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b2.0时代图书馆信息咨询的创新

时间:2022-09-22 06:13:06

Web2.0时代图书馆信息咨询的创新

摘 要:随着web2.0时代的到来,图书馆面临着新的挑战,图书馆咨询服务有了新认识。论文从建立和完善图书馆主页、建立个人图书馆、发展网络信息用户、开展数字参考服务、开展研究型信息咨询服务等方面论述了图书馆信息咨询的扩展创新

关键词:Web2.0 信息咨询 数字参考服务

Web2.0是一个网络平台,它是WWW发展的一个新的阶段.在此以前,Web1.0的主要特点在于用户通过浏览器获取信息,互联网资源始终控制在少数人手中,网民很少能拥有自己的声音。而Web2.0这一阶段从架构到应用都显现出一些显著的变化。从一个由资源内容为主的Web转变成为一个向最终用户服务的应用平台,最终在许多方面能够取代桌面应用。特别是人们可以利用Web2.0技术很容易的实现资源共享与共建,配合现代强大的搜索引擎技术,上网搜索便可解决绝大部分问题,还要图书馆的信息咨询服务作什么?因此,在Web2.0时代,图书馆的信息咨询服务面临着严峻挑战。

1.当前图书馆咨询服务所面临的挑战

1.1图书馆咨询读者减少。

在传统的图书馆利用中,读者必须亲自到馆检索信息、借阅书刊以获得文献和信息。但随着Web2.0时代的到来,信息的传播途径也在原来的图书、报刊、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介的基础上,增加了网络“第四媒体”,而且这个“第四媒体”逐步覆盖了全部传统媒体的功能。以往研究人员获取学术信息的主要途径是到图书馆检索、借阅图书或报刊资料。但自从网络应用到信息服务领域以来,读者可以通过网络搜索引擎、数据库、知识系统等各种途径检索、浏览、下载所需要的信息,物理意义上的图书馆及其收藏的书刊资料不再是获取学术信息的唯一来源。图书馆在其书刊借阅等传统服务方面失去了原来的“繁荣”。即便是越来越多的图书馆实现了全面开放的管理与服务模式,但真正到图书馆查询、借阅纸质书刊的人数却越来越少。很多教师和学生到图书馆就是利用其舒适、安静的学习环境,阅读图书、复习课程等自主学习,而对图书馆收藏资源的依赖性越来越小。[1]

1.2服务载体不断扩大,图书馆难以满足。

资源不再局限于本馆的物理馆藏。传统图书馆所提供读者服务的范围和水平都严格受制于藏书的布局、规模及其他实体因素[2]。而进入信息时代,图书信息存储和服务的概念不再局限于本馆常规的图书、期刊、报纸等纸张型物理馆藏资源,而是变得越来越丰富多样。在本馆收藏的实体性资源的基础上,还包括数字化的图书、期刊、专利、学位论文、年鉴等各种类型的虚拟馆藏,以及考试类、知识类等互动型资源。这些资源既可以安装本地镜像,也可以安装在远程服务器上。读者通过网络可以访问获得多种类型的信息资源,而不再局限于本馆的物理馆藏。

1.3读者对信息服务的要求改变。

读者对数字资源的依赖度不断提高。虽然读者直接利用图书馆藏书和依赖“物理”图书馆的人数下降,对馆藏纸质书刊的关注度减弱,但对图书馆提供的各类数字资源的依赖度却不断提高。图书馆的服务对象,尤其是中青年读者的阅读习惯也在悄然改变。他们在信息查询与获取过程中不再拘泥于传统方式,而对网络和数字化媒介的依赖性越来越强,造成对图书馆的直接利用下降,通过网络远程访问图书馆并利用其数字资源的人数大幅度增加。[3]

读者对信息服务的要求更高。随着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信息的更新速度加快,半衰期缩短。用户对信息的需求既要准确,还要方便、快捷,既要求获得信息的数量,更需要对信息进行质量控制和综合评价,同时,对服务的专业化和个性化要求也愈发急迫。

2.Web2.0时代下的图书馆咨询服务的新认识

目前已有许多高校图书馆开展了基于Web2.0的应用。他们的理念是:Web2.0是以用户为主导,变革应该首先产生于用户界面,产生于图书馆的服务与用户的需求产生碰撞的临界点。为此他们建立面向员工甚至读者的博客、提供了新闻RSS,有的图书馆还向读者提供一些工具,让读者在浏览资源的时候能够方便地链接到图书馆的数据库进行查询。

然而图书馆信息咨询服务的意义远不限于此。Web2.0起因于互联网技术的长期积累,反映了从理念到结构的深刻变化,在其应用领域,实际上都可归结为其业务模式的重组和新标准规范的建立,从而引发整个行业的重新融合以及升级改造。在目前可以预见的技术条件下,图书馆集成管理系统必须脱胎换骨。尽管我们还不能全面确知未来的信息咨询服务需求是什么样的,但我们可以从两方面着手变革:一是数据方面首先需要摆脱MARC的束缚,融合数字资源管理的各类元数据标准,构建新型的OPAC2.0和ERM(数字资源管理)系统;二是系统平台架构方面应该支持像构建2.0应用一样构建图书馆服务:仓储的标准化流程和管理、数据的多面展示、应用的松散集成、社区的自我组织等。当然“,数字图书馆”的许多目标不是一套集成管理系统能够包含的,例如理想的跨馆检索需要依靠整个互联网实现一定的数字对象调度和永久维护机制,更好和更大范围的“知识”组织也有赖于语义技术的应用突破和大面积实施。[4]

