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王建《宫词》一百首

时间:2022-10-13 06:50:23

作者简介:胡亚娇,女,西北师范大学中国古代文学专业唐宋方向

摘要:以宫词知名的唐代诗人王建,被后世赞誉为“效此体者虽有数家,而建为之祖”。他的《宫词》百首,以白描见长,突破前人抒写宫怨的窠臼,广泛地描绘宫禁中的宫阙楼台、早朝仪式、节日风光,以及君王的行乐游猎,歌伎乐工的歌舞弹唱,宫女的生活和各种宫禁琐事,犹如一幅幅风俗图画,是研究唐代宫廷生活的重要资料。本文将从宫词的写作背景,内容形式等方面进行浅析,探寻王建作为“宫词之祖”的原因。

关键词:宫词;写实;愁怨

中图分类号:I207.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026X(2013)10-0000-02

一、《宫词》一百首的成因

宫词是一种特殊的文体,以宫廷中的日常生活为描写对象,对帝王、嫔妃、宫女等各类人物鲜为人知的生活状况予以多角度的描述。

许多研究宫词的学者认为,以帝王后宫女性生活为题材的文学创作,可追溯至汉成帝时班婕妤创作的《团扇诗》(又名《怨歌行》),其后,乐府诗中有《班婕妤》、《婕妤怨》、《长信怨》,皆借史实表现宫妃悲苦命运。南北朝的梁、陈之际,宫体勃兴,亦以宫中妇女为表现对象。齐梁以后,有许多诗人以宫女的生活和情感为题材,例如乐府诗《长门怨》,都是写失宠的妃子。这些以宫廷怨情为内容的诗起源于汉代,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得以发展壮大,至唐以后则更加成熟,王建的《宫词》一百首,与其此前的这些作品相比,在表现的形式与题材内容方面都大大地拓展了。他写的是当代宫廷里的各种生活琐事,从皇帝和宫女的调情说爱到后宫中的宴饮娱乐,每次听到一件事,就作一首七言绝句,一共写成了一百首。

有关于王建《宫词》一百首的写作背景,将其放在中唐政治、文化的大背景下,不难看出,正因为当时的社会大背景才能孕育催生出这样一组影响深远的诗篇。首先,唐朝本身就是一个高度开放并宽松的社会,文学开放,文禁松弛,思想自由,各种题材都可以表现在诗作里,统治者的大力推崇,文学环境的自由宽松,欣欣向荣的文化景象,这些都成为了宫词乃至其他各种文学样式兴起繁荣的肥沃土壤。其次,后宫的嫔妃制度,宫女问题为宫词创作提供了大量的素材,后宫佳丽三千再加上各个等级的宫女,她们是整个皇宫禁苑的主体,制度的苛刻,等级的森严,使她们大都成为封建制度中不幸的牺牲品,正是由于她们,才有了诗人进行宫词创作的素材。最后,经过安史之乱之后的唐朝,再没有初、盛唐时那种积极向上、乐观豪放的心态,士人们虽仍然抱有经世治国的远大抱负,为国家强盛做着不懈的努力,但是时代的衰败,已使中唐之后的士人失去了曾经的积极向上的激情,诗歌内容也渐渐从江山社稷转向舞榭楼台。

除了政治、文化、社会这些背景,作者本人的喜好也是重要原因之一,而最终促成这一百首宫词问世的原因,在于另一个人。王建在做秘书郎的时候,认识了时任朝廷枢密使的宦官王守澄,两人谈得很投机,就互相认为本家。从《唐诗纪事》可以得知,王守澄和王建闲谈中谈起不少宫廷秘事,但没想到诗人王建将其中使自己印象深刻的内容写进了诗作,待一百首《宫词》做成拿与王枢密使看时,王守澄虽心中不快却也无从发作。因此,王建之所以能创作出《宫词》一百首,成为“宫词之祖”,与宦官王守澄提供的大量禁苑素材是密不可分的,这也从很大程度上提高了王建所作宫词的真实性,使其具有特殊的历史地位,影响深远。

