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节的继承与发展

时间:2022-09-22 05:00:10

端午节的继承与发展

中图分类号:K89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026X(2013)10-0000-02

端午节是古老的传统节日,始于春秋战国时期,至今已有2000多年历史。 中国的端午节是中国的传统节日,又名重午、端五、蒲节。因时在农历五月初五,所以名为重午,午即是五。过去,人们普遍认为五月是个毒月,五日是恶日,相传这天邪佞当道,五毒并出,因此,在此日挂菖蒲、艾叶以驱鬼,跳钟馗和喝雄黄酒以避疫,改“五”为“午”。

端午节的起源有许多传说,如纪念屈原投江、越王勾践训练水师、伍子胥投钱塘江和曹娥救父等等,这些说法经过历代加工,与端午的民俗活动结合在一起,丰富了这一节日的文化内涵。

一、传统的节日活动

端午节的活动很丰富,其主要的活动有以下几种:

一是带佩饰,端午节时节所带的佩饰,有续命缕,亦称续命丝、延年缕、长寿线,别称“百索”、“辟兵绍”、“五彩缕”等,虽名称不一,但形制、功用大体相同。即以五色丝结而成索,或悬于门首,或戴小儿项颈,或系小儿手臂,或挂于床帐、摇篮等处,用以避灾除病、保佑安康、益寿延年。

端午节时还要戴香包。香包又叫香袋、香囊、荷包等,有用五色丝线缠成的,有用碎布缝成的,内装香料(用中草药白芷、川芎、芩草、排草、山奈、甘松、高本行制成),佩在胸前,香气扑鼻。

二是挂草药。端午节时,家家在门口挂艾草、菖蒲(蒲剑)或石榴、胡蒜。通常将艾、榕、菖蒲用红纸绑成一束,然后插或悬在门上。因为菖蒲叶片呈剑型,插在门口被认为可以避邪。

三是龙舟竞渡。

龙舟一词,最早见于先秦古书《穆天子传》卷五:“天子乘鸟舟、龙舟浮于大沼。”预《九歌・湘君》中“驾飞龙今北征,吾道兮洞庭”,“石濑浅浅,飞龙兮翩翩”,学者们也认为“飞龙”即龙舟。《湘君》即描写湘人驭驾龙舟,将玉佩沉入江中(与抛踪子入江相仿)悼念某位历史人物之诗。这即与“魂舟”暗合,与楚国《人物御龙帛画》之像暗合,可互为印证。《荆楚岁时记》载:“五月五日,谓之浴兰节。…… 是日,竞渡,竞采杂药。”此后,历代诗赋、笔记、志书 等记载竞渡就数不胜数了。

在正式竞渡开始时,气氛十分热烈。唐代诗人张建封《竞渡歌》:“……两岸罗衣扑鼻香,银钗照日如霜刃。鼓声三下红旗开;两龙跃出浮水来。棹影斡波飞万剑,鼓声劈浪鸣千雷。鼓声渐急标将近,两龙望标且如瞬。坡上人呼霹雷惊,竿头彩挂虹霓晕。

四是悬挂钟馗画。最早的钟馗画,据说出自画圣吴道子之手。据北宋沈括《梦溪补笔谈》记载:唐明皇患疾近一月,忽梦二鬼。小鬼窃得皇上玉笛及杨贵妃之紫香囊奔逃,大鬼乃捉小鬼刳其目,然后擘而啖之。大鬼道:“臣为钟馗,即武举不捷之士也,誓与陛下除天下之妖孽。”唐明皇醒后,即病愈,便召画工吴道子,嘱其按梦中情景画钟馗捉鬼图,道子挥笔即成,明皇见后,竟与所梦一模一样,惊叹不已。后来,钟馗画渐渐走入民间,绘制钟馗画大都作于五月端午节这一天,或者端午节的前后几天。到了清代,江南苏、浙一带的居民大都在农历五月于大门或堂中挂钟馗图一月,以期驱邪除害、祛凶引福。

