醉于自身的梦想与希望中,抒写他个人及人类生命存在本身,鲜明的艺术魅力无可复制。从这个意义上,海子的诗歌具有一种超越时空的力量。

参考文献:

[1]海子.海子的诗[M].人民文学出版社,1999.

上一篇:运用女权主义文学批评浅析潘金莲的形象 下一篇:拆分因素法在李白写月诗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