二.“狩猎欣幸,歌舞宴乐,竞渡百戏”―《宫词》的内容和风格特点

1.天子的生活

其十

丹凤楼前把火开,五云金辂下天来。

阶前走马人宣慰,天子南郊一宿回。①

其十一

楼前立仗看宣赦,万岁声长拜舞齐。

日照彩盘高百尺,飞仙争上取金鸡。②

以上二首是同一件事。穆宗李恒是宪宗的第三子,元和十五年正月丙午即位后,至第二年正月朔日方才改元为长庆。这一天,他先到太庙去祭祖,后到南郊去祭天,回来后,登上丹凤门楼宣布大赦。丹凤门是大明宫南的正门。前一首诗说丹凤楼前火炬明亮,在天色未明时开了宫门。皇帝乘坐在彩绘的车中出宫来,阶前骑马的侍卫官员向群众传话,说皇帝现在到南郊去祭天,当日就回来的。第二首是写皇帝回来之后在丹凤门楼上宣赦。唐代的制度,每逢大赦,都在丹凤门楼前举行宣赦仪式。楼前排列着皇帝的仪仗队,应被赦的罪犯(一部分代表人物)跪伏在楼下。楼前竖起一根长竹竿,竿顶上有一个彩盘。到正午时分,楼上放下一只用金纸饰首的鸡,鸡嘴里着赦书。这时,被赦的人和人民观众一齐拜舞,高呼万岁。于是,有五坊小儿爬上竿顶,争取金鸡,下来当众宣读。这首诗就是描写了这次的仪式。从“飞仙争上取金鸡”这一句看来,攀上竿顶的健儿大概是称为“飞仙”。这整个仪式,唐人诗文里常称之为“金鸡放赦”,如李白诗云:“我愁远谪夜郎去,何日金鸡放赦回。”(《流夜郎赠辛判官》)③

2.妃嫔和女官

其五十一

御厨不食索时新,每见花开即苦春。

白日卧多娇似病,隔教唤女医人。④

这首诗描写后妃的娇态。每逢花开时候,就娇弱得象生病一般。“苦春”是“春困”、“春倦”之意,就如夏天身体不健叫作“疰夏”。御厨房里供应的菜都不想吃,只要索取时鲜食物。白天都躺在床上,有时起身来隔着帘子吩咐宫婢去叫女医生来诊病。从这里可以大致看出皇宫中的妃嫔们平日里过着怎样骄奢悠闲却也百无聊赖的生活。

其七十五

御前新赐紫罗襦,步步金阶上软舆。

宫局总来为喜乐,院中新拜内尚书。⑤

唐代宫中女官有“六尚”。“尚”即“司”,意义是管理。《新唐书・百官志》载:“尚宫局,尚宫二人,正五品。六品皆如之,掌导引中宫。”⑥管文书的女官,称为“尚书”。但这个官名与外廷尚书省的各部尚书相同,故加一个“内”字,称“内尚书”。这首诗是写宫中新近请到了一位内尚书,皇帝赐她一件紫罗袄子,这样的女官,在宫中的地位和生活还是很不错的,但一般只能是官宦家的小姐才可有此资格担任,多数的宫女还是以劳役为主,身份卑微。

3.宫女的悲哀

其九十

树头树底觅残红,一片西飞一片东。

自是桃花贪结子,错教人恨五更风。⑦

幽闭深宫的宫女,由于失去了人身自由和生活幸福,总是愁多欢少。《宫词》多处写到她们的无聊与苦闷。这是宫里一片冷落之处,几株桃树已经绿叶成荫,树下一位宫女在怅望。用“残红”写春尽花残,既点明季节,又渲染了气氛。一个“觅”字不仅写出了宫女抬头、低头以及环顾的动作,还起了刻画心理状态的作用,春,一年年过去了,宫女怎能不心绪茫然?此时诗人没有继续着笔于花落伤心,而是笔锋一转,以“桃花”喻宫女,已受皇帝宠幸的她却过分承恩,目的是贪图“结子”,没有想到一旦“五更风起”,就会如“残红”般零落一地。宫女不甘心年华消逝,但幽闭宫中,一切都成了泡影。这首诗实是怨极而悲的无奈之语。

