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技术指导下高中英语校本课程开发的实践和探索

时间:2022-09-22 05:16:50

高校技术指导下高中英语校本课程开发的实践和探索

一、引言

“校本课程开发”(School-based Curriculum Development)是在学校现场发生并展开,以国家及地方制订的课程纲要的基本精神为指导,依据学校自身的性质、特点、条件及可利用和开发的资源,由学校成员自愿、自主、独立或与校外团体或个人合作开展的旨在满足本校所有学生学习要求的一切形式的课程开发活动,是一个持续和动态的课程改进过程。[1]校本课程的成功开发需要广大教师充分了解学校、教师和学生的需求,熟悉课程开发理论,具备课程开发的相关能力。但目前教学任务的繁重、学习时间的缺乏和课程开发能力的欠缺制约着很多学校开发出高质量的校本课程,因此寻求外部的技术支撑就非常必要。笔者所在学校尝试寻求浙江大学的技术支持。后经多方努力,笔者所在学校与浙江大学达成合作意向,开展高中英语课程多元开发项目,通过高校教授和专家的技术指导,引领学校教师共同开发校本课程,专家跟踪参与理论假设、方案审定、过程监督、结果评价等方面工作。

二、校本课程开发的实践

1.确立课程目标

课程是由教师、学生、教材、环境四个要素构成,教师和学生是课程的主体和创造者。[2]因此要确立课程目标,首先要对教师和学生的需求进行分析。

(1)教师需求分析

采用问卷调查和教师自我分析的方法了解教师目前的课程需求,内容涉及深化课程改革相关知识、教学中目前最需解决的问题、教师自身的学习以及对课程开发的设想。通过调查和教师自我分析,对教师的需求分析如下:教师需要深入学习新课程改革理论;教师需要比较系统的课程研发理论和科研方法学习;90%的教师表示愿意参加学校组织的校本课程开发;在教学上渴望改变满堂灌的现象,创造更多的机会让学生表达和展示自己。

(2)学生需求分析

对高一年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内容包括学生的基础信息(学生的性别、年龄、英语学习的年限)和四个问题:What skills do you need to improve most? What learning materials do you prefer? What sort of groupings do you prefer? For what communicative situations and tasks do you wish to learn English? [3]通过对学生的选项分析发现,学生最需要的技能是表达和沟通的技能,即英语输出能力;他们最喜欢的学习材料是有趣、短小的小说故事;他们最喜欢的学习活动方式是小组学习或结对学习;他们最需要的交际情境是用英语和朋友聊天、演讲或写英语信。另外笔者单独采访四位代表不同英语水平的高一学生,了解他们对于目前英语教材和英语课堂的看法,并征求他们对于开发选修课的建议。四位学生有各自的诉求,但他们一致期望有一种教材能让他们更多地表现自己和发挥自己的特长,找到自信。

(3)确立课程框架

根据教师和学生的需求和期待,浙江大学教授和学校英语组24位教师从学校教育的核心价值出发,根据校情和学情,设计学校英语课程结构的总体框架为开发以英语输出能力培养为目标的英语选修课程体系,培养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和书面表达能力。在口语表达能力培养方面开发两种教材“Daily English Conversation”和“Public Speaking”,在书面表达能力培养方面开发两种教材“My Life Story”和“Practical Writing”。其中“Daily English Conversation”和“My Life Story”为高一学生设计,“Public Speaking”和“Practical Writing”为高二学生设计。

2.选择课程内容

(1)分析现有必修教材

目前学校使用的教材是人教版的“New Senior English for China”,教材的编写基于功能和话题,信息量大,单元内容多,需要教师整合使用。教师们认为在使用这套教材的同时,如果能补充编写一套贴近学生生活,关注学生内心情感,帮助学生形成正确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的教材,学生的发展会更加和谐和全面。

(2)参考同类选修教材

浙江大学教授组织教师广泛阅读省内其他学校编写的英语校本教材和国外说和写的教材。例如,嘉兴徐雁光老师主编的《高中英语美文选读与赏析》和浙江省网络精品课程,还有英国的《剑桥流利英语》、美国的《博采英语写作》等等。通过阅读和比较,确立我们教材的内容和编写的风格。

(3)师生共同协商讨论

教材的使用最终取决于学生是否喜欢,只有学生喜欢和感兴趣的教材才能激发学生选择的热情和学习的效率。经过专家和教师讨论,确定每门教材的结构、主题和活动设计,最后由学生商量选择决定。例如,为高一学生设计的“My Life Story”,一开始共有18个话题。之后学生积极参与,提出许多建议,最后选定9个话题,包括Getting Well-prepared, I Want to ..., Attitude, Father, My First ..., Being Yourself, Gift, The Most Influential Book I’ve Read和Words from the Heart。

