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经济形势的最新甄判

时间:2022-09-22 07:10:43

全球经济形势的最新甄判

金融危机给世界经济留下的阴影虽然很长时间内不可抹去,但慑于各国政府凌厉而持续的政策“组合拳”。今天的金融危机再也不像当初那样桀骜不驯和风声鹤唳,而且随着危机影响力的稀释,全球经济回归常态指日可期。

阴霾已经飘散

与一年之前为瑟瑟寒冬所包裹和半年之前冷暖交替的强烈反差完全不同,今天的全球经济已经发出了向上爬升和聚力复苏的铿锵脚步声。

作为世界经济“火车头”的美国经济在经受了20世纪30年代大萧条以来最痛苦的一年折磨之后,终于从2009年的第二季度开始迎来了复苏的曙光。尽管美国GDP在2009年出现了2.7%的负增长,但相对于2008年动辄5%以上的季度跌幅而言已算是否极泰来。

与美国经济随时保持着脉动与共振关系的欧洲经济同样展示出了一路向好的阳光。特别是与去年第一季度欧盟27国与欧元区16国的经济指标同时“坏死”(GDP分别巨挫4.8%和4.9%)相比较而言,欧洲经济列车在接下来的时间持续发力,并在2009年最后一个季度向欧元区和欧盟成员国分别送去了0.4%和0.2%的经济增长“红包”。

就在美欧经济奋蹄前行的同时,世界第三大经济体的日本也拉开了竞跑的架势。除去年第一季度经济巨幅下挫8.7%令日本人感到揪心之痛外,接下来的3个季度经济增长结果让刚刚上台的鸠山政府喜出望外,以致日本央行连续三次上调对经济状况的预测。当然,从“失去的十年”中走出不久的日本经济再遭金融危机的洗劫,2009年的GDP难免萎缩5 3%,但比其先前的预期已经大大减少了1至2个百分点,可谓是拨云见天。

作为世界经济阵营中最引人注目的板块,以“金砖四国”为代表的新兴市场经济体率先交出了非常亮丽的成绩单。其中巴西在2009年已经取得了4%以上的太好收成,印度将6.5%的增长成果收入囊中。而与印、巴相比,中国经济更是气势如虹。尽管中国决策者曾经为去年第一季度仅增长6.1%的尴尬而捏汗。但2009年GDP增长8.7%的厚重记录却再一次让国人扬眉吐气,中国经济不仅在最为艰难的一年划出一道美丽的“V”形反转曲线,而且以对世界经济增长贡献50%的比重让全球再次刮目相看。需要指出的是,尽管“金砖四国”中的俄罗斯去年经济增长仍下降了6.8%,但这丝毫不影响新兴市场经济体总体1.5%的正增长成果。

我们必须强调,由于美、欧、日和新兴市场国家的经济总量占了全球经济总量的80%以上,因此,这些主要经济体正态修复和明显改善的结果可以说明“最坏的时期已经过去”。

其实,识别金融危机是否见底或者说世界经济是否反转还可以从另外两个标准进行观测,即各国政府的政策收缩预期和国际社会对于未来经济增长的预期。从目前来看,澳大利亚央行在全球已经率先启动了升息步伐,中国央行也超前提高了存款准备金率,尽管美欧中央银行依然维持着历史上的最低利率状态,但其货币政策转向预期也日趋强烈。至于在未来经济增长预期上,我们当下所能听到的几乎都是一片高调。其中世界银行在日前发表的(2010年全球经济展望)中将2010年全球经济增幅预测由2%上调至2.7%,而联合国刚刚的《2010年世界经济形势与展望》报告中预计,2010年全球经济将实现2.4%的增长。

银行业咸鱼翻身

欧美银行机构既是金融危机的始作俑者,自然也应是危机的最大买单者。资料表明,在金融危机所造成的3.2万亿美元损失中,银行业损失达1.6万亿美元。而1.6万亿美元损失中,美国银行业损失9600亿美元。欧洲银行业损失4680亿美元。不过,在欧美国家政府借助于纳税人资金对金融体系强力“输血”的搭救之下,欧美主要银行已经从泥沼之中挣脱出来,并开始了重新打拼的过程。