3.深化信息咨询服务的新途径

3.1科学建立和完善图书馆主页。

图书馆主页是网络咨询服务的核心。通过主页,读者可以方便的了解到常规性图书馆知识,图书馆也可以在主页上建立电子公告栏等。通过图书馆主页,不仅能使本馆资源得到充分利用,而且通过对国内外相关资源的组织索引,使其服务规范得到广泛、深入的拓展,因此,设计、制作和维护好主页,是做好网络咨询服务的重要内容。

3.2建立个人图书馆。

个人图书馆是一个以用户为中心并可操作的个性化收集组织数字资源的一个门户,即用户从图书馆网站所提供的全部数字资源里,根据个人兴趣爱好和学习需要,通过图书馆的Web页面,形成、收集和整理个人所关注领域的数字资源和相关链接的定制服务。通过定制服务,用户每次登录网站,只要键入账号与密码,通过查询用户数据库,动态网页技术就会自动生成用户定制的动态页面。同时,在用户进入个人图书馆时,利用自动化的软件将最新的信息以E-mail、网页链接等形式给用户提示,变“人找信息”为“信息找人”。[5]

3.3发展网络信息用户。

建设网络的目的在于充分利用网络信息为用户服务。因此,图书馆应利用各种渠道、采用各种方式宣传本馆网站的作用和功能,从而达到发展和扩大网络信息用户的目的。同时,图书馆应该同广大信息用户建立点对点的紧密联系,随时向用户提供特定需求的信息,例如:建立专用与读者交流的BBS论坛,发展论坛会员,密切的保持与会员的联系,及时反馈会员的信息需求,并可以随时进行读者调查,把会员数量作为衡量一个图书馆信息服务自动化水平的重要标准。

3.4开展数字参考服务。

参考咨询服务是指针对读者的需要,帮助和指导读者查找和获取各种形式信息的过程。随着Web2.0时代的到了,图书馆利用电子邮件E-mail、在线交谈、视频会议、实时问答、聊天、网上参考工具等形式向用户提供不受时间和空间限制的全方位的信息参考咨询服务,这被称为数字化参考咨询服务(DRS),也就是图书馆虚拟参考咨询服务(VRS)。

数字化参考服务的根本是以用户为中心,根据用户使用的目的、要求、行为方式来理解和设计相关方法技术。在设计数字参考服务体系时,首先考虑用户究竟需要什么服务,如何使用户方便有效地利用这些服务。特别要根据数字参考服务范围广泛的特点,掌握不同用户的信息需求特点以及网络环境下用户信息需求的新特点,按用户需求来调整技术方案和组织结构。[6]Web2.0技术的应用使得咨询者和服务者可以及时沟通,服务者据此可以及时对服务策略进行调整,最大限度的满足咨询者的要求。

3.5开展研究型信息咨询服务。

传统印刷型文献是高校图书馆重要的资源组成部分,对此类文献的挖掘利用,是现代高校图书馆参考馆员的重要任务之一。协助检索、解答咨询等都是馆员指导和帮助用户充分利用馆藏文献,获取数据和线索的可以运用的服务方式。新时期的参考咨询工作,除了上述的传统咨询服务外,还要有针对性地对馆藏文献进行数字化处理,使其融入到网上信息资源的管理中去,成为图书馆提供参考咨询服务的有机整体。更重要的是要经常分析信息需求,研究统计相关资料以及建立主题档案等,并且要对传统文献进行整序、开发、利用,以及制作一些重要学科的相关文献数据库等,并将整合的资源进行数字化处理。通过馆员的劳动将文献服务与信息服务有机结合于一体,为教学科研提供一些重要的参考,减少教学科研人员的前期劳动,满足用户对信息资源的个性化需求,从而提高教学科研水平,重塑现代图书馆的新形象。[7]

4.结语

在信息时代,图书馆必须转变观念,迎接网络和数字化带来的挑战。进一步改善咨询服务,增加创新意识,加强图书馆的特色资源建设、人文环境建设和个性化信息服务;适应用户获取和利用信息的特点,提升服务人员的业务能力,主动服务,才能保证图书馆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鲁莉莉.对高校图书馆在线信息咨询服务的思考[J].价值工程.2011(02):P286

[2]鲍玲.从传统图书馆与数字图书馆的比较分析看未来图书馆信息服务模式[A].见:北京高校图书馆信息服务研究会等:核心竞争力与图书馆―――第八届北京高校图书馆信息服务学术年会[C].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6:123-128.

[3]何素清.网络时代图书馆职能的继承与创新[J].图书馆学刊.2011(3):P19

[4]朱宁.Web2.0时代网络信息传播与信息咨询服务的革新[J].图书情报.2010(12):P80

[5]郑敏.浅谈信息咨询的新发展[J].科技文献信息管理.2010(4):P47

[6][7]兰传斌.数字环境下深化图书馆信息咨询服务的思考[J].湖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1(2):P153

上一篇:试论图书馆读者服务工作中的细节问题 下一篇:人性假设与公务员的激励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