3.教材编写

确定好课程目标、课程框架、教材设计后,进入教材的编写环节,这是课程开发的关键部分,需要教师们的知识积累、理论水平、编写能力和积极参与。

(1)课程理论学习

本次校本课程的目标是培养学生的输出技能,浙江大学教授组织教师学习了Swain的“Output Hypothesis”, Harmer的“Communicative Output Theory”,另外还学习了David Nunan的《学习者为中心的课程设置》。通过学习,教师对课程开发理论和输出能力培养理论有了进一步的了解。英国坎特布雷大学(Canterbury Christ Church University)的Felicity教授也来校讲课,让教师明确了curriculum, syllabus和course的区别,让教师明晰了Intended Curriculum, Received Curriculum和Hidden Curriculum的不同内涵,Felicity提出教师要用教材使学生感觉在学校有安全的学习环境,在课堂上有协商和探讨。

课程开发过程的研究采用叙事研究、焦点访谈和案例研究的方法进行。笔者采用教师同伴互学的方式学习三种方法的相关内容,教师们相互探讨,查询资料,最后各小组派出一位教师介绍一种研究方法,通过互学交流,教师们觉得思路更清晰了。

(2)教材编写示范

浙江大学两位教授来校一周与学校教师确定各门教材的话题,探讨活动的设计,然后由两位教授编写每册的第一单元向教师们示范教材的编写要领和细节。以下是为高一年级学生编写的“Daily English Conversation”和“My Life Story”第一单元的内容。

(3)教师编写教材

24位教师分成四组,每一小组负责编写一本教材,每位教师编写1―2个单元。教师在学习专家编写示范后,根据自己了解的课程编写相关理论和编写原则着手教材编写。如何为每个话题设置有趣的、贴近学生生活的口语输出活动,如何选择能走进学生情感世界的精美故事为学生的写做好准备,这些都是很富有挑战性的任务。广大教师努力勤奋地工作,有问题及时向专家请教,不断和专家一起磨教材,暑假时间都在编写教材,很多内容已改过近20次。教师完成任务后上交组长,由组长审定编排,最后交课程负责人前往浙江大学和两位专家修改定稿,最终印刷成册。

4.评价学习结果

教材使用的效果取决于教师如何评价学生的学习,教师如何使用教材创设以学生为中心的课堂。评价的导向往往会影响学生的学习,教师的教学理念同样也深刻地主宰着课堂的组织形式和环境。

(1)对学生的评价

对学生的评价分为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形成性评价为每单元的学习评价,下面是以高二口语表达能力训练教材“Public Speaking”为例的形成性评价的评价标准。

终结性评价为上完9个单元18个课时结束时的评价,以高二口语表达能力训练教材“Public Speaking”为例,终结性评价时,教师提供话题,学生准备30分钟,就话题发表自己的观点,时间3―5分钟,教师根据学生的语言流利程度、语音语调、可理解度、用词恰当、交际策略、文化理解和行为表现对学生进行等第评定。[4]

(2)对教师的评价

对于教师的评价,注重对教师能否创设以学生为中心的课堂,学生是否有足够的机会锻炼自己的表达交流能力。下面是本次基于输出能力培养的英语校本课程对教师的课堂评价标准。

三、校本课程开发的效果

1.为学生提供定制课程

校本课程在内容上贴近学生生活,在形式上灵活多样,拓宽了学生的学习领域,开阔了学生视野。浙江大学赵宏琴教授在书的总序里写道:“这套校本教材以学生自己的生活、思想、经历为主,真正让学生‘说出和写出’自己的生活故事,以此关注自己的成长历程,聚焦自己的情感基础以及探究自己的价值核心。真正地赋予我们的学生通过学习,成为自己,做好自己,做强自己,欣赏自己。这样的课程从真实意义上实现了‘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只有这样我们学生的自主性才能得到发展,学习内在动力才有可能生成并发挥作用,这是开发青少年学生创造力的前提。”

2.为教师提供成长平台

校本课程立足学校的实际,教师在课程开发过程中,会不断遇到难题,教师为解决这些问题,勤于思考,大量阅读书籍、报刊,请教大学教授等,更新了知识结构,扩展了视野。问题的解决反过来又增强了教师的自信心和课程研发能力,促使教师为解决不断出现的新问题而继续研究、学习和合作。在这样的循环往复的研究、学习和合作的过程中,教师的专业知识不断丰富,教师的专业能力不断得到发展。同时,克服难题的喜悦成为教师不断进取,维持饱满热情的动力。可以说高校技术指导下的校本课程开发是集自主学习、行动研究、教学反思、同伴互助、专业引领、课题研究为一体的教师专业成长之路。

3.为大、中学一条龙教学服务

大学教师走进中学,同中学教师一起合作研究,为中学教师提供理论和方法上的支持。大学教师了解中学教师的教学,了解中学生的学习状况,有助于更好地衔接大、中学教学,同时根据大学生的学习要求和存在问题反过来指导和改进中学教学,转变中学教师的教学理念。同时中学教师根据大学的要求和教授的指导及时调整自己的教学,注重对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为学生未来的学习生涯打好基础。高校技术指导下的校本课程开发是双赢的,能有效促进中学和大学一条龙教学。

参考文献:

[1] 宋敏.校本课程开发背景下的大学与中小学合作研究[J].课程研究,2006(8):20.

[2] 钟启泉,张华.课程与教学论[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5:20.

[3] NUNAN D.学习者为中心的课程设置[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3:49~50.

[4]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实验)[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45.

上一篇:当代艺术在中国 下一篇:武夷山水回甘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