华尔街银行巨头交出的答卷超出了官方与市场的预期。资料显示,华尔街最赚钱的投资银行――高盛集团在2009年全年从市场到了133.9亿美元的纯利润,而且这一结果为高盛成立141年以来的最高记录,为此,高盛准备敞开钱袋子向每名员工平均派发59.5万美元的奖金。无独有偶,美国银行2009年全年净利润也由上年的40亿美元增至63亿美元,摩根士丹利全年的净营收上升到234亿美元,虽然花旗集团去年全年净亏16亿美元,但这一数据相比于2008年的172亿美元的亏损无疑值得弹冠相庆。

与华尔街大红灯笼高高挂的喜气局面一样,欧洲银行机构的财务报告也是精彩纷呈。其中,英国巴克莱集团2009年的利润超过了100亿英镑,为此,巴克莱将向数十名交易员和管理人员发放的奖金高达数百万英镑;与巴克莱相比,曾经获得过政府200亿英镑注资的苏格兰皇家银行(RBS)似乎也起死回生,去年全年的利润也达到了60亿英镑。同样,据法国兴业银行公布的最新财报显示,去年该集团净利润达到了503亿欧元,同比猛增131%。

被利润冲昏了大脑的欧美银行是否还会重蹈冒险之举而再度被打回原形是所有人都在思考和提防的事情。这种可能性并不存在。之所以如此,关键在于欧美国家政府愈来愈严苛的金融监管。除了华盛顿将美联储打造成“超级监管者”角色并设立消费者金融保护署、欧盟成立跨成员国的金融监管委员会等原有改革举措外,奥巴马政府在日前还宣布拟向大型金融机构开征特别税费和限制金融机构规模及其交易活动的两项提案。同样,英国政府也在日前出台了限薪新规定,即只要年薪超过100万英镑就必须在以后3年中延缓6成花红,同时,英国政府已经决定从4月开始对年收入15万英镑以上者的税率提高至50%。所有这些日臻完善的监管举措将对金融机构的冒险行为形成强力的约束与抑制。

需要特别指出的是,欧美银行还存在继续破产的可能。资料显示,去年和今年以来美国破产银行总数已升至141家,而且联邦储蓄保险公司的“问题银行”清单上仍有约500家银行。不过,这些银行一般都是地区性的小银行,其破产辐射力相当有限,更为关键的是,这些银行并没有像华尔街大型银行那样从事过大规模的金融衍生品交易,即便是破产,其引起的行业关联效应和“骨牌效应”也被局限在一定的区域范围之内。全球再发生如同过去两年金融风暴的机率相当之低。

是否二次探底?

从迪拜赖债风波到希腊债务危机再到日本航空公司的破产,不断发生的惊骇事件昭示“后危机”时代世界经济仍然面临着许多不确定性因素的干扰,乃至世界银行在《2010年全球经济展望》中警告:金融危机最糟糕的阶段虽可能已经过去,但全球经济复苏依然脆弱,同时必须警惕陷入二次衰退的可能。

政策收缩的时机与力度选择既是对决策者的最严峻考验,也是未来经济增长所面临的最大风险。一方面,“退出战略”实施过早或者“刹车”力度过大。可能超出了经济的承接力,并且在新的增长引擎没有培育出来之前可能导致经济复苏的夭折。另一方面,

著“退出战略”发生时滞,届时庞大的货币供应将导致全球经济出现通胀,并诱发新的资产泡沫,进而又会迫使一些国家采取货币紧缩政策,由此可能带来新的经济衰退。

财政赤字与公共债务的放大是高悬于世界经济头上的一把“达摩克利斯剑”。由于各国政府为实施刺激经济政策普遍实施扩张性的财政政策,由此形成了大量的财政赤字,而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公布的数据显示,财政赤字永久性增长1%,长期利率将上升10至60个基准点,利率上升将抑制投资,进而拖累经济增长。与财政赤字相伴随的是国家债务风险的累计。据穆迪投资服务公司统计,到2010年,全球公共债务将增加约15.3万亿美元,其中八成来自七国集团。而在2010年主要国家债务占GDP之比中,希腊政府将达121%,美国上升至97.5%,英国上升至89.3%,日本将达227%。不断增长的政府债务将成为经济持续复苏的致命软肋。