五是吃粽子。

“粽子香,香厨房。艾叶香,香满堂。桃枝插在大门上,出门一望麦儿黄。这儿端阳,那儿端阳,处处都端阳。”这是旧时流行甚广的一首描写过端午节的民谣。总体上说,各地人民过端午节的习俗大同小异,而端午节吃粽子,古往今来,中国各地都一样。

六是饮雄黄酒

端午饮雄黄酒的习俗,从前在长江流域地区极为盛行。古语曾说 “饮了雄黄酒,病魔都远走”。雄黄是一种矿物质,俗称“鸡冠石”,其主要成分是硫化砷,并含有汞,有毒。一般饮用的雄黄酒,只是在白酒或自酿的黄酒里加入微量雄黄而成,无纯饮的。未到喝酒年龄的小孩子,大人则给他们的额头、耳鼻、手足心等处涂抹上雄黄酒,意在消毒防病,虫豸不叮。

七是吃五黄

江浙一带有端午节吃“五黄”的习俗。五黄指黄瓜、黄鳝、黄鱼、咸鸭蛋黄、雄黄酒。此外浙北端午节还吃豆腐。

中国传统节日浓缩着我国数千年文明进程的丰富内涵,集中体现了中华民族优秀的精神风貌,寄托着古往今来中国人的理想情怀,蕴含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不懈追求、对大自然的感恩与敬畏、对家庭团圆与世间和谐永恒的企望。每个传统节日都有其特定的文化内涵与价值:端午节,人们纪念屈原,体现了传统价值观里对于爱国忧民、清高自守、卓尔不群的理想人格的追求;悬挂艾叶菖蒲、采药制药,在驱邪避毒中感悟祖先遵从自然令律应对灾疫的生活智慧,传达出民众对生命健康、家庭幸福、国运昌盛的渴望;龙舟竞渡反映着团结协作、奋勇争先的精神。中秋节,家人团聚,共食月饼,共赏明月,共享天伦,体现出中国人追求家庭团聚、生活祥和、未来美满。

二、现代端午节活动

传统的端午节活动,有的可以继承,有的现在看有的已经不合事宜,有的只适合在南方进行,为了使端午节这个传统节日能够更好地传承下去,特别是使其对青少年的成长发挥积极作用,有必要对节日活动在继承的基础上进行重新设计。端午活动的设计本着三个原则,一是集体、三是动手,三是知识。

在端午节前后几天,大中学生可以在学校组织以下活动:

1、端午节知识抢答

先放一个关于端午节的短片,然后就短片中的内容,或涉及的内容进行知识问答。问答题可以有10道左右的题,谁答得正确发给谁一个奖品。

这一环节既是作为端午节整个活动的热身活动,也是普及与节日相关的知识的机会。由于端午节有纪念屈原、介子推等活动内容,它还可以起到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的作用。

2、包粽子

现代的学生一般只会吃粽子,不会包粽子,而且许多同学不仅不会包粽子,也不太会做其它家务活,因此,在端午节组织同学们包粽子,不仅是沿袭的传统节日风俗,而且可以锻炼同学们的生活技能,增加生活乐趣。

这一活动重点在准备工作。首先,要准备好材料,如糯米、豆沙、红枣、咸肉、粽叶、粽绳。不同地区可以根据自己的饮食习惯调整馅心。其次,要事先准备一个教包粽子的视频,可以让不会包粽子的同学边观看视频边包粽子。另外,也要让两、三个同学事先学会包粽子,以便现场做示范,以带动大家。

这一活动最有乐趣的是包粽子。包粽子主要有五步,一是将粽叶折成漏斗形,二是在漏斗形的粽叶里放入适量的糯米和馅心,三是用大拇指和食指按住粽叶的两边把那个比较长的粽叶向糯米这边压成一个立体三角形,四是将粽叶包好后用准备好的绳子把它绑紧,五是 蒸煮。最后一步由于时间比较长,可以放在活动结束后进行,即让同学拿回家去蒸煮,这可避免引起危险。

