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初中地理教学中学生人文精神的培养

时间:2022-09-22 10:49:26

谈初中地理教学中学生人文精神的培养

【摘要】随着科学文化的不断发展,中学生的教育既要涵盖科学技术,又要包括思想、道德艺术和文学。在进行科学探索的同时,也要强调人文精神的培养。地理这门学科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学科,它介于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之间,既研究地理环境,又研究人类活动,其文学意识非常强。所以,在初中地理教学中应注重学生人文精神的培养。

【关键词】初中;地理教学;人文精神

【中国分类号】G623.45

人文素质是指作为社会个体应该具有的基本态度和基本素质,内容包括能正确处理个人与他人、集体、社会。国家乃至大自然的关系。人文素质的教育实际就是培养人文素质教育。一般来说,人们理解的人文教育是是人生存目的的教育,也就是教学生“为何而生”,“如何做人”,如何处理好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并能够解决好自身的情感、意志、理性等方面的问题,通过提高每个人的感情、德行、体格、智力等各部分的和谐度,而达到提高人的整体素质的目的。

1.人文精神培养的内容

1.1 培养学生了解社会、关心社会、关心现实的危机感和使命感。

地理学科的教学目的,决定了在教学过程中应培养学生社会服务使命感和社会意识,使学生勇于承担社会责任并回报社会。在地理学科的教学过程中应让学生充分了解当地的经济形势、人口状况和自然环境等基本社会自然信息,并能提出自己服务家乡的看法。同时,教学应对典型案例进行分析,引导学生多方面考虑,综合分析,强化社会公德意识。

1.2 培养学生环保意识。

我国地大物博,但论及人均占有量,却远不及全球平均水平。同时我国是发展中国家,发展起步晚,许多企业都已牺牲环境为代价去赚取高额利益。矿产资源的使用量与日俱增,土地沙漠化严重,耕地大片损失,垃圾成灾,生物多样化减少,国际战争频繁等无不破坏着人类环境,严重威胁着人类的生存。所以,教师在地理的教学课堂上可以组织同学们开展环保的研究性学习。例如调查学校附近垃圾污染情况,并带领学生探索解决垃圾污染的有效措施;对学校附近河流的发展变化进行调研,通过比较河水随时间的变化,让同学们探索水质污染的原因,并对河流发展前景提出建议和感想。通过这样的探索性学习,让同学们了解周围环境的变化,了解周围环境的问题,培养学生的忧患意识和环保意识,逐渐养成保护环境的良好道德观念、行为习惯和思维意识。

1.3 培养学生正确处理人地关系的理念

在地理学科的教学中应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伦理观念,强化人文意识,以树立正确的历史观。随着社会不断发展,人们应充分发挥道德情操和生态伦理在保护环境问题上的作用,建立健康的价值观、环境观和资源观,自觉维护处理好人与地理环境的关系,走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的可持续发展道路。

2. 人文精神培养目标

2.1 使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

通过课堂上讲解我国的辽阔领土、丰富的自然资源、广阔的大陆架、优越的地理位置、多彩的名胜古迹、众多的物产和巍峨的名山等地理知识,使学生更加了解祖国,增强他们的民族归属感、民族荣誉感、自信心和自尊心,与祖国建立深厚感情。

2.2 使学生了解国情

通过课堂上讲解国家的土地管理法、环境保护法、民族政策和人口政策使更多了解国情,并认识到国家制定任何政策都是从国情出发,认识到法规和国策的正确性、科学性和客观性,从而能够提高学生遵守和执行国家相关法规、政策的自觉性。鼓励学生为创建一个安静、优美、清洁的生活环境去拼搏奋斗。

2.3 使学生树立崇高思想

通过讲解家乡的乡土、地理方面的知识,并通过实地的考察、家庭访问、社会调查,使学生更详细地了解家乡的发展,从而深化同学们热爱家乡的感情,培养学生回报家乡、发展家乡,为家乡的建设献出自己的一份力量的崇高思想。

3.人文精神培养坚持的原则

3.1 坚持人文精神和科学素质的统一

在地理学科的教学中要坚持人文精神和科学素质的统一,也即在价值取向上,在提升人文精神的同时注重提高科学精神,使二者的发展并驾齐驱,协调发展。一方面,先要让同学们学习好现代地理学的基本知识,掌握基本方法和技能,形成勇于创造、追求真理和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另一方面,要运用好学科在培养人文精神方面的作用,在知识传授时,注重地理科学的人文教育性,而不只是科学主义,使学生在掌握科学地理知识的同时,能够充分理解其认为底蕴和地理学价值。

3.2 坚持关注地理情感价值观和态度

地理学科教学中人文精神的熏陶和渗透,主要通过理情感价值观和态度体现出。能够使学生切身体会到人们日常生活生产与地理的密切联系,认识到地理知识的重要性,增加学生学习地理知识的兴趣,使学生感受到地理科学的美。培养学生的国家荣誉感、责任感、使命感,在学习地理知识同时意识到自身的责任和使命。体验大自然之美,祖国河山之壮,理解人类各具特色的生活,初步形成国际视野和全球意识。结合学生的好奇心、兴趣和责任心,使学生认识到各科学发放的局限和用途,用于探索更新、更适用的科学。给学生更多主动探索和学习的经历,使学生自主学习,培养其独立学习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小结

人文精神培养的价值就在于促成人格塑造和促进人格提升,不断充实精神层次,实现学生综合方面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周淑琴. 职业生涯语境下大学生人文精神培养路径探讨[J]. 教育与职业.2013.10(15):45-46.

[2] 文吉. 高中历史教学中的人文精神培养研究[J].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06(01):23-24.

[3] 康海玮. 新课程理念下初中英语人文精神培养探微[J].教育艺术.2012.7(02):50-51.

上一篇:扎根理论在高等教育研究领域中的应用探讨 下一篇:高职实践教学模式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