以邻为壑的贸易保护主义将成为冲击世界经济正常持续的一大恶魔。金融危机导致贸易保护主义频繁抬头,并已使世界贸易量在2009年大幅下挫14.4%,而且由于多哈回合谈判停滞不前的影响,制约贸易保护主义的力量在削弱,未来贸易救济措施对贸易复苏的影响范围还将显著扩大,从而延缓世界贸易的增长,不利于经济复苏。

经济动力能否实现有效的更替与衔接成为经济增长能否最终“软着陆”的核心要件。金融危机期间全球经济复苏的根本动力是政府投资,即外生增长动力,这种驱动方式已经对私人资本与消费形成了明显的“挤出效应”。由于内生力量(私人投资与消费、技术变革与创新)是决定经济持续增长的元素,因此,世界银行在《2010年全球经济展望》报告中指出,如果私人投资与消费将有效替代政府需求并成为经济增长的驱动力,今年全球经济增幅可能高达3.4%;否则,当年全球经济增速可能低至2.5%。

经济增长最后落脚点都应当归为到就业率的提升上来,但恰恰在这一点上,人类仍然面临着复杂的挑战。区域性合作与发展组织在其世界经济展望报告中指出,今年工业化国家的失业率可能攀升至10%,为二战以来的最高水平。而国际劳工组织则预测,发达国家的就业要到2013年才有望恢复到危机爆发前的水平,新兴和发展中国家的就业要到2011年才可能恢复到危机前的水平。该报告同时指出,如果政府取消刺激经济的相关政策,其所涉及的51个国家中将在2010年产生约500万人的失业者。失业状况的恶化不仅减少了储蓄。而且直接削弱了人们的支出,从而导致经济引擎熄火。

新引擎

金融危机带给了全球经济的灾难,但也引发了人们思想观念的变革。因此,自金融危机以来,世界各国政府都在重新审视自己的经济发展模式,并寻找着未来经济的全新增长点和经济增长方式。

仰仗着美元的霸主地位并以消费作为引擎的美国经济发展模式遭遇到金融危机的严峻挑战,同时,危机也充分说明,依赖于出口尤其是向欧美国家出口的亚洲经济增长模式也不可继续。据此,美国总统奥巴马提出了经济增长再平衡模式的设想,并且承诺美国将改变倚重美元和消费的发展模型,注重培养储蓄和增加投资。而危机之后的亚洲国家尤其是中国、日本等国也相应地提出了调整经济结构和刺激消费需求的经济政策主张。

需要说明的是,与在传统的“三架马车”(投资、消费、出口)范围内寻找经济增长模式的转换更有意义的是,产生以新技术为驱动力的新经济增长模式几乎是每一次经济衰退后的必然逻辑。因此,作为目前人类探索未来经济成长的最伟大成果一一低碳经济开始跃上各国政府决策的前台。

低碳经济成为未来经济的增长模式倍受所有国家青睐不仅在于全球气候变暖的严峻事实和残酷后果,更在于自身的强大增长动能。根据汇丰银行一项研究显示,2008年,全球气候变化行业的上市企业(包括可再生能源发电、核能、能源管理、水处理和垃圾处理企业)的营业总额达到了5340亿美元,超过了5300亿美元的航天与国防业。尽管全球出现了经济衰退,但低碳行业2008年的收入仍大幅增长了75%。不仅如此,国际劳工组织的《2009全球就业报告》称,与低碳经济相关的绿色产业到2014年将在全球创造1400万个就业机会。

与传统产业被分割在不同国家不同,发展低碳经济则是一场涉及每一国家义务的全球性革命,它要求所有国家都参与到减少二氧化碳排放量的阵营中来。为此,美国、欧盟、日本等发达经济体在2009年分别提出了到2020年减排17%、20%和25%的目标。值得称道的是,虽然按照《京都议定书》中国等发展中国家并不承担减排任务,但中国政府依然对外宣布了2020年单位GDP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40%至45%的目标,而且俄罗斯、印度、南非、印尼以及巴西等国都相继跟进。因此,我们有理由相信,在金融危机之后的人类经济增长版图中,“黑色型”的增长方式将逐渐淡去,代之而起的是“绿色型”发展浪潮。

上一篇:城市化进程中失落的家园记忆 下一篇:转基因食品是与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