4.宫廷宴饮

其十七

罗衫叶叶绣重重,金凤银鹅各一丛。

每遍舞时分两向,太平万岁字当中。⑧

这首诗所咏的是字舞,即宫中的《圣寿乐》舞。《乐府杂录》云:“舞有健舞、软舞、字舞、花舞。字舞者,以舞人亚身于地,布成字也。”这种舞法到现在还有。金凤银鹅,大概是穿著黄色和白色绣花罗衫的,各自成为一丛。每一遍舞蹈的时候,她们分开在两边,中间一大队卧在地上,排列成“太平万岁”四字。古代典籍,提到字舞时,经常举王建这首诗作为佐证,如宋代周密《齐东野语》卷十:“州郡遇圣节赐宴,率命猥妓数十群舞于庭,作‘天下太平’字,殊为不经,引建诗以证‘此事由来久矣’”。⑨

三.“补史传之不足”―《宫词》一百首的卓越价值

一般的宫怨诗,题材总不过伤春、悲秋、望幸、失宠,毕竟是空洞的,而王建宫词的题材却是现实的、具体的。正如郭预衡在《中国古代文学史长编》中说到:“王建《宫词》一百首,突破了历来宫词多些宫怨的窠臼,广泛描述君王狩猎欣幸、殿台楼宇、歌舞宴乐、竞渡百戏。”这一百首宫词真实的反映出皇宫禁苑中的现实生活,以多姿多彩的日常生活为主题,将宫中之人、事、物付诸本貌。其次,杜甫的诗被认为是安史之乱的社会史料,那么王建的宫词也可以认为是元和、长度年间的宫廷生活史料。在很多方面,可与史实互相参证,这就是王建的《宫词》一百首高于其它宫怨诗,宫体诗的地方,它具有不容忽视的史料价值。欧阳修也曾强调它的补史价值,《六一诗话》曾说王建《宫词》可补史传之不足。而在形式体制上,王建也有很大创新,他用绝句连章的方法,采取长篇组诗的形式,一诗一事,百首相连,叙事性极强,但同时又能做到不涉俚俗,不伤纤巧,最重要的是,诗人以悲悯之心,细腻之笔,对身处深宫的妇女给予了特别的关怀。所以,王建所作的《宫词》一百首无论从形式、内容、艺术、思想等各个方面,都达到了前人难以达到的高度。

王建宫词对后世产生了两种影响。一种影响是宫词这种诗体,后世仿效王建百首宫词写法的人很多,比如五代时孟蜀的花蕊夫人也作了一百首宫词,记录了蜀王孟昶宫中的情事,现在称为《花蕊夫人宫词》。北宋时有王亦作宫词一百首,此后几乎每一个朝代都有人作宫词,不过题材来源已不是直接从宫中传出,而是抄撮文献,编组为诗,不成为诗史了。另一种影响是用一百首七言绝句成为一个组诗,分之则为一百幅小景,合之则为一大幅画面,用这个方法,歌咏一种事物。例如晚唐时有胡曾作《咏史诗》一百首,评赞一百个历史人物,罗虬作《比红儿诗》一百首,追悼亡妓红儿。宋人许尚有《华亭百咏》,歌咏华亭(今上海市松江县)地方的风土、人情、古迹。这种诗后世便称为“百咏诗”。

综上,王建的《宫词》一百首以其写实的描写,独特的题材,深刻的情感,在中国宫廷诗歌发展史上有着他人难以企及的地位,他为宫词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具有不可磨灭的开创性的功劳。

参考文献:

①尹占华.王建诗集校注[M].成都:巴蜀书社,2006:463

②尹占华.王建诗集校注[M].成都:巴蜀书社,2006:464

③施蛰存.唐诗百话[M].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76

④尹占华.王建诗集校注[M].成都:巴蜀书社,2006:518

⑤尹占华.王建诗集校注[M].成都:巴蜀书社,2006:516

⑥[宋]欧阳修等,新唐书・百官志[Z](二十五史,卷六).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上海书店联合出版,1973:138

⑦尹占华.王建诗集校注[M].成都:巴蜀书社,2006:528

⑧尹占华.王建诗集校注[M].成都:巴蜀书社,2006:470

⑨[宋]周密.齐东野语[M]卷十.北京:中华书局,1983:189

上一篇:试论亚里士多德的政治思想 下一篇:《史记》中帝王出生神话史料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