在同学们包完粽子之后,还可以向同学们介绍一下我国不同地方包粽子与吃粽子的不同习惯。 端午节吃粽子,在魏晋时代已经很盛行。粽子有不少花样,有南北之别,东西之分。南方常用红枣、花生、咸肉等混在糯米中制成,也有不杂别的食品,而去品味粽叶的清香的;北方多以枣、果脯等作为粽子的馅心。

3、香包的制作

端午配饰中,多以香包为主。古人认为五月是毒月,制作香包是用于驱除毒气和避邪的。由于香包的种类很多,可根据年龄不同选择难度不同的香包来制作;同时,制作香包的香料有些就是中药,也可以借机会是向同学介绍中医药理知识,这可以丰富活动的内容。下面介绍一种比较简单的香包制作方法。

同包粽子一样,准备工作是非常重要的。一是要准备制作香包所使用的工具,如剪刀、针、铅笔;二是要准备制作香包所使用的材料,如布料、纸板、线和香料。其中香料是由多种芳香中草药配制而成的,配制香料所用的中药有:白芷、川芎、芩草、排草、山奈、高本、甘松、丁香,配制时,需用石臼分别将药材捣成碎沫,等量混合后即成香包所用香料。

香包的制作可以有两种方法,一种是缝制,一种是缠绕。

缝制香包。第一步是先将布剪成长方形。其大小可以是宽5厘米至10厘米,长10厘米至20厘米。第二步是将剪好的布对折后缝上,再缝上一边,使之成为一个小袋。第三步是将准备好的香料装上。第四步是将布袋口缝上,缝的时候要注意将布袋缝成立体三角形。第五步是将一根绳或用布缝的带子折后缝在香包的一角,以便悬挂。

缠绕香包。第一步是做骨架。把一张宽8厘米,长40厘米的硬纸板由一端折出一个三角形,然后以这个三角形为基准继续向前折制三角形,同方向折制三个三角形后,再按正反两个方向往返折叠,直到折至纸板另一端,对余下的一个小边,也要依三角形的边缘折出折痕,就这样一共折出八个三角形。这时,就可将纸板折叠成一个立体五角形,并用剪刀把小折边上多余的角剪掉,并把这个小边插入到五角形骨架的缝隙中,这样一个粽子形状的立体骨架就做好了。第二步是取一些脱脂棉蘸上香料后,填放到骨架中间,用胶带纸粘牢固定。第三步是缠绕丝线。在进行缠绕时,先把线放置在骨架的一个角上,用胶带把线固定,就可进行缠绕了。绕线时,先沿这个顶点的三个放射边,顺序进行缠绕,绕线要掌握平整均匀的原则。当六个面全部缠绕完成后,将线头塞入绕好的线下面,就完成了缠绕香包的主体制作。第四步是将一根绳或用布缝的带子折后缝在香包的一角,以便悬挂。

制作香包等配饰的意义在于让学生从驱邪避毒中感悟祖先遵从自然令律应对灾疫的生活智慧,传达出民众对生命健康、家庭幸福、国运昌盛的渴望。

三、诗歌朗诵

诗歌朗诵既可以作为端午节活动的内容之一,也可以作为独立的活动,即某一年的端午节只搞此一项活动。所朗诵的诗歌与端午有关即可。

四、跳竹竿

北方水源少,赛龙舟人机会不多

小小的粽子,似乎已经成了中国传统的象征,在人们心中占据着一定的位置。 过去端午节还有躲午的习俗,此种习俗源于一 种信仰,即:五月为“ 恶 月” ,瘟疮蔓延,重五是个不吉利的日子,所以父母都于是日将未满周岁的儿女带往 外婆家躲避,以逃脱灾祸,故称躲午。这无疑是古代科学不发达而产生的观念,因为五月酷暑将至,蚊虫滋 生,在没有医疗卫生设备的民间,容易发生传染病,遂给人们带来一种恐惧心理,于是产生躲午习俗,如今这一节日的一些古老习俗已经随着社会变迁而消失了,但吃粽子、赛龙舟等习俗仍然流行。

上一篇:彰显语文魅力,凸显诗意芬芳 下一篇:孔子讽子路鼓瑟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