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任务型教学法的一些思考和建议

时间:2022-09-22 02:09:29

对任务型教学法的一些思考和建议

摘要:任务型教学法(Task—based Approach)是目前较为流行的第二语言教学法之一,其核心是强调“在做中学”(learning by doing)。它代表着新一代第二语言教学法的发展方向。近几年该教学法在我国英语教学界被广泛推崇,对外汉语学界也有很多教师学者尝试把任务型教学法运用到综合课、口语课等课型。任务型教学法有其优势,但同时也存在着一些问题和弊端。笔者查阅文献并结合自己在国外生活工作的经历,对任务型教学法提出一些思考和建议,以期能够对第二语言教学有所裨益。

关键词:任务型教学法 对外汉语教学 任务设计者 做中学

一、 任务型教学法简介

任务型教学法是指教师引导学习者通过活动完成一系列任务从而让学习者掌握语言知识和技能的一种较为新颖的教学方法。这是一种强调“在做中学”的语言教学法,一般认为是交际教学法的延伸和发展,在世界第二语言教育界已引起了人们的广泛注意。这种“在做中学”的教学理论最早是引入到我国的英语课堂教学。在2001年我国教育部颁布实施的《全日制义务教育普通高级中学英语课程标准》[1]中明确提出“教师应该避免单纯传授语言知识的教学方法,尽量采用‘任务型’的教学途径”“倡导‘任务型’的教学途径,培养学生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的要求。在“做”中学“用”中学,体现了较为先进的教学理念。国外一些专家学者通过在二语教学中的实践运用证明了任务型教学法是一种值得推广的有效的外语教学法,其教学效果是卓著而明显的。

Willis(1996)在她的著作《A framework of Task—Based Learning》[2]一书中把任务型教学法的操作模式分为三个阶段,即前任务阶段(pre—task)、任务环阶段(task—cycle)、语言聚焦阶段(language focus)。这一模式被广大的学者所认可,已经成为教师实施任务型教学法的基本操作模式和框架之一,在教学实践中得到了广泛运用。

二、任务型教学法的不足之处

笔者通过查阅文献资料和自己在国外生活学习的经历,发现任务型教学法在评价体系上有一些缺漏。任务型教学法把完成任务放在首位,根据任务完成的结果做出评价。这种评价标准主要是考察学生是否完成了任务。在国外生活学习过的人会有这样的体会,即使自己不会使用太多当地的语言,但还是能完成诸如买东西、吃饭等简单活动。因为完成这些任务不一定非要用到很多语言,可以用一些简单的词语或肢体动作来帮助完成。比如去学校食堂吃饭,我们不用说话,只用手比划借助点头摇头的动作还是能够顺利打到饭。去商店买东西,我们不必使用过多语言只用“OK”“NO”等一些简单词并借助计算器或纸笔仍能和老板讨价还价买到东西。也就是说在完成诸如这样的一些任务时,完成任务与使用语言之间并不存在十分必然的联系。在使用任务型教学法完成一个真实任务的过程中,语言使用的比例以及语言在完成任务这一事件中起到的作用,相关理论并没有明确论述。任务型教学法的核心是“用语言做事”,简单地理解,完成任务应该需要使用语言,但现实的经历告诉我们完成任务不一定非要使用很多语言,有些任务在不使用语言的情况下仍能完成。这时教师根据结果如何评价任务完成情况就显得有些为难,教师找不到足够合理的理论作为评价依据。

另外,任务型教学法并不适用于所有的教材和课文。因为目前市面上还找不到一套完全按任务型教学法编撰的成熟系统的对外汉语教材,教师只能根据课文内容和学生水平有选择地使用任务型教学法。如果是交际功能性强与现实生活联系紧密的课文,教师可以考虑运用任务型教学法。一般来说,任务型教学法比较适合于以交际功能为纲编写的教材,适用于话题性生活性强的课文。比如:订旅馆房间或订票;故事接龙;描述某人的外貌、穿着、兴趣让同学猜;学生互相询问生日、电话号码、性格、爱好等,制作班级同学录;打电话找人,要求根据描述的位置路径找到对方并画路线图;确定一个旅游点让学生根据不同的任务信息选择旅游路线、旅行社、出行方式等,看最后谁的性价比最高。而针对话题比较分散、以语法教学为纲编写的教材,教师设计任务时难度较大,不适宜选用任务型教学法。

任务型教学法的基本操作模式把对语言形式的关注放在了最后,一开始就要求学生说话,用目的语做事。这样一方面可以培养学生的认知能力和小组合作能力,对语言交际很有帮助;但从另一方面来看,学生在没有语言大量输入的前提下就要求产出语言,对学生而言存在一定的客观难度。通过分析,任务型教学法在综合课中并不适用于所有教学阶段和内容。比如,在语法教学阶段任务型教学法就显示不出它的优越性。

不同的学生学习风格有所差异,有些学生属于场依存性,有些学生属于场独立性。一般来说,亚洲学生在课堂上希望教师多讲解一些,自己则勤记笔记,不太爱发言,思维不够活跃。欧美学生,一般思维较敏捷,希望能在课上多发言多一些自我展示的机会,喜欢讨论,倾向于小组学习和合作学习,具有挑战精神和探索精神。教师在使用任务型教学法时,不应该一刀切,也应该考虑到学生的这些差异,实行多样性教学。教师在设计任务和分组时要多加考虑争取让每位学生都能有事可做有话可讲。汇报时,可能出现的一种情况是每次都是那几个语言水平好的学生负责汇报,其他学生不愿开口。这时教师在小组代表自愿汇报的情况下,也可以适当增加一些简单问题点名让其他没有发言的同学回答。

总之,任务型教学法和其他教学法一样也有它自身的一些弱点,我们不能只看到它的优越性,而回避它的不足。在使用时,要综合考虑教材、教学的具体内容、阶段、学生水平、任务难度、任务的实施步骤等因素。

三、怎样培养任务设计者的设计能力

一堂好的任务型教学课,最重要的因素取决于教师的任务设计。笔者学术水平有限,以下就怎样培养任务设计者的设计能力提出一些粗浅看法和意见。

任务型教学法是一种重在培养学生认知能力和交际能力的教学法。因此它不仅仅只关注于传统二语教学所关注的问题(比如:学习语言时基本的听说读写能力。)它更关注于培养学生的认知能力和发展学生智力。这些基本理论其实已经为对外汉语教学工作者指明了方向。从这些基本理论中,我们不难看出教师首先需要自我培养的就是一种理科的逻辑思维和推理能力。只有作为任务设计者的教师真正具有缜密的逻辑思维,才可能设计出真正能够满足教学要求的一系列任务并且更好地在课堂上实施它。其次,教师自己还需要培养工科生的实际操作和动手能力。这才会保证一堂任务教学课不至于流于形式而缺乏实质内容。而这两种能力恰恰是目前大部分对外汉语教学工作者所欠缺的。以下我就针对培养这两种能力,谈一谈自己的看法和意见。

上一篇:论新时期下成人教育学生的培养策略 下一篇:建筑外墙保温施工工艺研究